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玲
美育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
張淑玲
美育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助于大學生良好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的養成,從而培育健康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形成良好的個性,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大學生在未來有更大的競爭力。高校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加強美學教育。
美育 創新 審美
《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以往的教學環節中,不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偏重于學生智力的培養,而忽略了美學教育。
美育是首先一種情感教育,只有通過現實生活和藝術中的美來打動人的感情,使其在心靈深處受到感化和震撼,激發人性中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才是美育的真正目的。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有“以美育陶養人”的觀點,認為美育所以對人的思想產生感化作用,是因為美的事物符合了人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達到了情感上的共鳴,產生深刻的影響。
情感體驗上的認同感將使人感受深刻,甚至刻骨銘心,有的可能影響人的一生。美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豐富和調節人的審美情感,從而使人心情舒暢,想象豐富,激發人的創造興趣,不斷更新自我,提升人們的生活品味。
美育是一種感性教育、情感教育,只有不斷保護、開發、提升大學生發現美、感知美、判斷美、評價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才能達到以情動人,以情育人,使受教育者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引起情感體驗上的共鳴。蔣勛先生曾經講到過的一個經歷,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在臺灣桐花開放的季節和媽媽一起賞花,后來小男孩由于花瓣落下的頻率太高,以至于孩子站在原地不敢動,生怕自己一邁腳會傷到落下的花瓣。這可能是人性當中對美的東西的最本能的保護的愿望。
“在審美的境界中,萬物各章其性,各任其新,即使人人所見之物、時時熟悉之境,也能以故出新。審美的眼光具有極大的創造力。”[1]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美育在其中發揮的功效將會是顯而易見的。審美教育強調個人的個性化和創造力,大學階段是人生中最富有創造才能的時期,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對單調和程式化的方式極易產生厭倦感,美育的特征之一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情感、調動審美機能,在廣泛開展的美育活動中開拓思路、發揮想象,提升創造力。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高校根據實際情況開設藝術課或以藝術鑒賞為主的選修課,讓非藝術專業的學生接受基本的藝術審美修養教育,培養審美情感和形象思維能力,增強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從而建立起美的觀念。除此之外,其他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也包涵著豐富的美學知識,如“科學家為真理而奮斗的故事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美,簡潔的公式、定理所表現出來的簡潔美、和諧美,推導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節奏美,韻律美等”[2],這些都給人以美的教育。在思政科教學過程中,針對課程內容的不同,實時引入。例如在講到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節時,可以從文學、服飾、飲食,器皿等很多方面跟學生交流,讓他們在領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除了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定期舉辦展覽、專家講座,組織學生到博物館或美術館參觀展覽等,在課外實踐活,看闊眼界,豐富美學實踐經驗,是美育的重要環節。
《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校園文化要體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特質。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著力打造適合本校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精心設計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校園文化活動,因地制宜建立學生藝術社團和興趣小組,定期舉辦藝術節,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自愿選擇參加,通過特定的文化氛圍,使置身其中的受到熏陶和啟發,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美,享受美,進而在生活中創造更多的美。
當然,美育是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因為沒有立竿見影的功效就放棄他在育人方面的積極意義。
[1]朱志良.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周洪強.淺談學校美育的實施途徑[J].中國農村教育,2006(6):47.
天津農學院)
張淑玲(1977-),女,天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