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陶陶
當今乒乓球運動技戰術發展趨勢
尤陶陶
乒乓球運動技能復雜且靈活,在實際比賽當中,考驗著運動員的運動技能、賽場發揮,運動員不僅僅要具備一定速度和反應能力,以掌握運動節奏,同時要對乓乓球旋轉、弧線以及落點做以有效把控。當然,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各項運動技能都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為了能夠及時有效的掌握最先進、最科學的乒乓球運動技戰術,就必須對其發展趨勢加以探索和研究,以創新的思路及思維能力來推動乒乓球運動發展。
乒乓球 運動 技術 趨勢
乒乓球運動受廣大運動愛好者的喜愛同時也是世界體育運動比賽中的重要項目之一,而且乒乓球運動也是我們國人的驕傲。乒乓球運動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既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打法,又有不同的風格流派,同時技術戰術也多種多樣,比較復雜。隨著乒乓球運動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我們要加強認識,轉變觀念,更新方法,掌握其內在的規律,根據運動員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1]。具體來講,乒乓球運動技能復雜且靈活,在實際比賽當中,考驗著運動員的運動技能、賽場發揮,運動員不僅僅要具備一定速度和反應能力,以掌握運動節奏,同時要對乓乓球旋轉、弧線以及落點做以有效把控。當然,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各項運動技能都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為了能夠及時有效的掌握最先進、最科學的乒乓球運動技戰術,就必須對其發展趨勢加以探索和研究,并由此以創新的思路及思維能力來推動乒乓球運動發展。
(一)邁向個性化發展的競技能力
乒乓球競賽形式為一對一,這就意味著濃重的個人色彩,這不僅說明乒乓球運動員個人運動技能水平至關重要,同時就算是某一種具體的打法,不同的運動員在掌握與使用當中,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對此,在運動員反復訓練、競賽的過程當中,受自身手法特點與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響,會逐漸形成與摸索出一種適合于自己的乒乓球打法,這種其獨有的打法技術風格,在現如今或者說是未來已然且必將成為乒乓球運動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隨著在世界范圍之內整個乒乓球運動的發展,一般戰術已然難以有效取勝,畢竟運動員整體實力相差不大,比賽時取勝與否也往往只是取決于運動員瞬時狀態與瞬時攻擊,這就依賴于優秀的個性化競技技能,使其有效轉化為特長技術應用于實際競賽當中,從而得以取勝。
(二)更為立體化的技術構建
現如今的乒乓球競賽,要求運動員必須具備更為立體化的技術,不論是在近、中、遠臺,都必須且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技術。與此同時,在進攻與防守的過程當中,其區域設定應涵蓋于三維立體空間,即前后、左右與上下,這樣運動員才可以更好地在各個方面發揮出自己的技能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針對對方的進攻與防守做以有效遏制與突破。
(三)女子技術朝著男性化的方向發展
進入21世紀,世界優秀女子乒乓球運動員的技術風格發生了巨大變化,朝著“女子技術男性化”(即表現為加大正手攻球的使用頻率和步法跑動的范圍,在擊球力量、速度、旋轉上向男運動員靠近,在控球落點、弧線、節奏和戰術意識上達到類似男運動員的水平)的方向發展。“女子技術男性化”符合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規律,指引著女子技術的發展方向[2]。
(一)進攻與防守的有效轉換
新時期,乒乓球戰術發展方向本著積極主動、特長突出、技術全面且沒有明顯技術漏洞的綜合性要求,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具有較高戰術應變能力,要具備較快的相持攻防轉換的速度。舉例來講,比如對方發到我們反手一個急下旋球,這個時候我們起板風險較大,我們繼續加轉容易下網,因此我們可以進行控制,但是我們可以搓到正手一個近臺球,拉大角度但是又不好讓對方起板。這個時候對方搓到我們正手一個中臺球,不是很轉,我們抓住機會就可以利用弧旋球拉起來,但是對手卻直接加力回擊了過來,我們只好借力防守。這就是在比賽當中控制、進攻、防守之間的轉換,要隨時進行調用。
(二)戰術的制定、執行及未來發展對運動員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乒乓球運動員本身在競技當中對各項技術的合理組合與恰當應用,依賴于較高的技術銜接能力,這種能力是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與此同時也是現階段乃至于未來關乎戰略的制定、執行及未來發展的關鍵。也就是說,運動員技能是前提,具備這樣的前提才有戰術可言,也才能夠從戰術層面達到時間上與空間上的跨度。當然,這種跨度越大,所代表的難度也就越大,而運動員的水平則意味著越高。最終達到我們日常所期望達到的在削中反攻、在反攻中削的戰術效果。
新時期,乒乓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廣泛傳播,該項運動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不僅僅包含著多種類型的打法,形成不同的風格與流派,而且究其戰術而言,可謂多種多樣,較為復雜。多年以來,我國在該項目當中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隨著世界乒乓球運動的不斷發展,同時也是基于自身發展的需求,我們必須實現戰術與打法的革新,使運動員能夠有效應對技術、戰術、身體及心理的全面對抗。
[1]張紅玲.當今乒乓球運動技戰術發展趨勢[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
[2]周毅.優秀女子乒乓球運動員技戰術特點分析[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3(01).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