◎翟靜
創新理念下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思考探析
◎翟靜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教育的追求不斷發生變化,跟著時代的步伐適時更新,聲樂教學也不例外。聲樂教學改革是聲樂教學的肩頭重擔,也是聲樂教學的職責與目標之一。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可能脫離生活實際,脫離社會發展而獨立存在,這樣的學科存在是無意義的。只有立足于生活,結合生活需求,并能回饋于生活的學科,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在大時代的前提下,聲樂教學不能一成不變,不能墨守成規,知識需要更新,技藝需要檢驗,應大時代之聲,聲樂教學改革是常談常新之大事。當創新理念彌漫在全社會,甚至全球化的時候,聲樂教學改革更應該搭上創新的“快艇”,吸收學習,昂首前進,讓聲樂教學歷久彌新,緊跟時代的節奏,滿足且引領人們的藝術世界和藝術審美標準,讓聲樂的情感藝術世界永久芬芳。
聲樂教學歷史悠久,門類寬廣,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出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類別。同一流派,同一類別下,又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聲樂教學,無論是對于院校,專業教師,還是學生而言,都充滿著需求和挑戰。
聲樂教學有其獨特性。其獨特性,追根溯源,必須從它的內涵說起,也可以說是從它的表現形式說起。聲樂,也稱藝術歌唱,是運用藝術化的語言,和科學化的歌喉相結合,塑造出鮮明生動,悅耳動聽的聽覺形象—歌聲,來表現語意高度凝練的歌詞(詩或詞)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調來學聲樂,借以抒發思想情感并進行二度創作的一門音樂表演藝術。簡言之,聲樂是用人聲唱出的帶有語言的音樂。這個復雜的內涵,其實就是聲樂的個性魅力。也造就了聲樂教學的典型個性,必須要在多種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教學,比如音樂教室、各種樂器、專業書籍等等;教學內容相對來說也比較獨特,不僅是聲音的教學,也是語言的教學,在新時代新教改的要求下,也是綜合素質的教學;教學形式也是靈活多樣的,可以是單純的歌唱指導、發音教學,也可以是純文本式的教學、純語言教學,更可以是說唱結合,語言和聲音的教學共同進行。極具趣味性,同時也極具挑戰性。
(一)聲樂教學的立足點
聲樂教學具有獨特性,典型性,同時也具有其他學科教學的共性。這就要求聲樂教學改革必須有針對性,可行性,必須求實,而不能唱高調,假大空。改革是為了讓教學方法更加豐富多樣,讓學生能力更加出眾,讓聲樂教學更加專業,更加吸引人。
如果聲樂教學改革沒有針對性,那么改革的措施對于聲樂教學不具備唯一性,可以應用于聲樂教學改革,也可以應用于其他學科教學改革,這樣的改革是不深入的,沒有專業的改革視角和方法,這樣的改革對于聲樂教學改革來說想要達成一定效果很難,想要促進聲樂教學的進步很難。
如果聲樂教學改革沒有可行性,沒有依據聲樂教學的現狀而提出改革措施,那么改革的形式與內容將會脫離聲樂教學實際,并不能為教學進步做出實際貢獻。因此,聲樂教學改革必須立足于聲樂教學的特點,必須立足聲樂教學的實際而著力。
(二)聲樂教學的切入點
經分析可知,10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基礎疾病包括35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35.00%),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00%),13例糖尿病(13.00%),7例重癥胰腺炎(7.00%),6例原發性腫癌(6.00%),5例肺炎(5.00%),1例支氣管擴張癥(1.00%),1例肺結核(1.00%),1例化膿性膽管炎(1.00%),1例顱腦血管意外(1.00%)。
創新理念應當將改革初衷及改革目的進行結合。不能偏離改革的初衷,否則這樣的創新融入聲樂教學改革是沒有效果的。創新理念也應當從改革的舉措中尋找,并與具體方式方法進行結合。
創新的目的是改變現有常規思維,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效果。創新和聲樂教學改革結合在一起,首先發生變化的就是教師教的思維,和學生學的思維,所有的改革從教學的全面出發,最終將落實到具體的課堂上,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任務當中。
(一)語言的變化以及不自覺創新
聲樂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聲樂的基礎,是聲樂的載體,它使得聲樂所體現的情感更加飽滿,更加明顯和自然,它能夠提高聲樂的美學感受,如果說語言的音樂是聲樂的本質,那么以語言為載體的音樂則是聲樂的靈魂。
聲樂的語言形式有別于其他的語言形式,多以短小的詩歌,或是類似于散文的形式出現,它有明顯的特征。聲樂的語言,是精簡的,字數不多,句子不長,甚至都不一定符合文學體裁中的某一類別。從最初的聲樂說起,那個時期的聲樂當中的音樂是極簡單的,唱法單純,發音樸實,一個音節很長,節奏緩慢,一首樂曲也許只能唱出幾個音調,當中或許還有重疊的一部分音調,在音調的后半調再進行變調;那個時期的聲樂當中的語言就是一大亮點,多以文人名人的詩詞為載體,膾炙人口的或者朗朗上口的且又容易被記住的短小詩詞被篩選出來,編成曲目,以此展現人們的日常生活,表現人們的情感態度,讓生活充滿趣味,情感有所抒發,也體現了人們的愿望和訴求,同時從專業的角度來說,也充分代表了一個時期人們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態度。在音調稀疏的時代,聲樂的美主要以語言來展現和烘托。
隨著時代的更替,聲樂當中的部分唱法不斷進步,但是語言的力量絲毫沒有減弱。在當代,聲樂當中的語言仍然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縱觀中外樂壇,無論是高堂之聲,還是民間小調;無論是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所代表的聲樂,還是通俗唱法所代表的聲樂,它們當中的語言魅力各有千秋,且緊跟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地滿足著不同的觀眾,不同聲樂審美要求的人群。例如民族唱法中的語言變化,由原來的詩詞小調,變為現代詩歌短句,從大家熟悉的《牧羊曲》和《告別今宵》就可以輕易比較出來。例如通俗唱法中的語言變化,最典型的就是創作型歌手周杰倫的詞作,還有近期爆紅的歌手李榮浩的通俗歌曲作品當中的詞作,與最初的大家深深陶醉的經典曲目鄧麗君的歌曲詞作形式截然不同,但都經歷時光火辣的淬煉而成為了經典。
這些都是聲樂當中語言的不自覺創新。在高校,沒有語言教學的創新,怎么會有聲樂當中語言表現形式的不斷變化和進步呢?那么在創新時代,高校聲樂教學如何進行語言教學的創新,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聲樂教學中語言教學如何自覺創新
聲樂教學當中的語言教學,是為了表達歌曲的情感和意義,所以對語言內涵的體會和把握,對語言形式的了解和學習,則成為了聲樂教學當中的語言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在教學當中,應當以創新的思維來引領學生體會、感悟。
1.遠離陳舊的課本,走近時代前沿的聲樂語言詞作。課本里的印刷體知識是永遠跟不上時代的大浪潮的。這就要求在聲樂教學當中,在學習了書本基本功,掌握了基本概念,熟悉了基本形式之后,要放眼世界,用書本的知識去檢驗現實世界當中的作品,用書本的知識結合潮流聲樂詞作加深自己的理解,通過優秀的或者大眾認可力捧的詞作來反觀書本里的知識概念,比較學習,從而對詞作語言的內容形式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樣也對詞作的內容和形式有一個客觀的實踐性的學習過程,再來理解領悟其他優秀作品,表現其他優秀聲樂作品,則會輕車熟路,如魚得水。有這樣的創新教學形式,在對聲樂作品進行表現的時候,更能表現出作品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能打動觀眾,讓自己的聲樂表演取得成功。
2.豐富語言教學形式,打破傳統灌輸式教學,讓課堂屬于學生。新時代下的高校學生們,都充滿著個性,他們張揚,有想法,但不輕易讓教師知道;他們努力勤奮,卻不愿意再體驗中國式高考那樣的學習經歷;他們對學習仍舊充滿著渴望,但是對師哥師姐口中循規蹈矩的大學教學模式并不感冒;他們期待著不一樣的教學。選擇了聲樂專業的學生們,更是如此。他們帶著自己的喜好來到了心目中追求已久的音樂求學殿堂,在這里將盡情釋放自己的熱情和青春。因此在進行語言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大膽地摒棄過往的教學形式,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出創新的教學形式。具體到語言教學而言,可以這樣試著改變。拋棄“一言堂”、放棄“一把抓”,陳舊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辛苦備課,課堂辛苦講授,課后辛苦改分評分,這個過程教師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教學中似乎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學生學起來非常吃力,教師拼命的灌輸,學生慌亂的吸收,這樣的教學未必有效果。聲樂教學是一門充滿趣味性的教學,理論知識很多,但是更多的應該是聲樂學習的樂趣。語言學習可唱可說,教學時要不拘一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他們的創新思維,在創新教學中,培養出創新型學生。
3.教師也要改變自己的備課模式,讓備課模式適用于新式課堂。具體的建議是多組織教學,多為難學生,把課堂的重點拋給學生去探討,去學習。例如學習一段聲樂語言詞作,可以從詞作的背景,詞作的來源,詞作的形式,詞作的情感抒發等等方面去要求學生自學查閱資料,在教學中進行分享,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對聲樂詞作的敏感度,一段詞作放到學生手上,如何以最快的方式去理解感悟,再結合聲音的線條,才能展現出聲樂作品的本質,表現出聲樂作品的靈魂,這是聲樂語言教學的終極目標。
4.將語言教學和歌唱教學相結合。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語言和聲音是分開的,但是一首樂曲,一段聲樂,無法將聲音和樂曲分開展現,所以要求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將聲音和語言同步教學。指出語言的亮點和聲音的魅力,讓最具特色的語言和最具魅力的音調共同合作,唱出最美的聲樂作品。
語言教學的創新只是聲樂教學創新的冰山一角,對于宏觀的聲樂教學創新只是杯水車薪。要想在聲樂教學創新之路上開出不敗之花,還需要更多的挖掘和時代的檢驗。
作者單位:許昌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461000
翟靜(1979-),女,黑龍江安達人,許昌學院,副教授,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