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立
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胡春立
2016年1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需要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盡快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習總書記所提的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是一項全面而系統的工程,也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系統性,不僅填補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性制度的許多空白,還為生態文明建設從整體上搭建了一個系統框架并作出了詳盡規劃。可以說,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開啟了系統治理的新時代。
生態文明 制度建設 四梁八柱
首先,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從感性實踐上升到制度經驗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包含理念、制度和行動在內的綜合體,其實現是通過科學理念指引制度設計,進而通過制度規范和引導行動,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始,經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到全面深化改革偌大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把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為重點,到《生態文明制度總體改革方案》的制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盡快盡力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體現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注重制度建設,“四梁八柱”制度體系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由感性實踐上升到了制度經驗時代。
其次,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從局部探索上升到整體設計時代。在《生態文明制度總體改革方案》出臺之前,我國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整體凸顯著破碎性、局部性、地方性特點,全國不同地區的生態文明實踐探索缺乏統一方向。頂層設計的缺失成為制約我國生態治理的最大瓶頸之一。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包含的八項制度,從全方位、高視角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整體性設計,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方向。
再次,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從環境保護上升到生態治理時代。我國對生態問題的重視始于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在生態文明實踐探索的初始歷程中,主要比較重視環境問題的治理與規避。但是,隨著生態文明形態下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文明制度作為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的重新耦合的關鍵點也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以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為起點,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將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逐漸從從單純的環境保護發展到全面生態治理時代。
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我們清楚的意識到,制度的缺位或失效很容易導致具有普遍性問題的出現,而在制度在位的基礎上,依然存在反復出現或者長期無解問題的情況下,就需要從機制上找原因了。在歷經多年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后,我們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不僅與自然原因和發展階段相關,更與制度因素息息相關。從現實發展來看,我們尤其欠生態文明制度的有效供給。也正是由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頂層設計的缺失,使得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的改革,相對于其他方面的改革總體看來是滯后的、破碎的。習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建立“四梁八柱”,既體現了建設生態文明迫切需要生態文明制度發揮作用,也體現了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依然任務艱巨。
首先,全面夯實“四梁八柱”時間緊迫。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環境保護負重前行的關鍵期,而刻不容緩的生態問題迫使我們得生態文明建設再也不能夠僅僅靠摸著石頭過河。如何讓生態文明制度在這個關鍵時期發揮最大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到全面深化改革偌大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其中就包括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現如今距離2020年只剩下4年時間,“四梁八柱”的形成不僅必要,其有效實施更需及時。可見,在我國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夯實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是一項緊迫性與艱巨性的任務。
其次,“四梁八柱”指導實踐任務繁重。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領域改革、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全面涉及到技術問題、社會問題、國際關系問題等。生態文明建設重在制度落實,也難在落實,不僅要有健全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還需要社會給予技術、文化、公眾等有效支持,而目前我國相應的綠色技術水平、生態文化氛圍、公眾參與熱情還都存在很大問題。打好系統推進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1+6組合拳”,發揮“四梁八柱”的現實指導作用,還著實需要克服一些來自社會其他方面的現實問題。
再次,“四梁八柱”與地區差異性的契合還需探索。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形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為一些摸著石頭過河的生態治理與改革指明基本方向,形象勾勒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性、系統性、輪廓性的整體架構。但是,雖然頂層設計可以準確、全面的體現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共性問題,但是由于中國各地區存在較大地區差異性,出現的生態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當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與實踐接軌,還需充分考慮頂層制度與地方特殊性問題的結合方法。
制度建設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并在不斷實踐探索中逐漸完善,形成頂層設計;隨后再通過頂層設計指導進一步的探索實踐。如此完成認識的兩次飛躍。頂層設計為實踐提供理性指導,實踐為頂層設計提供的經驗探索。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發展中,由于頂層設計不足造成的多重性矛盾疊加、各方面風險累積等問題積重難返,因此我們把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聚焦點集中于頂層設計上。根據全國上下生態文明建設40多年的實踐探索,推動了如今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的完成。然而再好的頂層設計,也需要扎實的基層實踐,生態文明制度的頂層設計與實踐應該始終并行不悖,要在頂層設計指導下,完成生態文明制度的實踐過程,這是生態文明建設走向一個再反思、再認識、再提高的循環,這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邏輯。
黨和國家也十分重視完成從頂層設計到實踐的轉化。從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的規定,到《生態文明制度總體改革方案》的制定,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已經逐漸從“理念”層面,深入到“具體操作”層面。然而,對于生態文明制度的實踐應用還不夠徹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因此,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的完善還需要同基層互動,和各地區生態文明具體狀況互動。首先,有必要對“四梁八柱”的各項生態文明制度方案進行深入解讀。由國家牽頭出臺貫徹落實各項《方案》的意見,作為認識再深化、工作再落實、行動再加快的指導,使全國上下從政府到群眾,都能更加地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的要求、限制等內容;其次,落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要用“基層探索”來接地氣、聚人氣。從地方政府到廣大公眾群眾,都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主體,要十分重視對各項生態文明制度的科學宣傳與引導。各地在按照《方案》既定路徑推進的同時,還可正確發揮能動性,立足基層實際,大膽進行探索創新;再次,我們還應該清楚,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形成,需要理念、技術、經濟、文化等一系列的環境條件的支撐。考慮到現代技術作為引發現代化問題和危機的主要根源之一,作為盡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建立的實踐思路,可以向綠色 尋求支援。通過技術范式的綠色轉換,不斷促進生態文明制度實施所需的綠色技術的創新、擴散與應用,為生態文明制度落地、解決建設過程中生態問題、技術問題提供支撐。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哲學部)
胡春立(1989-),女,河北遷安人,博士在讀,中央黨校哲學部,研究方向:生態文明、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