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小玲 楊鈺婷 鐘燕美 郭舒婷
“社會心理學”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初探
陽小玲 楊鈺婷 鐘燕美 郭舒婷
針對目前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文章將立體式教學模式引入社會心理學課程中,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教學探索,以期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社會心理學 立體式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地方本科院校積極探索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辦學定位逐步轉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社會心理學是高等學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而傳統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已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亟待開展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實用性人才,文章提出立體式教學模式對社會心理學課程進行探索和研究。
總結分析當前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學內容繁雜,理論多實踐少
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大多都是理論學時,部分院校開設了實驗課時,但都沒有實踐環節,教學以教材為軸心,教學內容大多偏重掌握理論知識,學生無法從教學中獲得對社會心理與行為的感性認識,因而也就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與學科本身的實踐性有著一定的矛盾。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
在社會心理學課堂教學中,講授法是老師采用最多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直接向學生系統連貫地傳授知識的方法,將社會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定論的形式傳遞給學生,避免了認識過程中的許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難,可以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同時以教材為藍本,有助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一些社會心理現象進行描述和解釋,以及預測一些社會行為。但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變成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教師希望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講得清清楚楚,產生重教輕學的思想,同時不知不覺中又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依賴心理,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阻礙社會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的內化程度,延緩了學生將基礎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的進程,致使學生不能掌握指導其自身心理和行為的方法,從而使社會心理學這門學科無法發揮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功能。
(三)課程評價方式單一
社會心理學課程考核方式通常采用單一的筆試形式,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評價方式直接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只會“死記硬背”理論知識,而不積極發展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從而使社會心理學的課程教學達不到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立體式教學模式是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理念所構建的多元教學內容體系和多層次技能實踐教學框架的教學系統,該系統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上體現出縱橫延伸的特點。立體化教學模式強調將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充分結合,全方位多角度的學習自主性,探索性學習。
立體式教學模式將實踐因素納入到教學過程,使教學環節形成立體模式,充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立體式教學模式由三個要素組成:教師,學生,實踐。由此而產生四個平面,主張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制定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教師也需不斷地學習與實踐,從而將學習的先進教育理念,改革的教學方法等服務于學生,學生通過實踐理解建構知識點,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內容立體性探究
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的立體性研究應服務于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結合本課程自身特點,確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不僅要在知識、能力方面,而且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的具體教學目標。同時,由于現有的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過于繁雜,教學內容較為陳舊、落后。所以需要對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避免重復,突出時代特征,及時反映國際主流研究的新內容。為此,教師應不斷完善教學計劃,將社會心理學課程按模塊分類,制定完整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不斷完善教材的建設,注重教材內容的整合和合理取舍,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優化。
(二)“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方法立體性探究
立體式教學模式的創新重點就是體現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教學方法的立體化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項重要策略。因此,為了更好地體現這門學科的特點,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大思考的空間,在教學上突出體現教師、學生與實踐三個因素,采用“理論課+課內實驗+課外實驗+實踐”的形式全面展開。
1、理論課的教學探索
理論課的教學可以采用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可以采用多媒體結合板書的形式,多媒體是教師精心準備的課件,板書是每次課的重點和提綱,便于學生回顧和復習,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可以引入同學們感興趣的與社會心理學相關的視頻、案例、圖片、電影、社會熱點事件進行穿插講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理論素養和實踐操作能力并重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育情境進行有機整合,根據社會心理學課程性質,形成心理劇、小組合作學習、案例分析、影視文學賞析等多種方法。
(1)心理劇教學方法。心理劇是通過特殊的戲劇形式,讓參加者扮演某種角色,以某種心理沖突情景下的自發表演為主,將心理沖突和情緒問題逐漸呈現在舞臺上,以宣泄情緒、消除內心壓力和自卑感,增強當事人適應環境和克服危機的能力。心理劇能幫助參與者通過音樂、繪畫、游戲等活動熱身,進而在演出中體驗或重新體驗自己的思想、情緒、夢境及人際關系,伴隨劇情的發展,在安全的氛圍中探索、釋放、覺察和分享內在自我。在社會心理學課程中關于人際關系以及人際溝通等內容都可以通過心理劇的方式進行教學,以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2)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提出問題,組織和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啟發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
在社會心理學課程中的案例可以是歷史事件,也可以是社會熱點事件,各種突發的社會公共危機事件等。比如:哄搶事件中的去個性化問題,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問題,愛情電影中愛情的呈現,小月月事件中的利他行為等,這些案例都可以引發同學們的參與式分析、質疑、爭議與思考,在對實際存在問題的思考與辯論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以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驗課的教學探索
心理學實驗課是課堂理論教學的繼續、補充、擴展和深化。社會心理學實驗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觀察與分析社會心理現象能力,提高學生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根據所編制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教學手冊,將實驗分為課內實驗與課外實驗,課內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在對經典實驗進行模仿設計,主要是一些驗證性實驗,以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培養和訓練他們在開展心理學實驗研究中應具有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基于科學觀察的思維推斷能力,從而有利于他們形成心理學實驗研究的技能,比如:歸因、自我概念、責任分散等實驗。在實驗教學手冊中也為學生提供了較為具體的可操作的一系列反映現實生活的課外實驗設計,課外選做的實驗只是提供思路,給學生以自由空間來修改或設計實驗過程,從而發揮其創造性與研究能力,比如:助人行為、人際吸引等實驗。此外也鼓勵學生根據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創新設計。通過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在頭腦中產生直觀圖像,從而形成概念,增強對知識的體會和理解,同時實驗教學也是對知識進行運用的一種方式。
3、實踐課探索
通過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生活中了解和發現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應用魅力。可以通過實訓課時深入到中小學、社區、福利院等社會組織機構中,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根據社會實際情況,學習用社會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分析社會現象,通過與社會實際的結合中牢固地建構自己的社會心理學知識與修養。
(三)“社會心理學”課程考核方式立體性探究
與傳統教育采用的總結性評價方式不同,立體式教學模式以注重基礎、注重能力,注重創新為指導,合理確定動態評分原則,強調過程考核。過程考核細分為幾個模塊:課程參與情況、課堂互動、平時測驗、實驗情況、實踐情況,每一個模塊有一定的權重,系統規劃幾個模塊的評價體系,給學生一個公正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基礎上了解自己,提高自己,樹立學習的信心,培養創新精神。
“社會心理學”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的研究還只是一個初步的理論構想,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驗與實踐進行深入研究。通過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的一個轉變來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社會心理學的興趣,實現課程建設、專業建設與實踐建設的良性互動,縮短學校與社會、理論與實際、實習與現實的差距,以便達到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1]全國13所高等院?!渡鐣睦韺W》編寫組.社會心理學(第四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1.
[2]劉華.社會心理學(心理學經典實驗書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2.
[3]候玉波.社會心理學(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
[4]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
[5]陳昕,牛春娟,鄭海英,馬紅霞.社會心理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142~144.
[6]龔文進,邱鴻鐘.社會心理學課程改革的理論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4):110~111.
[7]張翔.地方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4):95~98.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2014年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立項課題“社會心理學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編號:JXJG-14-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