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傳勝
“大體操”師資人才培養的探索
——以沈陽體育學院為例
門傳勝
上世紀50年代,現代體操由前蘇聯引入了中國,而且經歷了很大的變化。隨著體操項目的演化進程,高等體育院校中的體操學科也在不斷進步和發展過程中由自身衍生以及與相關學科融合而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大學科,因此,本研究中所界定的“大體操”是指:在體操運動的發展歷程中,以體操母學科為基礎衍生以及與相關學科融合而成的新興項目,秉承體操母學科的教學、科研、訓練、大眾健身等理念,并結合新時期發展特點而形成的綜合學科。沈陽體育學院作為東北三省最專業的的體育競技院校,得到很多考生的信賴與支持,因此,每年的招生數量也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增加,但是一所高校想要得到擴招,與之而來需要解決的是校舍、設備硬件等問題,但是真正影響高校發展的因素是師資力量是否雄厚,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是否合理。
“大體操” 發展 衍生 探索
上世紀50年代,現代體操由前蘇聯引入了中國,而且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其主要發展經歷兩個階段:一是以競技體操為主的發展階段,此階段處于建國初期,競技體操在我國的開展,為國人洗涮“東亞病夫”的恥辱和振奮民族精神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是1984年奧運會后,隨著我國的社會朝著多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與體操相關的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高校中,比如健美操、街舞、啦啦操等。最后,這些項目都聚集在體操運動之中匯合成一個大的體操項目群。
本研究所界定“大體操”師資人才是指:從體操學科單一的師資人才,向“大體操”項目群“正遷移”所形成的,能從事“大體操”學科相關教學、科研、訓練、社會服務等任務的人才群體。
1、時代發展的實際需要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遼寧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則綱要(2010-2020年)》的文件中,均對教育領域做出重大改革的訴求。教育是立國之本,但真正踐行者是師資人才,尤其是師資人才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本研究以“大體操”師資人才培養途徑為題,與時俱進,契合時代發展的實際需要。
2、體操學科本科發展的需要
作為沈陽學院傳統優勢的體操教學與訓練為中國競技體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沈陽體育學院建院初期曾培養了夏德君、尚玉蘭等國家隊隊員;姜龍南、王序良、劉興等教師曾經或正在擔任國際體操聯合會官員,體操教研室多名教師受國家派遣到歐洲、美洲、非洲、中東等一些國家擔任教練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學院技巧女三曾奪得世界杯冠軍;以技巧隊、蹦床隊為基礎組建的自由滑雪空中技巧隊為我國冬奧會雪上項目實現了獎牌、金牌“零的突破”。
體操學科發展至今,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體操師資人才結構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眾多林立的“大體操”項目發展的實際需求,因此,盡快解決“大體操”師資人才的培養問題是體操學科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3、“大體操”師資人才已經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在教學領域,作為運動之父的——體操,是一項重要的基礎項目,其鍛煉價值極高,眾多的體操師資人才為體操學科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其次,在訓練領域,體操是中國競技體育的金牌大戶,競技體操為中國體育帶來過無數和榮譽和光環,而這些優異成績取得的背后正是那些體操師資人才的默默奉獻;第三,在科研領域,中國很多競技金牌項目都獲得了科研的強力支撐為。以沈陽體育學院為班底的科研攻關服務隊伍常年服務于夏季和冬季項目奧運攻關課題;第四,在社會服務領域,現今流行的“大體操”項目,喜聞樂見于民間,沈陽體育學院培養的各類“大體操”師資人才,不僅承擔著全國社會指導員的培訓任務,還直接為廣大群眾提供服務。
4、社會效益
首先,本研究所提出的“大體操”師資人才培養途徑,能夠最大限度地為體操學科的發展、沈陽體育學院的發展、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大批優秀的師資人才;其次,本研究對“大體操”師資人才培養途徑的探索,能夠強化體操學科自身的綜合實力,能夠充分挖掘學科內部資源的互補和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為引領沈陽學院學科建設起到示范作用,為其它學科師資人才的培養探索并拓展思路;最后,本研究在探究“大體操”師資人才培養途徑的過程中,能夠衍生出眾多教學、訓練、科研和社會服務成果,部分成果將起到相應的示范和借鑒作用。
沈陽體育學院體操學科訓練型“大體操”師資人才的代表人物為陳洪斌老師:他從一名普普通通的體操師資走到教練員崗位,從培養技巧項目的全國冠軍到培養技巧項目的世界冠軍,再到培養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項目的世界冠軍;陳老師的執教經歷是典型的以體操素養為根基,從單一類型體操師資向同一項群遷移和輻射的成功案例。
劉興同志是我國蹦床運動的開拓者和組織者,是我國蹦床運動的首席國際級裁判、知名學者和技巧運動國際級裁判,是亞洲體操聯合會蹦床技術委員會主席,他不僅直接承擔著國家蹦床隊備戰奧運會的攻關服務工作,還在奧運賽場親自執法。
回首劉興教授的人生經歷可以發現,他始終處于“大體操”師資人才培養環境之中:首先,劉教授系統地學習過體操學科的知識理論,并獲得了博士學位,這為其人生的發展做好了鋪墊;其次,為了充實和武裝自己,劉教授還先后兩次出國留學;第三,在我國技巧、蹦床領域,劉教授有絕對的“話語權”。中國蹦床隊2008年和2012年兩屆奧運會所取得的輝煌成績,與劉教授組織的奧運攻關服務課題以及現場執法密切相關;第四,在體操學科的教學、科研領域,劉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為更好地推動學科發展,帶領部分體操師資力量承辦了國家體育總局內部期刊雜志《蹦床與技巧運動》,還為經常為教研室部分教師提供參加全國教練員培訓班、全國比賽執法等一系列培訓機會。目前,由劉興教授領銜的沈陽體育學院體操學科的關于蹦床奧運攻關服務也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服務團隊。
趙大寧老師是體操教研室的一名普通教師,根據體操學科發展的現實需要,趙老師將研究方向由藝術體操轉向了“瑜伽”。為鉆研“瑜伽”業務,從全國的培訓,到出國的培訓,趙大寧一直走在“瑜伽”健身領域的前沿,最后,經歷多年的修煉使之從藝術體操師資力量華麗轉身成“瑜伽專家”。趙老師開創的“瑜伽”,是體操學科引入新項目的典范,為新時期沈陽體育學院的專業設置和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撐作用;同時,趙老師在遼寧省共計創辦了多家“健身俱樂部”,這些俱樂部的創建不僅為我們體操學科培養的學生提供了實習平臺,還直接將教學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是體操師資人才直接服務于社會又一成功案例。
近數年來,體操專修的學生遞減,甚至最近兩年都沒有開展體操專項,不僅是歷屆學生的興趣愛好偏向問題,也有著社會的適應度的問題。
在體操教學內容中,最簡單的前滾翻,也會存在著安全隱患,至于更高難度的其他器械動作,都會存在著很多的風險,正是這種風險,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體操項目自身特點,只能在規定的場地和器械上完成規定動作,而不像其他項目很簡易就能進行嘗試和展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發展。
不像其他項目,體操項目需要完成翻滾、跳躍等高難度動作,很多時候還需要配合器械,對身體素質要求極高,對協調性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很多人只能“力不從心”。
在運動技能學習中,我們常常將已學會的知識技能、基本方法運用到新知識、新技能上來,稱之為動作技能遷移、知識遷移,如果一種技能促進另一種技能的掌握,稱為正遷移,反之則稱為負遷移。沈陽體育學院體操學科中的項目演進是經典的“正遷移原理”再現:例如,從競技體操、技巧運動向同一項群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項目遷移,并一舉在國內、國際占據領先地位。
沈陽體育學院的體操項目在近年來也在不斷的進行著遷移,和跳繩項目緊密的聯合在了一起,形成別具風格的花式跳繩。
在體操專修沒有開展的情況下,跳繩輔修、跳繩選修、跳繩院隊同步都在開展,打開了體操項目發展的新局面。
在“大體操”的光環下,給體操的發展提供了很多可行的方向,體操為主干,不停地向外延伸、發展,讓此項目不停地向前進步。
在此,也是提示大家,不要用太過于局限的眼光看待“大體操”,與其他項目相融合,協同發展,會讓眼界更加開闊。
[1]朱旭東,胡艷.中國教師教育改革30年(教師教育卷)[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9:95.
[2]黃幼巖,吳言明.新時期我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6(2).
[3]謝培松.綜合培養分向發展:本科層次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的構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1).
[4]羅明東,等.現代教師教育模式新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5]靳希斌.教師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鐘秉林.教師教育轉型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羅明東.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科類課程結構整體優化探索[J].教師教育研究,2006(3).
[8]鄭曉梅.教師教育模式轉換:由學科到行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1).
[9]謝安邦.教師教育一體化改革的理論探討[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5).
[10]張寶歌.教師教育轉型期地方高師院校師范性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8~9.
沈陽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