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武 李邢西
本土歷史資源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價值和應用探析
——以北京近現代歷史資源為例
郭繼武 李邢西
筆者對北京近現代史資源中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相關的本土歷史資源進行挖掘整理,并在教學中探索應用穿插式、專題式、體驗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本土歷史資源 北京近現代歷史資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應用探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1]為了使《綱要》教學內容貼近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其中本土歷史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的優勢。筆者以北京為例,深入挖掘與“兩個了解”、“四個選擇”有關的北京近現代史歷史資源,并在教學中探索應用穿插式、專題式、體驗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編寫于2005年,定稿于2006年,歷經數次修訂,尤其是2015年的修訂,強調三項主要任務:一是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充分體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二是廣泛聽取、充分吸收功效一線師生對思政課教材的意見建議;三是著力改進教材的表述風格,增強可讀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材雖然歷經數次修訂,但《綱要》教學著力點始終未變,應當是在大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總體面貌和基本線索有一個大體了解的基礎上,突出講授有助于大學生做到“兩個了解”、懂得“四個選擇”的有關歷史情況和歷史經驗。
《綱要》教材重點突出、脈絡清晰、理論性強,時間跨度長達176年,全書分上、中、下三編,每編下設一個綜述(相當于該編的“綱”)和3-4章(專題性質,相當于該編的“要”),以做到綱舉目張。因是全國通編、通用教材,教材極度精簡,限于篇幅限制,對于地方史資源不可能寫得十分具體,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借助其他教學資源。本土歷史資源貼近學生實際,將其融入《綱要》教學,可以彌補教材細節不足的缺憾,拓展、充實教學內容。
將本土歷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黨和國家早有政策規定,并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黨務工作者等探索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1994年,中央宣傳部擬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可以把有關的歷史事件、英烈事跡、建設成就編入黨課、團課和職工輪訓教材、學校的鄉土教材,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堂教學中去。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集體參觀一律實行免票。201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進一步指出,各地各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可以組織編寫符合實際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參考用書。
在校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系統地學過中國近現代史,對有關的歷史事實、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使用好教材,講好本課程,要注意避免與中學課程的簡單重復,必須有新的思路、新的史料、新的案例,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教師可穿插使用本土歷史資源,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或讓學生邁出校門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鄉土資料,如遺物、遺跡、文字資料、音頻資料、典故等,以直觀地體悟歷史,引發情感共鳴,產生濃厚的歷史興趣。教師在學生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興趣轉移到對教材知識的學習、歷史基本經驗的總結和基本理論的理解上來。
據統計,北京市擁有全國重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5處,北京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63處,革命歷史遺跡156處,這些都是極為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現依據《綱要》課程,可挖掘的北京歷史資源,整理如下:
1860年,英法聯軍占北京,火燒圓明園,萬園之園幾成灰燼。1900年,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再次攻占北京,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奸淫搶掠!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后再遭劫掠,終成廢墟。八國聯軍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不計其數!。圓明園遺址公園和克林德碑成為近代中國屈辱歷史的見證。
東北淪陷后,日本帝國主義把侵略的矛頭指向廣袤的華北地區。1933年3月至5月,日本入侵長城各口,喜峰口﹑古北口成為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戰事慘烈的戰場。1937年7月7日夜,日本發動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中國軍民奮起抗擊,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盧溝橋、宛平城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抗日戰爭紀念館記述了日本侵華的罪行,趙登禹路、佟麟閣大街的命名表達了北京人民對抗日英雄的緬懷。
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為挽救民族危亡,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掀起維新變法運動,變法雖然歷時103天最終失敗,但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改革和思想啟蒙運動。康有為、梁啟超先生的故居分別位于北京米市胡同43號、北溝沿胡同23號,供青年學子登門拜訪。
1924年,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后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接受邀請,于1924年12月底,扶病到達北京。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為紀念中山先生,1928年由馮玉祥部下時任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等愛國人士將故宮一墻之隔的中央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中山先生去世后,靈柩暫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今建有孫中山紀念堂和衣冠冢。
1919年5月3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北京學生在北大法科大禮堂舉行全體學生臨時大會,定于5月4日舉行游行示威運動。五四大街、天安門、東交民巷、趙家樓見證了學生的反帝愛國行動。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李大釗是當時在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先驅。《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新紀元》四篇光輝的文獻,揭開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宣傳的第一頁。1919年5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馬克思主義專號”上發表了全面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專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20年3月31日,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正式成立,該會搜集了馬克思學說的各種外文及中文資料,集資建立了收藏共產主義圖書的藏書室——“亢慕義齋”。1920年9月,繼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之后,李大釗發起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學習馬克思主義,開展革命活動,為建黨積極準備。李大釗故居、李大釗烈士陵園、“亢慕義齋”舊址、陳獨秀舊居(《新青年》編輯部舊址)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在北京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
抗日戰爭爆發后,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李運昌到冀東,與中共京東特委負責人胡錫奎等配合開辟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它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所創建的十九個重要解放區之一。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平西抗日烈士陵園、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館、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見證了北平人民抗戰愛國的故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中國內戰即將全面爆發,應國民政府之邀,美國到中國參與國共雙方的軍事調停。馬歇爾抵華后,促成三方成立了一個負責進行軍事調停的由國民黨代表、共產黨代表、美方代表組成的“三人委員會”。軍調部中共代表團駐地舊址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南河沿大街1號翠明莊。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入北京香山。在雙清別墅,毛澤東主席指揮了渡江戰役,在這里籌備了新政協,籌建了新中國,在這里寫下了《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1994年,雙清別墅被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的城樓上莊嚴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步入社會主義社會,并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北京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京于20世紀50~90年代曾3次評選十大建筑,這是北京建設成就的代表。
講述第一章“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時,可穿插使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資料;講述八國聯軍侵華時可穿插使用八國聯軍在北京的暴行文獻資料。講述第三章“辛亥革命”時,可穿插使用香山碧云寺“孫中山紀念館”中孫中山生平和孫中山遺囑。講述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時,可穿插使用陳獨秀故居、李大釗故居資料。
講述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文時,可以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先驅李大釗進行專題講授。
參觀訪問教學法是進行實踐教學的重要方法,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遺址、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考察,可以使學生接觸第一手的歷史文物、遺址,親身感受歷史,增強歷史興趣。[2]如講述抗日戰爭時,可組織學生到盧溝橋、宛平城實地參觀體驗;講述維新變法時,可組織學生到康有為故居、梁啟超故居參觀考察;講述解放戰爭時,可組織學生到香山雙清別墅、來青軒考察毛主席和四大書記如何指揮渡江戰役。
(1)案例的選擇、專題的設置、情境體驗的歷史遺跡要符合《綱要》教學目標要求,不能喧賓奪主。《綱要》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講授中國近現代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確立并增強對于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對于社會主義的信念。因此,與“兩個了解”、“四個選擇”有關的內容,必須著重地、展開地講,與之關聯不是十分緊密的,則可以從簡或從略。將本土歷史資源融入《綱要》教學時,可以適當拓展,但要注意使用本土歷史資源僅為解決理論與現實脫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而已[3],不能喧賓奪主。材料的選擇,需與“兩個了解”、“四個選擇”主題相關,不能脫離教材,不能選擇與教材核心內容無關的案例。(2)注意與歷史系本科生專業課的區別。《綱要》課程是全體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歷史系本科生的專業課,課程著力闡明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總結這個時期歷史的基本經驗,注意加強本課程的理論性。
[1]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若干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增刊),2006(9).
[2]高曉華,馬良玉.地方史資料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史志,2010(15).
[3]劉宗靈,朱晶.地方區域史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探討[J].天中學刊,2015(1).
北京物資學院)
郭繼武(1979-),男,北京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李邢西(1965-),女,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