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芳
論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政教育現狀及對策
葉 芳
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院校中的特殊群體,承載著應用型人才的直接輸出任務,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便十分必要。然而,就目前我國高職院系的教育工作而言,思政教育的現狀著實讓人堪憂,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模式的不健全嚴重影響了學生日后的全面發展。為此,本文就其教育現狀與對策進行探討,希望能夠促進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進步。
高職院校 思政教育 現狀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其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直接關乎著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穩健進步。然而,思想意識直接決定這人的具體行動,為了能夠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樹立良好的行動意識,便需要加強其思政教育建設工作。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作為思政教育的貫徹者與落實者,要積極分析當前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并針對性的落實整改措施。
高職院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其他高等院校并無明顯的差異性,但從整體的思想灌輸上還存在著些許誤區有待完善。總體來看,高職院校的當前思政教育較為樂觀、積極向上,學生不僅能夠積極接受社會主義信仰和現代化建設的決心,更富有愛國主義的民主精神和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諸多的高職學生在時代的發展下肯于接受黨的先進指導思想。此外,在較大的社會競爭擇業壓力下,諸多的高職學生均愿意做好思政教育的學習工作。
值得強調的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較為復雜,不僅有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還有來自不同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由于這些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水平較為薄弱,當其進入高等職業院校進行專業化的知識培訓時,便容易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尤其是對思政教育課程的學習,其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此外,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為市場經濟,在這種社會發展背景下,一些學生由于自律意識不強,便容易受到西方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不良腐蝕,從而使得自身的思想立場開始動搖。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受不良宗教文化的沖擊加入到了邪教組織,嚴重威脅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挖掘高職思政教育的動力
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要優先打破學生對其教學模式的抵觸感。教師作為思政教育的滲透者,必須要將“生本理念”在實踐教學工作中得到貫徹和落實,根據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做好思政教學工作的內容和方法指導,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思政教學工作中去。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院校關于思政教育的培養模式和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良好的克服不良學習心理,從而培養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要引導學生構建出科學、合理的人生規劃,使其能夠認清時代發展的潮流。最后,教師要啟發學生做好堅實的理論學習工作,從而為其日后的發展提供思想指導。
(二)學校要積極與家庭、社會銜接,做好統籌教育工作
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僅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與義務,更是學生的個人家庭以及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為此,高職院校在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是要積極尋找多元化的教育節點,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校園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三位格局”,為學生更好的接受思政教育作出貢獻[2]。良好的教育環境是促進思政教育工作時效性、長遠性得以實現的關鍵。為此,筆者呼吁在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時,學校亦應積極完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從而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正確思維意識進行培養和建設,并借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破除傳統思政教育的單一性,打造科學合理的思政教育模式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不完善主要來源與教學模式的落后,為此,完善教學模式,加強對科學、合理的思政教學機制便成為了高校索要盡快落實的任務之一,將德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雙管齊下的教學模式來完善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例如,學校可加強組織領導。在實際思政教育工作中積極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的發展置于學校發展的根本,各科教師自身要積極做到以身作則,為貫徹思政教育工作做好標桿作用。或者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學校可以周期性的在學校舉辦一些戶外文化活動,如知識講座、書評活動、紅軍紀念繪畫展等。這些文化活動均可以為落實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潛移默化的環境,對學生提高自身道德素養和思政教育起到了滲透作用[3]。
綜上所訴,自教育改革全面實施以來,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亦在積極響應教育部門的號召,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績。然而,就目前的思政教育形式而言,仍存在些許不足有待完善和修正,這便要求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要盡快扭轉傳統的教學思想,適時加強對學生思政教學工作的完善與發展,從而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
[1]張燕,張煥紅.論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政教育現狀及對策[J].文學教育(中),2012,01(08):47~48.
[2]董澤民,方雪梅,吳正毅.“雙微”語言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影響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6,02(17):63~67.
[3]王瑞霞.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3(04):68~70.
(作者單位: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