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宏大
基于新人才需求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心理發展研究及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秦宏大
本文旨在研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就業期待等心理傾向在大學期間所發生的變化:蜜月期、倦怠期、迷茫期、抉擇期。
漢語國際教育 人才需求 心理發展 培養模式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心理發展的研究,最終要指向更有效能的人才培養。“他們能否適應海外教學的需要,關系到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成功與失敗。但到目前為止,其培養還是存在不少問題與挑戰。”[1]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統攝之下,筆者對遼寧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得出了許多數據。
(一)“蜜月期”(大一年級)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師范)專業學生,超過半數是遼寧省生源,小部分來自四川、浙江、山東等省份。這些學生初入學時,往往對大學的學習目標明確,專業認同感較強;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基本的規劃,職業期待較高。經筆者對遼師大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2014級本科生的調查發現,甫一入學,57%的學生有成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愿望,21%的學生希望成為有較高英語水平的中小學語文教師,16%的學生希望從事跨文化交際的相關工作,3%的學生希望出國,只有3%的學生沒有規劃(每類規劃中都含有計劃攻讀研究生的同學,在此不做統計)。“蜜月期”的表現為對漢語言文學知識的渴求、學好外語的強烈愿望。35%的同學進行了課外外語的自主學習。
(二)“倦怠期”(大二年級)
通過對本專業一年多的學習,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逐漸在心中建立起明確的專業課程框架體系。外語口語的高強度練習、《跨文化交際》等專業課的開設也在這一時段。在這一階段,筆者對2013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進行了調查,他們的職業期待發生了一些變化,36%的學生希望成為對外漢語教師,33%的學生希望成為中小學語文老師,10%的學生希望從事跨文化交際的相關工作,5%的學生希望出國,16%的學生沒有規劃。
(三)“迷茫期”(大三年級)
大三年級是大學的關鍵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也不例外。經過了前兩年對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以及對英語、日語的強化,漢語國際教育學生對本專業的理解更加深化。大三年級是確定就業方向的關鍵時期,筆者再次對2013級學生進行了統計,發現,只有19%的學生仍然希望成為對外漢語教師,61%的學生希望成為中小學語文老師,5%的學生希望從事跨文化交際的工作,與此同時,有15%的學生對未來沒有規劃。經統計分析,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點:(1)中小學語文教師的需求更大,面對嚴酷的就業現實,學生傾向于進行的穩妥的就業選擇;(2)兩年多以來的專業學習,學生對本專業有了更為細致全面的了解,也對自身能力有了更恰當的評估;(3)許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在大三實習過程中調整了自己的就業期待。
(四)“抉擇期”(大四年級)
在大四年級,應屆畢業生必須對自己的未來做出選擇。經筆者對2012級畢業生去向的統計,大約有29%的同學考取了研究生,57%的同學選擇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師,僅有9%的同學從事了漢語國際教育的相關崗位,3%的同學或出國深造,或沒有明確的就業方向。經過前三年的學習和實習,經歷了蜜月期、倦怠期和迷茫期的多種可能,終于有一種得到實現。
(一)充分發揮地緣優勢,打造有針對性的“區域性漢語教學”
盲目無規律的教育只能導致低效能的人才培養。對這個剛剛更名的新興專業,許多本科生是不夠了解的。在眾多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打造自己的特色,獨樹一幟,將為“蜜月期”的學生注入一針強心劑。以大連為例,大連日韓語學習者較多。因此,大連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可專門針對日韓進行。針對日韓,高校可開展日韓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課程,也可在語言學方面進行兩種語言的比較研究,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教學工作的開展。
(二)打造貫穿四年的“高校+培訓機構+企業”聯動模式
缺少有價值的實踐活動,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缺乏歸屬感,有倦怠、迷茫感的原因之一。大多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實習均集中在大三或大四。如果在大一大二學生熱情比較高漲、精力充沛時,以高校資源為基礎,以有涉外教學資質的企業為依托,以培訓機構為常駐地,讓學生及早深入真正的對外漢語教學一線,增加實習的學時,同時多為同學提供實習崗位,那將會使學生在實踐中愛上這門學科,增強其專業信心。
(三)增加傳統文化教學,提升學生興趣
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學生來說,中華才藝課程的開設不僅有助于學生就業,更能強化其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倦怠期造成的不良后果。[2]高校缺乏專門的中華才藝教學人才,使得這門課流于形式。與手工藝者、高校的音體美專業教師的雙向互動,定會有良好的收效。
[1]張芳,肖任飛,國際化創新性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6):122.
[2]彭建玲.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87.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本文系遼寧師范大學青年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NO.LS2014W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