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媛媛
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翟媛媛
現代學徒制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推行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雙師培養、學工結合等特點,對于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但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還沒有建立完善的運行機制,其推行還有不同程度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先試點逐步推行、為企業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環境、變革教學組織與管理等方面進行探索,推進現代學徒制的推行。
現代學徒制 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國對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而以往的從課本出發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受到政府、學校、企業的追捧。為了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育模式,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規定,并提出了“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育模式。
現代學徒制是針對傳統意義上的“師傅帶徒弟”的授徒方式來傳授經驗和技藝,在西方國家已經實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具有可操作性。而我國的現代學徒制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以及高等職業教育現狀堪憂的情況下出現的,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學徒制”實際上是在生產過程中進行言傳身教的技能傳授的職業教育形式,傳統的學徒制是以師傅對徒弟的培訓和指導,強調師傅邊做邊教、學徒邊做邊學,而現代學徒制則以知識、技術、文化傳承為主要形式,在主體、形式、制度、師生關系等方面發生了變化。
現代學徒制是校企合作模式下推行的一項育人模式,它以培養學徒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學校、企業深度參與,教師、師傅深入指導,從而轉變重實踐輕理論的傳統學徒制育人模式,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1]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高職院校的一場重大變革,是在傳統學徒制基礎上與學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組合,具有學生和學徒身份互相交替的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以下特點:
現代學徒制首先得有學徒,其次才是師傅?,F代學徒制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共同培養的育人模式,因此師傅具有兩重身份,學校里師傅代表學校老師,老師教給學生理論知識,在企業里師傅就是企業員工,幫助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而這些行為都是以學徒為中心展開的。以學徒為中心,實行雙師培養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縮小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學工結合具有雙重含義,第一層意思是從企業和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式出發的,即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一體化。教育部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度試點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職院校要貫徹落實現代學徒制,堅持“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場、校企聯合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并將企業招工方案與學校招生方案相結合作為學校的招生計劃。這種招工與招生一體化的培養方式是現代學徒制的基礎,學校與企業應該明確雙方的培養責任與義務,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完成對學生的培養。
學工結合的第二層含義是從學生的身份角度出發的,即學生擁有學校學生和企業員工的雙重身份,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的員工身份問題?,F代學徒制之所以試點推行,成為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大大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力。校企合作能幫助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生產過程,為學生適應社會提供經驗和基礎,并且學生通過校外實踐,接受企業的指導與訓練,可以拓寬其視野,促進其完善自身的職業信息規劃與選擇,為未來面向社會做好準備。[2]
現代學徒制實際上就是為順應社會及企業對人才的變化需求而發展的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它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時代背景下形成的,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相呼應,具有突破性、創造性等特點。
現代學徒制是政府主導的,通過將高職教育與企業發展相結合,由企業、學校、學生共同參與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校企深入合作,其人才培養方式主要包含三方面:企業與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校與企業共享教育、技術、管理等資源、企業與學校共同管理教學過程,而這也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的。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不容樂觀,很多畢業生處于一畢業就失業的狀態。這部分學生失業的主要是由于學校理論知識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且供求不平衡導致的。而現代學徒制能使他們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解決人力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不匹配的問題,既能有效解決企業招工難的問題,也能有效降低學校學生失業率的問題,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政府降低失業率的重要途徑之一。[3]
現代學徒制度中,政府處于主導推動地位,而學校作為主體,企業作為主管,可以有效的整合雙方的教育資源、技術資源、設備資源等,還能使得學校和企業雙方降低成本和風險,實現收益共享。政府通過資金和政策扶持,可以有效促進校企聯合,產學融結合,最終實現共贏。
作為企業,其經濟效益是第一位的,而作為學校,培養人才是其最終目標。在現代學徒制體制下,能夠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融合,使得兩者對學生的需求達到平衡,最終實現人才質量、投入產出之間的平衡。[3]
從政府層面來看,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并沒有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雖然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校企合作的文件,但并沒有具體的推進和實施策略,也缺乏對企業和學校的鼓勵政策。并且高職院校在教育資源中本身就處于邊緣地帶,經費投入、社會資源分配、人才引進、職稱評審、科研立項等資源的獲得遠遠低于普通高校。
從企業層面看,作為市場主體,企業往往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與學校合作無法促進其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企業推動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從工學結合方面看,學生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且作為學生,他們工作時間不固定、技術不過關,這無疑會降低企業接受學生的積極性,更別提讓企業為這部分學生的工作買單了。
從高職院校來看,它受制于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體制、師資水平、設備等條件,軟硬件沒有任何優勢,很難吸引企業與其進行深度合作,因而也會影響現代學徒制的推廣。[4]
從上文可以看出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出現了諸多難題,但仍然有部分院校在現代學徒制上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比如廣東理工職業院校根據金融理財市場的“血緣制”營銷團隊來運營和盈利的特點,讓學生成為學徒,為保險企業擴大了營銷團隊 ,而這也無疑為企業業績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企業業績有可能提升,學校學生也能夠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這就為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提供了基礎。從上文可以看出要推行現代學徒制,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現代學徒制度雖然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想推行現代學徒制度,首先必須破除“統一”的固有思想?,F代學徒制度需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職業的特點探索出適合本專業的實踐形式。高職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專業特點、教學目標,先從某一專業先進行試點,待其成功后,逐步按照這一模式在其他專業推廣。
為促進企業和學校的深度合作,學校必須為企業創造出良好的職業教育環境,促使其參與到高職院校的教育中來。而要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環境,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制定學徒培訓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學校、學生三
者之間的責任、權利與義務,完善激勵機制,為學徒制提供政策保障。
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升學校的競爭力,高職院校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就業為導向,以課程、教學、科研為依托,找準校企合作的利益結合點,促進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并為高職院校教師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促進其發展成為既能滿足學校教學需求,又能成為企業項目管理者的雙師型教師。
[1]楊黎明.關于現代學徒制(一)——什么是現代學徒制[J].職教論壇,2013(6).
[2]鄧麗娟,黃日強.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度的基本特點[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5(7).
[3]丁懷青.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必要性分析[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5(01).
[4]何宇媚.高職院校試行現代學徒制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16).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
本文系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2016—2017年度校級一般課題《高職園林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GYYB2016—42)階段性成果;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2016教改項目《“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殯葬專業“雙導師制”的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16ZB12)階段性成果。
翟媛媛(1980-),女,山西運城人,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宗教學、殯葬文化、殯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