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可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體育主播的專業素質培養與提高
李 可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隨著廣播電視節目的發展,主持人在節目和各類活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當今體育賽事的直播日益普及,受眾人群不斷擴大,這時候就更迫切的需要大量專業的體育主播,目前來看,體育主播相比較別的主播專業性更強,現價段在精通體育賽事的專業主播少之又少,那么如何改變現狀培養出更為專業和優秀的體育播音員主持人呢?這個專業的課程如何合理設置?這是本文將要進行研究探討的。
體育主播;專業素質;培養
前言
如今,各國高度重視體育精神,我們邁入了日新月異的體育信息時代,體育的大眾傳媒傳播速度之快、覆蓋范圍之廣、影響力之大,在體育事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體育主播作為體育傳播的橋梁,擔負起了重要的角色。“主”是主持人的頭腦,“持”是主持人的技巧,“人”是主持人的情懷,“體育”則是體育主持人的靈魂,缺一不可。因此,本文把體育和主持人相結合,對體育主播的專業技能和素質進行分析,最后對這個專業性極強的主播類型進行了展望。
體育主播同樣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有聲音、外形、語音、表達等,除此之外就是主持人對節目主持的把控,不僅體現在播音功底要扎實,還要具備一定的體育知識,尤其是自己要感興趣,這是專業類型的主持類別,有相關知識背景會得心應手,所以體育主播要提高自身播音主持的業務水平,在此基礎上要對體育項目、賽事等方面做到專業化熟知,兩種能力相結合來達到專業化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不斷提高體育主播的專業能力?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升級以上的播音員主持人都要有普通話一級甲等的證書才能上崗,體育主播同樣需要夯實普通話的基礎,做到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要熟練掌握飽滿的吐字歸音以及胸腹式聯合呼吸法等播音基本技巧,鍛煉口齒、語音語調、情感把控的主持能力,這些都是主持最基本的能力。一開始可以選擇字、詞、繞口令等練習。然后是提升主持人的理解能力、與受眾互動能力、反應能力、口語能力的綜合表達。體育主播要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語言,突出自己的獨特魅力和感染力,激發受眾與之產生共鳴,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臨場應變能力是所有主持人必須具備的,現代社會不需要見字發聲的工具,而是需要一個有靈魂的主持人,隨著網絡的日益發達,無論是廣播、電視還是網絡,傳播速度更加及時,新聞的時效性更強,現場的體育主持更是一種趨勢,直播過程中會發生很多種突發情況,這時候就要考驗一個體育主播的臨場應變能力了。那么如何在突發狀況下急中生智呢?第一,首先要注意積累。肚子里有東西了關鍵時刻才能傾倒出來選擇性的運用,這就需要體育主播平時日積月累的閱讀、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較強的語言駕馭功力。第二,學會及時轉換話題。體育主播在與受眾交談時,受眾難免會根據自己的思維發揮,為了歸入正題,主播要學會適時打住轉換話題,這并不是不尊重,而是要做好引導作用,適時把交談的主題拉回來。
體育主播同樣需要語言詼諧幽默,很多體育賽事觀眾看不懂,比賽成績也是一些具體的數字,尤其對于女性受眾覺得枯燥乏味,所以很多家庭會因為看球賽還是看電視劇之間產生分歧,如果體育主播在主持、解說體育節目的時候幽默風趣,專業術語可以簡單明了的講明白,那么這場賽事就是賞心悅目的,會讓更不多不懂這種賽事的受眾產生興趣,從而使體育節目更加精彩。
體育主播主持體育賽事必須做到客觀公正,避免增加過多自己的感情色彩,不能誤導受眾,競技體育本身就是公開公平公正的,比如足球解說,體育主播不能因為自己偏愛哪個球隊就做過分的渲染,把握好個人的感情色彩,是每位體育播音員主持人的必修課。
體育主播首先要簡單明了地敘述比賽過程,交代比賽背景,其次要有能力對賽事的比賽技巧作出分析,讓受眾容易理解和接收這一賽事的基本信息和比賽進度,所以要做到對體育項目的熟知、對體育人物的解讀、對體育精神的詮釋等內容。對體育項目的熟知。這首先要對自己要解說的體育項目進行了解、熟知、甚至精通,如果體育解說員既能做到對體育項目了如指掌,更能參與到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中去,并從中體會領悟到運動的真諦,那就會有更高層次的精辟詮釋。
體育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方向伴隨著其發展趨勢在不斷更新,在人才培養上努力呈現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把書本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體現本專業的技能。現階段我國相關教材中對體育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教材很欠缺,導致教學隨心所欲,沒有統一的標準性。身為體育節目主持人,以及即將步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在互聯網時代,在”人人都是記者“的現實面前,更要做到精益求精。體育主持人前進的道路是曲折和艱難的,體育媒體的前景是光明和燦爛的,我們的認識也是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創新和包容,迎接未來的每一天。
[1] 易劍東.《體育文化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6
[2] 姚喜雙.《播音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8.2
[3] 游潔.《電視節目主持人新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12
[4] 王群.《電視體育解說》[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146—150
[5] 吳郁,曾志華.《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65-70
[6] 鐘喜婷.新時期我國電視體育節目主持人現狀及對策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4):89
[7] 王沂,夏榮.試論我國電視體育解說員素質的欠缺與培養對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04):14-16
[8] 張江南,龔超.體育院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科發展理念[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02):89-92
[9] 壽文華.體育解說員的專業素質及其培養[J].現代傳播,2004,(05)127-128
李可(1987-),女,漢族,山西陽泉人,在讀研究生,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體育新聞與傳播。
G222
:A
:1672-5832(2017)09-00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