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魏宇博 馮丹楓
中醫院校優良學風建設途徑研究
王一鳴 魏宇博 馮丹楓
學風建設是關于大學生學習方面的建設,更是一種大學生自我人格塑造的重要內容,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教學、管理、學生本身等多個方面。中醫院校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創新思想,探索學風建設新途徑,對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進中醫院校自身發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院校 學風 學風建設
學風,即學習的風氣,是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氛圍的概括,是高校經過長期過程形成的主觀精神狀態。優良的學風是一種積極進取、努力向上的氛圍,能引領高校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高校的綜合實力。
學風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學風建設事關重大,關系到師生治學求學的態度,關系到高校建設的命脈,關系到教育質量和能否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對于中醫院校而言學風建設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人才工程,它直接關系中醫人才培養的質量,是衡量中醫院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指標,更是中國傳統醫學和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保障。
首先,課堂教學效果不顯著、師生互動不夠。由于個別專業原因,中醫院校課堂教學稍顯沉悶,教學質量與計劃存在一定差距,實踐環節、創新環節的教育沒有很好地跟進。其次,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英語學習困難現象較為普遍。校園文化生活偏重娛樂,學術氛圍欠佳,中醫傳統校園文化建設較為缺乏。第三,學習氛圍不濃厚,曠課、遲到、上課玩手機現象屢有出現。治學態度不嚴謹,抄襲、作弊,學術失范現象偶有存在。
(一)學校層面
目前,中醫院校各級部門在教學、管理、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完善和不協調的問題,沒有對學風建設工作形成最有力的推動。中醫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程度有待提高,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上的實質性突破還很欠缺,尚未完全解決學生所學專業和實際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的問題。
(二)教師層面
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經驗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感覺枯燥,失去興趣,學習動力下降。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顧照本宣科,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盲目“灌輸”,缺乏在對于深入研究傳統中醫藥文化方面的引導。
(三)學生層面
學生自身不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對學習和生活的思考和定位模糊不清,缺乏對生涯的規劃。學生普遍存在自我調控能力、自覺性和主動性較差等問題,放慢懈怠,未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學生對于從事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較為欠缺,沒有意識作為醫學生的責任,疏于對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一)逐步完善與改進優良學風建設的相關制度
密切加強學校各級單位部門的聯系與溝通,及時反饋在學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缺陷,正確調整和處理,完善制度保障體系。例如:開展教工座談會、教學督導評價會,分析改進教師評價制度,提升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改善教師評價體系,對于意見和建議進行整理歸納;改進教學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考核制度,提高相關課程吸引力,重視實踐教學、創新教學在教學環節中的地位。
(二)深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
首先,充分發揮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在學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及時與同學溝通、交流,發現問題,尤其是加大對困難學生的關注力度,及時對這些同學進行重點性引導,監督,使其感受到學校以及老師的殷切關懷與期望,從而正視自身不足之處,不斷學習改進。
其次,加強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大學期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接觸最為密切,他人對自身的影響隨之而來便是一種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只有學生黨員,學生干部提高對自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我,才能樹立榜樣,以此對更多的普通同學產生引領作用。
最后,高度重視對與團體影響意識的利用。充分發揮班級的力量,以班風促學風。開展各類主題班會,邀請學習成績優異,工作能力強的同學與大家分享經驗,促進共同進步。邀請學校學院的領導,老師深入班級,參加到班會中去,與同學溝通互動,了解學生所想,促進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開展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相關活動
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知識競賽,鼓勵學生在學習和競爭中,激發自身樂趣,從而形成端正的學習風氣;邀請名師名家開展弘揚與繼承傳統中醫藥文化座談會,為學生釋疑解惑,指引方向;拓寬醫學課程的實踐,支持學生在臨床中直觀了解相關病癥及治療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大醫學生社會服務力度,發揮專業優勢,在實踐中領悟中醫精髓,樹立優良學風。
[1]李兵帥,李國強,夏小華.關于當前大學生學風建設途徑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
[2]陳雄鋒,王圣君.新時期高校優良學風建設的途徑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
(作者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
王一鳴(1985-),女,遼寧沈陽人,碩士,遼寧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魏宇博(1997-),男,遼寧海城人,遼寧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學生;通訊作者:馮丹楓(1981-),男,吉林伊通人,碩士,遼寧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輔導員,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