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的思考
馬世棟
市場經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它的有效運行需要道德支撐。而這種道德的支撐,不論是西方有教堂的市場經濟,還是我國無教堂的市場經濟,為了穩步健康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德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建,不僅是經濟利益格局的新構筑,而且是新的社會主義道德的建設過程。因此,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建設的新特點,切實有效地抓好社會道德建設,推進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協調發展,對當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步前行,從而結出社會主義的果實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 道德建設
近期有幸拜讀北京科技大學經管學院趙曉教授《有教堂的市場經濟與無教堂的市場經濟》一文,感觸頗深,深深被其對西方市場經濟的深入探究及獨特著眼點的“教堂文明”所折服。但其中的一些觀點筆者依然持保留態度,尤其對其“基督教可以救中國”的觀點。筆者以為,基督教文明固然存在著堅固的生長磐石、成熟的運行體制,從而使美國經濟結出又大又紅的蘋果,但其秉承的基督教文明去放松信仰、轉換傳統倫理結構的觀點首先忽略了文化差異以及中國傳統的思想的情懷,這將使基督教文明救中國的市場經濟從根本上行不通;其次,為了獲得市場經濟的穩定有序發展,而一味的放松束縛、改弦更張,選擇基督教文明,則是棄中國傳統五千年優秀文明,更甚是喪失民族信仰。
所以,針對當前道德失范現象層出不窮,人們的道德水平有普遍下降的趨勢,本文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道德建設的思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僅是體現在巨大的社會物質生活的進步,而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我國建立及時適應和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體系。
當前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引申了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道德多元主義,傳統道德與社會生活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逐漸顯現。與此同時,市場經濟有利益的推動性,使市場經濟發展和道德建設演變成一種“雙向需求”,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經濟的社會行為、道德建設規范、防止社會行為的多樣化和無序、反常現象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道德的建設無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地重要要求。當提到解放生產力時,鄧小平反復強調,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提升我們的精神文明。只有兩個文明同時都提升,才是我們所想達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發展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影響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影響經濟建設和現代化建設,因此,思想道德建設必將成為我們的重心和關注點,我們必須重視思想道德建設的工作開展和實施。
其次,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還并不夠完備,所以需要用更多的道德規范來約束整個的市場行為。正如趙教授指出市場經濟不可能內生出道德,這要求建立嚴格的經濟行為道德規范和市場道德規范。
再次,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是道德建設的現實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的規范在一些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缺失,道德對所有人的約束行為比較弱,很多時候對人們沒有起到約束的作用,人們表現的更多的是道德缺失,經濟行為表現出自身利益,忽視道德規范過度道德缺失或錯位,出現了嚴重的道德失范現象,這些問題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需要加強。
最后,道德對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道德體系中固有的誠信、公平、利益兼顧等原則能夠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所以說,道德在整個市場經濟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效果,并且能夠給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夠扮演決定性的因素。
(一)道德建設與現實國情的結合
在此環境下面的道德建設,不僅要體現它的基本特征,還要符合當前的本質要求,符合當前初級階段客觀現實。道德的建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要有明確的道德方向,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構建道德倫理的內在根源。這種道德建設,從中國的歷史和民族特色,以科學的理論作為道德建設的本質,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道德倫理。所以,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發展需要整體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持續發展。
(二)“道德人”與“經濟人”的統一
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筆者認為切忌出現一些“空大虛”的道德理念和要求,更不應該因強調集體觀念或國家意識,而割裂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觀點,實現共同發展的理念。在此條件下的道德建設更該是行為主體提升到追求經濟利益的“經濟人”,追求利益的“道德人”的完美統一,此基礎上產生的道德激勵機制將大大的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滿足大家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積極努力的倡導社會主義道德觀、價值觀、倡導文明事業,重視職業道德,注重社會倫理、社會正氣,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
(三)社會主義法治與德治的整合
市場經濟不僅是法律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假如沒有了法律,平等競爭將會徹底的背摧毀。與此同時,誠信、公平、守信、公正、等價交換的道德準則也是市場經濟的非常重要的內在條件。法治和德治的聯合效果,將會一起提升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當今的條件下,更多的是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共同治理,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才可能營造出我們所想達到的高度和我們心中的理想社會風氣和道德標準。只有與社會的道德價值相一致的“良法”才能得到社會成員的認可,產生真正的長效。我們通過道德底線來制定法律,在因為不道德的行為或者極其惡劣的品質遭到國家有關部門懲罰,制裁的時候,它能夠作為強制性的外部威懾力,強迫所有的人們在一切生活中都必須要小心翼翼的選擇自己的所作所為,重視所產生的后果,并基于物質和精神利益得與失之間,從而棄暗投明,找到新的起點,重新奮斗。
(四)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雖然我國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傳統道德規范在總體上與現階段我們所處的生活和時代相去甚遠,但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越來越強,這與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精神品質是分不開的。中華民族具有優秀的道德傳統,這種道德傳統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于促進民族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起到其特有的推動作用,從古至今,我們的優良的道德底線和道德規范,一直帶領著整個中華民族前進,帶領著所有華夏兒女一起進步,一代傳承一代,一代教育一代,這樣的道德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而且會一直倡導和發揚下去,促進著整個中華名族的前進。傳統文化中的許多觀念在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中都應該賦予時代的新內容,而并不是要一味的拋棄,這尤其體現在“義利觀”上。 傳統文化中的“義”就應該理解為法律中“公平”、“正義”了。加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既是對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也是對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豐富和發展。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將更會在更加穩固的信仰和文化的磐石上結出屬于中國特色的經濟果實。
綜上所述,我們更應該采取各種有成效的措施和方法,有效有目的性地加強道德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努力地把社會主義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深入人心的行為,深深的刻畫在內心,讓大家自覺的行動起來,然后在當前的生活中不斷地培養出社會主義道德所要求的理想體,,最終形成理想的道德氛圍,從而把社會主義的道德理想變為美好的道德現實。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堅持與國情相結合的以人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建立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信仰的磐石上,辯證地吸收西方道德建設優秀倫理道德思想,必定能夠結出能夠與西方教堂文明一爭高下的屬于社會主義的果實。
[1]吳忠,等.市場經濟與現代倫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汪應曼.經濟轉型與道德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3]吳育林,曾紀川.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和“道德人”的同構性[J].教學與研究,2004(05).
[4]陳文東.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基礎的幾個問題(精神文明建設)[J].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8(2).
[5]陳婷.市場經濟下的道德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3).
[6]高欣穎.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建設[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1).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