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巍
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
姚 巍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面臨的難題,也是人類不斷追尋并期望達到的理想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雖然取得的成就萬眾矚目,但總體經濟的增長掩蓋了發展領域的不平衡,在城鄉、區域、資源、環境以及人口等領域存在眾多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時期,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建服務型政府、推動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不斷尋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徑。
經濟 社會 協調發展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包含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兩個方面,經濟發展的含義比經濟增長的含義更為廣泛和豐富,它不僅包括財富的增長,還包括經濟結構的合理化、高度化和經濟體制以至制度自身的優化轉變、改進與替代,內涵較廣。社會發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發展囊括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在其內,涵蓋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領域,是全部社會機體的進步、遞進,即人類社會由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運動的實踐活動過程。狹義的社會發展是指不包括經濟發展的其他各種社會事業的發展。[1]它更貫注于“以人為本”,并不是直接反映物質生產狀況,而是體現人類的現存狀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始走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使我國過去在經濟迅速增長表象下所掩蓋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日益顯露出來。
從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與農村的經濟與社會都迅猛發展,但在發展的背后,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狀況還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直接導致城市與農村發展的差距仍然很大。首先城鄉居民的差異表現在收入、就業、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的不平衡上。特別是農民從農村來到城市,他們干著最苦最累的活,打工維系生活卻不能成為城市居民,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并且還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和歧視,農民工所處的環境艱難,發展也受到阻礙,農民工的地位需要改善。其次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還不完善,還有許多的缺陷,因此會妨礙“三農”的現代化進程,農業本身就是弱勢產業,目前的在工業化、城鎮化的推動下,失地農民往往選擇進城打工,嚴重阻礙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村勞動力的缺失,以及農業的分配不公,最終影響了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我國擁有廣闊的領土,地區發展很不平衡。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屬于發達區域,與中西部在改革開放以前就有差距,但差距不是很大。自改革開放后,東、中、西部都有明顯的發展,經濟水平和社會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但發達地區因為許多因素和政策的影響,發展速度比其他地區更快,發達水平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發達地區內部差距也逐漸擴大,例如同樣處于江蘇省,蘇南和蘇北差距就很大,山東的膠東地區和魯西南、西北差距較大。這些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發展嚴重阻礙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區域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整體發展。
我國人口眾多,增長速率高,因此對經濟的增長、資源的開發、環境的保護形成很大壓力。雖然我國主要的礦產資源持有量多,但是人均占有量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是人均收入很低;整體環境水平不好,煤礦小作坊導致的霧霾現象仍然存在,環境污染嚴重,仍在繼續惡化,這是我國目前的國情。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口的快速增長,生態環境已經面臨破壞,水資源的矛盾,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短缺問題日益尖銳,這將直接與間接地影響到民眾的生活與工作環境。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和刻意追求績效的影響,一些政府和企業,不顧客觀條件、市場需要和環境因素如何,無所顧忌地進行不必要的投資、不必要的建設、不必要的引進、不必要的生產,不僅破壞了當地的生態鏈,也致使礦產資源的嚴重浪費。
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眾多不協調問題已經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我們需要通過分析影響經濟社會不協調發展的歷史、現實以及理論原因,不斷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促使我國經濟社會走向協調發展。
自20世紀初,我國就開始了現代化建設,但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現代化進程還在苦苦掙扎之中,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力水平有限,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物質生產供應還十分艱難。 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國開始全面的經濟社會建設,通過不斷的努力探索,盡管國民經濟得到恢復,社會事業有一定發展,但由于底子薄、基礎弱,加上“左”傾思想影響,經濟速度明顯落后于世界,經濟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已明顯的突現出來。[2]直到1987年提出“三步走戰略”,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發展,直到2000年以后,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受現實的局限性影響,在這個階段上,經歷從建國開始的經濟社會量變過程才處于到關鍵階段,嚴重拖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歷史問題的積累,導致我國經濟社會轉變緩慢,從而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處在轉型時期,經濟體制也處在轉軌時期,經濟社會正突飛猛進發展,經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在不斷的積極探索發展的道路。然而我國的情況也是特殊的,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遇到的困難也可以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是社會結構轉型。目前我國要向現代社會轉型,但我國工業化只處在中期階段,“三農”問題突出,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流動人口問題等仍然亟待解決。二是經濟體制轉軌。經濟體制的轉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難點所在,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健全、不完善,分配體制和資源配置還存在缺陷,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經濟體制的轉軌任務重,困難多,需要積極穩妥的對待。三是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越來越大,在更廣泛,更廣泛,更高水平上推動中國的發展。但是,“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方面都不容易把握好,都面臨著風險和挑戰。當前的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與國之間既有合作也有摩擦,國際形勢影響著世界的發展進程,也影響著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這三大方面是我國現在所面臨的巨大難題。總的來看,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問題還是繁多的,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指經濟與社會各要素之間以及經濟與社會各要素自身體系的各部分在彼此開放的條件下,互相依存、互相適應、良性循環、有序運行、共同發展的狀態和過程。它具有內在的規定性,即整體性、協調性、均衡性、動態性。[3]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卻有其各自獨立的理論概念。經濟發展不僅包括財富的增長,還包括經濟結構的合理化、高度化和經濟體制以至制度自身的優化轉變、改進與替代,內涵較廣,社會發展是指排除經濟發展以外的各種社會事業的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既相互克制制約,又相互補充促進,一方面,經濟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物質保證,這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物質基礎,從而促進社會發展。但另一方面,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經濟發展最后也要歸根于社會發展,社會發展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支持、環境支持、智力支持等。良好的社會發展能有力的促進經濟發展,反之,則破壞經濟發展,甚至使經濟倒退。因此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不僅是經濟學也是社會學的難點問題,理論上的探討和創新還有待進一步的進行。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為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堅持經濟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更好的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首先,在堅持不斷完善改革開放政策的同時,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以及方法。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和開放,同時對社會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消除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其次,要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體制轉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提高供應質量,改善供應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在結構上注重對質量的要求,使要素實現最優的配置,解決供需問題和結構性問題,最終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滿足民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最后,要改變經濟發展的模式與結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之中。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忽視環境問題,更不能破壞環境。要保持經濟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就需要走自主創新之路,多考慮綠色環保、節能減排、回收利用等,提高產品的綜合競爭力。把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轉變為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源開發上來,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
社會的發展有賴于政府以何種方式去管,以何種方式去維護。服務型政府所指的是一個能夠公正、公開、高效地為公眾和全社會服務的政府,是能夠提供優良服務態度和優質公共設施產品的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實質主要是在體現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實現人人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推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進步。要求政府在管理的理念、制度、職能、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全面創新,實現和諧發展。
簡政放權,就是指政府機構的精簡,把能夠給出的權力下放給企業。簡政放權,是民眾之所需,也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之所在,不容懈怠和停滯不前。而實現管理的精簡、權力的下放,是政府所應該做到的。與此同時,我們不僅要實現簡政放權,還要結合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政府要把工作落實到位,把管理上能夠精簡的精簡了,把能夠下放的權力下放了,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排除障礙,鋪平好道路。這樣,才能釋放出政府的最大能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逐步完善,但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的社會發展還相對滯后,現在我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要抓住社會轉型的機遇,推進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
首先,要營造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環境,不斷擴大有序參與的范圍和渠道,形成社會治理全民都能夠參與,人人都擔負起責任,互相都去監督的良好局面。
其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直接管理分散的個人所需的管理成本是很大的,所以應努力推進社會組織的建設,使社會組織能分擔政府壓力,成為個人和政府的中介。要積極培育各類適合社會發展的自治組織,通過合作、協商、監督等方式實現社會的協同治理。[4]
最后,要創新社區發展和管理模式。把單一的政府管理社區模式轉化為政府、非盈利組織、企業共同合作管理的伙伴關系模式。把可以由社區承擔的社會與服務職能交給社區,提高社區的自治程度,社區也可以主動提出申請,簡化社區與政府之間的繁瑣流程。
[1]魏偉,黃亞玲.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綜述[J].南京社會科學,2007(11).
[2]蘇少之,劉文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歷史實踐與現實路徑[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2).
[3]任旺兵,屠新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及其協調度測度研究[J].市場論壇,2014(04).
[4]陸學藝.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研究[M].武漢: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姚巍(1993-),男,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