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冰冰 李維民
陜西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發展態勢研究
銀冰冰 李維民
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在陜西民辦教育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對陜西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的緣起與發展、面臨的困難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并對其發展態勢進行分析與預測,以期為這些機構(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陜西 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 發展 態勢
從1984年開始,陜西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陸續成立,其生存承載了諸多艱辛和無奈。30多年來,這些機構多以培訓學院、專修學院稱謂。起初,它們并不具備獨立頒發學歷文憑的資質,也不能解決為學生發放畢業證的問題。在我國教育體制不斷革新的過程中,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作為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最初形態,經過30多年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目前陜西的18所民辦高校,均是由當初的培訓學院、專修學院升格而來。這些學校(機構)見證了民辦高等教育事業的萌生與成長,在陜西民辦教育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發展教育成為迫切需要,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由此萌生并興起。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兩難夾擊:一是國家急需大批人才投入建設;二是國家卻沒有充裕資金用于培養廣大青年人才。雖然已恢復高考,但錄取比例太低,很大一部分人想接受高等教育卻望而卻步,這為一批培訓學院、專修學院的興起創造了有利條件。
1982年,《憲法》首次提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以同年4月中華社會大學在北京宣告成立為開端,百余所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便陸續在各大城市創建起來,它們以開展自考助學、電大輔導班等為主,圓了一大批年輕人的高教夢。1984年3月,《陜西省私人辦學暫行規定》第一部民辦教育規則出臺。同年8月,陜西成立第一所民辦公助的西安培華女子大學,同年12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在北京接見西安培華女子大學姜維之副校長。1985年9月,《西安市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管理辦法》第一個市級政府民辦教育規章正式發布。截至1985年10月,全市已有40多所辦學機構相繼成立,這是陜西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發展的第一個高潮。1987年12月,西安翻譯培訓學院(現為西安翻譯學院)成立。
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和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將陜西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發展推向第二次高潮。隨后5年成立至今還存在的學校主要有:陜西服裝進修學院(現為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三資企業專修學院(現為陜西城市建設職業學院)、西安外事服務培訓學院(現為西安外事學院)、陜西國際商貿專修學院(現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民辦西京大學(現為西京學院)、西安思源科技培訓學院(現為西安思源學院)、西安科技商貿培訓學院(現為西安交通工程學院)等。
1995年6月,陜西省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高教學歷文憑考試試點省份,陜西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開始向學歷教育機構過渡。1996年以后,一批培訓學院、專修學院開始進行高教學歷文憑考試試點,迅速發展成為能夠在畢業證上加蓋民辦學校公章的準學歷教育機構。隨后,把學歷文憑考試作為其主要運作模式。國家學歷文憑考試試點的開展和1997年國務院《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的頒布實施,直接引發了陜西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的第三次發展高潮①。1995年到2004年,陜西有36所培訓專修學院進行了高教學歷文憑考試試點。到2004年底,據統計顯示,實際有20所學校開展高教學歷文憑考試,在校學生數達38000余人。
2004年,按照規定學歷文憑考試試點學校終止招收學生,此類學校的數量和在校生人數不斷下降。2006年最后一批學生順利畢業,該試點也自此完滿結束。
培訓學院、專修學院在經過10余年的大幅調整,在2010年后進入相對穩定發展階段。因存在市場需求,且辦學各具特色,截至2016年底,陜西省仍有36所這類機構堅持辦學,并不斷發展。
這一階段培訓學院、專修學院的最大貢獻表現為:一是積極響應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扮演市場的角色,有效緩解了國家高教資源急缺的局面。二是滿足了現代化建設“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需求,為廣大青年學習和掌握一技之長創造了條件。據教育部相關統計顯示,培訓學院、專修學院在30余年中為國家培養了各類自考畢業生520余萬人,為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貢獻,這主要都是通過高教自考、高教學歷文憑考試實現的。四是為廣大家長排憂解難,為社會穩定、緩解就業壓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地位作用不明。陜西培訓學院、專修學院以國家認可學歷的高等教育為主,長期組織高教自學考試助學、遠程網絡教育校外學習、成人高教校外教學等教育活動,為民辦高等教育做出了積極貢獻,但現實中其地位和作用卻不明晰,無論是校舍等硬件,還是教育資源等軟實力,大多依托別校辦學,形成了主業不明的被動局面。
二是競爭能力不足。由于先天條件不足,盡管經過多年發展,陜西培訓學院、專修學院仍未形成完善的運作機制。這些學校受制于當下的高教大眾化與國際化,其劣勢日益突顯。雖然學校具有特色和優勢,卻沒有打造出質量和知名度都很高的教育品牌。大多數學校規模小,師資水平有限,辦學內容單一,加之領導班子思想陳舊,市場靈敏度不夠,前瞻性不強,學校的整體實力不足,缺乏應有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
三是規模萎縮加劇。陜西培訓學院、專修學院原始辦學積累不足,國家和地扶持方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實,學校賴以生存的生源嚴重不足。從2000年的1282所到2009年866所,10年全國學校總量的減少了32.45%②。目前,雖然這類學校總體數量變化不大,規模卻越發萎縮,辦學面臨問題日益突出,自有校舍、師資、設備的學校若不能繼續辦學,資源閑置、浪費驚人,其未來發展令人堪憂。
一是選拔一批符合舉辦高職教育條件的優質培訓學院、專修學院創辦單學科微型職業技術學院;二是以開展社會緊缺的職業技術教育為依托,積極鼓勵一批培訓學院、專修學院大膽轉設為中等層次的職業學校;三是允許并支持培訓學院、專修學院實行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辦學,走校校聯合,以開展培訓教育、繼續教育,開放大學教育,學分教育為主,做強做大一批培訓學院和專修學院。
開展自考綜合改革試點是創新現代職業教育模式的一項重要措施。建議省上選拔一批辦學水平相對較高的培訓學院、專修學院作為試點進行改革。比如:通過自考綜合改革試點平臺,扶持和鼓勵設有中職、中技的學校進行中、高職的有效銜接;以市場化程度高低為標準,選拔一批高市場化的學校作為主考院校,可規定公共課、專業主干課程采取過程性考試的方法,并設置若干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課程為校考課程,進行此項試點的學校享有在自考畢業證書上的副署權。
從政策層面鼓勵培訓學院、專修學院適應國家當前供給側改革的需要,用足已有教育資源,新辦第三齡教育培訓,積極創新養老健康產業新模式。嘗試學分換文憑的政策,鼓勵和幫扶部分學校與企業合作開辦企業大學。扶持部分學校承接繼續教育任務,比如舉辦遠程網絡教育學習中心、夜大教學點、成人高校函授等多種形式。
近年來,國家為中外合作辦學創造了相對較寬松的政策環境,對參與合作辦學的培訓學院和專修學院不再進行限制。從各地實踐來看,北京、上海等地的同類院校在與國(境)外學校進行合作,招收學生開展相關培訓的案例很多。在陜西特別是西安,這類院校可以對大中城市的培訓學院、專修學院的發展模式進行探索與試點。
目前,國家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途徑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培訓學院、專修學院多承擔高教自考與中、高職教育。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當積極分擔這部分社會責任,對招收自考生、職高生的院校給予經費補貼。鼓勵這類院校利用現有資源分擔社會責任,在承擔繼續教育的任務中再作貢獻。
注釋:
①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高專委專修學院工作部.積極扶持與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機構更好地服務于高等教育——解讀專修學院生存與發展狀況[N].人民政協報,2016-03-08(26).
②現代職業體系中需為“專修學院”留下生存空間[EB/OL].人民政協網,http://gaokao.eol.cn/huodong/yszd/201602/t20160229_1370091_2.shtml,2016-02-29.
[1]鄭麗君.非學歷民辦高等教育機構發展定位分析[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06):76~79.
[2]李輝.陜西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及政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2.
[3]吉伶.20世紀50年代以來陜西普通高等院校變遷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9.
[4]劉嵐.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應予以規范[N].江蘇法制報.2016-09-29(003).
[5]王洋.中外合作辦學相關法律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4.
西安思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