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杰張洪飛王 喬
拓展高校社會服務功能,加速高校技術轉移進程
韓亞杰1張洪飛2王 喬1
當今高校在技術轉移進程中,服務于社會的功能在不斷進步。我們需要通過對現有模式的現狀分析,并對其拓展設想進行探索。并希望盡快形成高校技術相關法定的核心,健全和完善法律體系,這樣才能對未來高校對社會服務的技術轉移進程起到保障性作用。
高校 社會服務 技術轉移
技術轉移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當時的政府為了推進高校對經濟建設的作用,實現其服務于社會的職能,設立專門的機構——技術轉移中心(TTC即Technology Transfer Centre,或TLO即Technology Licensing Off i ce)。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高校的技術轉移已經是經濟領域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也是高校服務于社會的重要路徑。科技成果的商業化、產業化、國際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水平和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指標。
然而,在實際的高校技術轉移服務,乃至整個運轉模式上,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一)傳統模式
傳統模式建立在老校區及老規劃基礎上,通常高校本身已經享有一定的產權成果,在未改變其運營模式的情況下,坐山吃山,自我推廣和轉化。其模式確實有利于成果的完整繼承與發展,并且合作信任度極高,安全性穩定,對內門檻低。但是,引起規模偏小,相對封閉,層次難免會比較低,且欠缺法律條款的產權保護,僅適用于簡單、單一的應用技術,難以大面積推廣。
(二)孵化器模式
孵化式的模式如:大學科技園、國家工程中心、校級研究院、校企聯合研發機構等,這種模式運作利用了現代化手段和信息渠道,獲得了一定的產業群體化專業性,并形成一定的中介機構鏈。同時省級國家支持的項目技術,符合政策,資金充足,易于吸納人才攻克技術難關。并且擁有較高的政府支持度,便于市場化推廣和長期發展。但是這樣大型的模式需要大量穩定流動的資金資源和人才資源,以確保其長期性的積累研發。同時,因其難度性。對高校本身的要求也較為嚴格,也就約束了其發展應用的技術類別局限在少量行業頂尖應用的高端層面。
(三)平臺模式
平臺模式,即合作模式。大學與企業委員會、產學研合作辦公室、技術轉移中心,都是重點模式形式。高校的直接性合作,將其社會服務功能推動到學業實習中,為技術的轉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式方向,并且它的政府支持度也將技術轉移的渠道無形增加。在時長的推動下技術的來源渠道和轉移對象將合理服務于我們所需的社會崗位。這樣參與度模糊的參與比例,難免會引起技術糾紛。因此我們目前多以同一高校定向單一合作,從多方位多層次多技術方向來進行彌補與改進。
(四)創業模式
高校傳力高新技術企業為例的創業模式,是部分高校正在嘗試的模式,它的人才資源選擇精準高端,研發能力很強,技術轉移的道德風險極低。但是此類模式因過于關注內部研發,往往容易偏離社會市場的需求,導致技術轉移偏差,耗費多余的經營能力。因此僅限于頂尖技術的小范圍應用技術。
(一)加強政府對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的引導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政府對企業的管理逐步轉為宏觀調控,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市場經濟的擴大推進,加強了技術轉移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政府職能進行調整,以達到最大化的發展促進。
1、我們需要政府對職能明確劃分。在監督指導的基礎上,減少干預其內部運轉,讓項目科技由服務機構完成全面評估和論證,以提高他們的業務專業性和完整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同時我們需要政府通過法律平臺的支持,創造宏觀政策指導和寬松的環境,讓其健康有序發展。尤其是對知識產權、收益分配、經費來源、科研人員等做明確而詳細的規定。1986年美國國會就推出了聯邦技術轉讓發,聯邦政府雇傭的科研人員對于職務發明專利的技術轉讓收入,可提成一部分(個人所得不少于15%),如此一系列的明文規定立法。相比之下,我國的技術成果轉化法制體系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我們必須加強執法司法力度,保護科研成果轉化的法律發揮體系,保護管理主體、供給主體、轉化主體等,并且將貫徹執行提上日程。
3、另外政府扶持的技術融資,需要更完善的結構。財政收入對科技成果的資助服務于長遠目標,甚至具有強烈的公益性。從發展歷史看,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機構,因為得到政府在政策、渠道、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技術轉移中心團隊建設
完整的區域性公共信息網絡,是高校技術轉移中心最佳的渠道路徑。其硬件設施建設,包括現金的信息系統、通訊系統、信息網絡、科研專利數據庫等,讓企業和科研中介機構實現資源集中與共享,實現交流高度強化。
國內對高校技術轉移的社會服務產業,正在做大面積的探索創新,這樣的智力產業需要結合很多特殊情況進行推進。目前,仍應盡快形成高校技術相關法定的核心,健全和完善法律體系,這樣才能對未來高校對社會服務的技術轉移進程起到保障性作用。
[1]朱彥龍.拓展高校社會服務功能加速高校技術轉移進程[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1).
[2]郭東妮.中國高校技術轉移制度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6).
(作者單位:1.吉林大學博物館;2.吉林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