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旭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對我國高校的啟示
劉亞旭
新加坡不但經濟增長速度,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實效性的成果,其教育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本文通過分析、總結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和主要內容,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新加坡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啟示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歷史奮斗,于1965年正式成立。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具有移民性質的國家,其中華人占70%以上,其余為馬來人、印度人、斯里蘭卡人等。同時它又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社會。由于新加坡建國時間短,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也相對較短。60年代,新加坡狠抓經濟,忽視民眾精神文化的教育,造成了原有社會道德和價值觀的岌岌可危,甚至面臨全盤西化的危險。到70年代,以李光耀為首的新加坡領導人開始重視并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倡導“精神文明”,培養社會和國家至上等思想意識。80年代,開始實行全面道德教育,并極力倡導學習東方傳統文化價值觀,尤其是儒家的精神遺產。90年代,新加坡領導人在前面的的基礎上,制訂了民眾均能接受,代表國家意識的“五大價值觀”理念,加以宣傳,進一步促進了新加坡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完善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它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并結合自身國家的具體情況,形成了具有新加坡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體系。
新加坡建國時間雖短,但經濟增長迅速,已經邁入現代國家之列,而且其思想政治教育成績斐然,引起世界矚目,對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展開探索分析,從而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借鑒。
(一)強化國家意識教育
由于新加坡面臨移民和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多元價值觀的特殊國情,容易使民眾對國家產生不認同感,造成種族隔閡、文化沖突,擾亂社會秩序,甚至導致國家危機,所以,新政府及其領導人十分強調國家意識的培養,提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的口號,培養人民作為“新加坡人的”意識,形成“共同價值觀”,從而使民眾樹立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991年,新加坡制定并公布發表《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其中,具有國家意識的“五大價值觀”理念均能被各個民族和不同信仰的民眾接受,即:“國家至上,社會優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1],以此來強化各民族關于國家意識的共識。
(二)積極倡導儒家文化傳統價值觀
儒家文化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它對許多國家都產生過深遠影響,新加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新加坡人口約有400多萬,其中華人占70%以上,馬來人占14%,其他人種占8%,儒家文化最早就是由中國移民傳入新加坡的。新加坡重物質,輕精神的發展現象,造成了社會充斥著西方腐朽和頹廢的價值觀,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傳統社會道德水平嚴重滑坡,以李光耀為代表的新加坡領導人為培養國家意識,使民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倡導東方傳統價值觀,尤其是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將儒家精神文化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學校和社會治理等各個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將儒家文化中的“八德”作為治國之綱,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爸摇弊鳛椤鞍说隆敝?,就是愛國,忠于國家,這與新加坡倡導的國家意識,共同價值觀相一致,培養民眾的愛國精神?!靶ⅰ奔葱⒕撮L輩;“仁愛”即關心他人;“禮儀”即禮貌信義;“廉”即為政清廉;“恥”即羞恥之心。[2]新加坡十分重視學校儒家文化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分階段、分層次地理論灌輸,同時將道德理論付諸于實踐當中,讓學生學習東方傳統文化,特別是吸收儒家文化的精華,使其在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培養學生的心性,塑造理想健康的人格,實現學生全面、自由的發展,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
(三)注重教育實踐,強調知行合一
新加坡不但注重理論灌輸,而且十分重視社會實踐教育,強調知行合一。新加坡政府一直把學校教育作為民族振興的重要舉措,其中一方面政府規定把道德教育、倫理教育、儒家思想專題等課程作為高校的必修課,幫助大學生樹立“新加坡人”的國家意識,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新加坡大學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活動課程的研究與開發,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做到在實踐中踐行德育理念。如學校各個社團組織學生討論時政問題,邀請新加坡政界名流參與有關論壇和對話的活動,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新加坡國立大學還開創了學校管理的“自治活動”,學生成立圖書館委員會、本科生教研組、校飲食委員會等組織,參與學校教學、服務、管理等各個方面,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讓學生發揮個人潛能,在實踐中獲得鍛煉,從而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注重法制,德法兼施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力弘揚儒家文化,培養民眾自身道德素養,強調內在品質養成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外在法治的約束力,將道德教育同法律教育緊密結合,即“道德內容法制化”。新加坡的快速發展,“花園城市”的美譽離不開強硬的法制教育,例如,新加坡政府將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引起人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別重視。加之制定一系列有關公民行為的法律條文,如對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吸煙等都有相應的處罰規定。新加坡大至國家要事,小到個人行為,都有法可依,并且嚴格執法。通過法制的外在力量,培養民眾的法制觀念,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引導,促進國家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
(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水平提高了,但是精神文明建設卻相對落后了,尤其是近年來,多元文化的蓬勃發展,使西方思想、價值觀流入我國,為我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挑戰。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而一些西方腐朽文化侵入我國高校,造成大學生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不良思想的形成。我國高校應學習和借鑒新加坡強化國家意識,培養作為“新加坡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一方面,高校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高校要將愛國主義理論知識正面灌輸給學生,突出國家和社會利益,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意識。同時高校要結合時代特征,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和方式,激勵大學生對祖國前途和命運的關心,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高校要對其進行大力宣傳,讓大學生了解傳承民族精神。例如將“長征精神”、“奧運精神”、“航天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傳承借鑒中華傳統文化,倡導共同價值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深邃哲理和豐富的人文精神,在當下社會仍凸顯著它的價值和意義。新加坡政府在面臨西方腐朽價值觀入侵時,堅持東方傳統價值觀,尤其是儒家思想,將其作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并結合時代特征轉化為適合本國國情的“共同價值觀”,增加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但是,一直以來我國都比較忽視傳統文化的價值,所以我國高校應加強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視,將傳統文化精華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增加傳統文化課程的開發,例如《中國文化史》、《中國文明專題》、《儒家思想專題》[3]等,讓大學生學習中華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恪守儒家核心價值觀。同時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同校園文化相結合,不斷對古代文化進行創新闡釋,利用廣播、學校校訓和標語宣傳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倡導遵守共同的價值觀,鑄造我國大學生理想信念觀,進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三)堅持理論傳授和道德踐行相結合
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顯性課程為主,直接依賴于課堂上的理論灌輸和說服教育,這種模式化和單一性的教育方式往往忽視大學生得個體差異,導致理論脫離實際,教育者“一言堂”,教育內容空洞說教,而且缺乏說服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采取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課堂上進行理論傳授的同時,增加學生討論的環節,讓學生對時政和社會熱點問題展開分析,闡述大學生自己的觀點,同時,教育者對其加以正面的理論灌輸和積極引導;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現實生活和社會百態,開闊視野的同時,培養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道德判斷力。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更應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熏陶作用,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灌輸層面,堅持理論傳授和道德踐行相結合,促進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建構。
(四)加強法制教育,堅持德法并重
新加坡政府將思想道德教育同法制教育共同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當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提高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我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主要采取軟性教育,缺少強制性的方式,同法律結合程度不夠充分。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法制觀的教育,在各個學科中開設法律課程。通過廣播、網絡、學校活動等多方面宣傳法律化的內容,讓大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影響其思想和行為。所以我國高校要加強道德和法律兩種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新加坡根據自身國情,結合時代特征,建立并完善本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我國高校應學習和借鑒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在思想政治教育道路上不斷創新,構建符合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薛飛.中國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5.
[3]盧艷蘭.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評價[J].湖北社會科學,2008(01).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劉亞旭(1989-),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