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倩蕾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內涵與培養研究
呂倩蕾
注重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是基于高職教育內在屬性的要求,是提高高職院校育人質量的關鍵。提高職業素養要立足于高職學生的認知發展現狀,將職業素養教育系統化、課程化,融入高職教學管理及學生日常生活中,堅持全面性、開放性、延續性的原則,實施課內滲透、專業提升、日常內化、實習固化的策略。
職業素養教育 高職學生 內涵
學術界對職業素養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界定。我國學者對“職業素養”內涵的認識個有見地,劉來泉認為職業素養是指從事某種專門工作或職責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道德操守的總和,使職業人盡最大努力完成工作的素質和能力,其包括四個方面: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1]平蕓談到職業素養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技能、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行為等方面。[2]由此看來,職業素養是學生勝任并出色完成工作的前提條件,是學生拓展職業生涯的基礎。職業素養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職業態度,即學生對職業的認識,職業目標的設定,職業生涯的規劃;二是職業道德,了解職業活動中所需遵守的道德準則,能自覺遵守職業規范的要求;三是職業行為,具備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發展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和自學能力等;四是職業技能,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操作技巧、完善的知識結構。對高職學生而言,要實現由“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職業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關鍵要素。
(一)立足于高職教育職業性與教育性的內在屬性
高職教育具有職業性和教育性的雙重屬性,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是立足于高職教育的雙重屬性。首先,高職教育的職業性是基于職業人才的培養定位,《國務院關于加強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談到:“職業教育是要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是要培養能夠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面向生產、面向基層、面向管理與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和技術技能型人才。黃炎培談到,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預備。[3]高職院校要通過2~3年的職業教育,使培養對象能夠應對工作崗位的要求、適應社會的需求,其關鍵在于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樹立職業精神,從而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提升高職學生的內在競爭力。其次,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使學生不僅具備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同時形成完備的職業認知、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能夠在適應職業需求的核心要求下形成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能力。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不僅要立足于社會需求,同時應認識到高等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學生成為“完善的人”。高職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最重要的是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推動學生的內在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談到:“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對高職的教育內容提出了深層次要求,職業素養的培養是高職學校邁向內涵發展,高職學生走向綜合發展的內在訴求。所以,針對高職學生開展職業素養教育是遵循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律、立足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落實高職教育既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職責,又實現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本質需求。
(二)立足于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
根據麥克思調查數據顯示,高職學生的就業率較高,但就業質量不高,其具體體現在學生專業對口率較低、高職學生離職率較高,職業生涯模糊、對自己的客觀認識不清晰、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專業知識不扎實、綜合性基礎知識不寬闊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存在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生職業素養缺失。[4]目前高職院校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養成,忽略了職業態度、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等要素的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被簡單的理解為職業技能的訓練,過度重視職業技能的發展而忽視職業素養的全面發展,容易使高職院校成為企業的后備人才工廠,變為技能培訓的工廠流水線,培養出的學生僅有有限的專業技能,不具備繼續學習、終身的能力,其社會交往、合作競爭能力以及職業精神、職業規劃能力的缺失使得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后勁不足。目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現狀依舊不容樂觀。從學校角度而言,部分高職院校偏重于職業技能,對職業素養的內涵及意義認識不足,對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夠重視,使職業素養教育成為高職教育的邊緣內容。在職業素養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存在“大、空、泛”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將職業素養教育內容落到實處,不能做到具體化、細節化,造成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識不到位、發展不完善。從學生角度而言,部分高職學生認為進入高職就是學技術,技術過硬才能找到好工作,自身職業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對未來職業發展作用不大。在職業態度上,對自身認識不清晰,對未來職業認識不全面,職業生涯規劃不明確;在職業道德上對職業情感、職業精神的認識不完善,缺乏進取向上的職業精神;在職業行為上高職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合作創新的能力,學習遷移和終身學習的動力不足。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發展受阻會使高職學校提高教學質量,轉向內涵式發展成為空中樓閣,也將使高職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之路變得崎嶇不平。
(三)立足于高職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訴求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今世界知識容量以幾何數字增長,科技的變化與面貌更是日新月異。經濟發展帶來的技術流程的革新,職業分工的日趨細化,企業對從業人員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學習遷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是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高職院校進行的技能培訓只能滿足學生初入職場的基本需要,要實現長期優質、高效的完成工作就依賴于職業素養的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全文》中指出要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樹立科學人才觀,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和諧發展,適應企業需求,實現順利就業。通過職業素養教育讓學生對未來職業有更清晰的認識,對自身發展有更明確的分析,才能發展自我個性,提高職業熱情,加強職業抗壓能力,真正實現“敬業樂群”的目標。在高職院校開設職業素養教育是完善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基于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進行綜合性評價,克服單純的技能培訓觀,樹立綜合評價,全面發展的職業教育觀,有利于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高職院校實施職業素養教育的過程中要基于社會和行業的用人要求,立足于高職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遵循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其關鍵在于探索出一條以職業道德為保障,職業認識為前提,職業行為為基礎,職業技能為核心的職業素養培養路徑。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過程中踐行課內滲透,專業提升,日常內化,實習固化的策略,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貫徹到高職教學與生活的各個方面。堅持綜合性、滲透性、開放性原則,促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企業文化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企業素養要求轉變為職業素養教育內容
職業素養教育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發展的需求,要基于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企業對員工的素養要求成為職業素養內容設計的關鍵。將企業的素養要求融入教學,形成具體的職業素養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形成職業認識,提高職業素養。將企業五常管理制度引入高職實訓教學中,勢必要做好管理目標向教學目標的轉變,管理制度向教學內容的轉化,從而使企業要求融入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當中。
(二)理論、演示與實訓三大教學模塊,使職業素養教育成為系統課程
要使學生能夠真正熟悉行業管理制度,具備適應企業需要的職業素養,其關鍵是構建職業素養教育的課程體系,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方式。在三大模塊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臺,讓企業參與職業素養的教育當中,通過校企合作的平臺為職業素養教育的開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農商院烹飪旅游系在多個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同時在多家企業建有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為學員學生頂崗實習、實訓操作、調研參觀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透過參觀企業、企業實訓等實踐活動將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固化與行。
(三)貫穿課堂教學,將職業素養教育滲透整個教育過程
職業素養教育不同于專業知識的課堂教授、職業技能的操作訓練,職業素養是學生內在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不能通過短時間記憶或者訓練就能獲得,而是需要長期的貫徹、內化才能有效。職業素養教育的目標是讓高職學生形成職業觀念、深化職業情感、具備職業道德、形成職業能力,這需要在不同的教學實踐環境中都貫徹職業素養教育的要求。職業素養的系統課程為職業素養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技能要求,而在專業課程中反復強調職業素養的發展,才能將職業素養內化于心。開展行之有效的職業素養教育的關鍵是要將宏觀的職業素養教學目標分散到各個教學過程、教學細節中,落實到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當中。高職實訓教學是高職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在實訓教學中融入職業素養的培養是促進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重要步驟,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職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的傳授,同時應強調融入職業素養教育。
(四)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配合,使職業素養教育內化于學生行為
課堂教學之外的日常生活是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陣地,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要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職業素養教育要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在點點滴滴中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高職院校應注重加強學生日常生活的遷移性教育,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校園文化的物質與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融入職業素養的內容,在學校價值觀建設過程中加入企業價值觀的內容,使高職學生時時能夠受到職業素養教育的熏陶,逐漸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比如鼓勵高職學生參與各類技能競賽、社團活動等等,在校園文化的氛圍中感受職業素養,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踐行團結、合作、堅持、競爭等職業素養。
[1]劉來泉.世界技術與職業教育縱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8.
[2]平蕓.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現代商貿工業,2007(19):54.
[3]黃炎培.職業教育談[A].田正平,李笑賢.黃炎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0.
[4]張武.基于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方法與途徑[J].高等農業教育,2014(6):100.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本文系2016年杭州師范大學思政研究專項課題之重點立項課題(編號:SZZX2016004)。
呂倩蕾(1991-),女,江西撫州人,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