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蕾
中小學實施國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臧 蕾
國學教育對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都起著重要作用,但目前國學教材和師資的缺乏規范性,以及國家的教育體系都對中小學國學教育的實施提出了挑戰,需要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學生及其家庭各方齊努力,克服目前的問題,推進國學教育更順暢的發展。
中小學 國學教育 問題 對策
2014年,國家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地融入到課程和教材體系之中,分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大學等學段有序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此綱要的發布,標志著國學教育成為基礎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正式進入中小學課堂。
“國學”在古代是指專門的教育機構,是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到了近代,“國學”有了“學問”一意,是相對“西學”而言,也被稱為“中學”。從嚴格意義來講,“國學”在學界并無統一的界定,從狹義上講,可以將其理解為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從廣義講,它是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內容涵蓋了先秦經典,以及此后諸學為根基的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及歷代史學等內容。現在一般認為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文化和成就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繪畫、音樂、術數、醫學、星象、建筑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小學時期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學生通過誦讀韻律感、節奏感、美感強的古詩文和精煉語句,可以增強語感,提高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的積累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年齡較小的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能擴大識字量,年齡較大的孩子理解力較強,他們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可以學習中國悠久的歷史,豐富天文、地理以及人文等領域的知識,使他們對廣泛的閱讀萌生興趣。通過長期的積累和學習,學生的語文能力會得到提高,他們在口頭表達和寫作中可以引經據典。
狹義上講,人文精神是一種積極的思想狀態,體現了時代進步的趨勢中,人們對生命的價值、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的理解。廣義上講,人文精神除了道德,還包括法理俗規以及人文主義等一切對人類自身言行有所教化和制約的東西。人文主義是一種思想態度,它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它強調人的價值,強調人的獨立意識,倡導發揮人的個人作用。人文精神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整體文化面貌,核心指標是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對人。國學經典本身是優秀的文學作品,以故事等形式反映人的生活,讓學習者通過閱讀,分析和反思人的生活、思考人的問題、修補人的缺陷、改善人的狀態、豐富人的情趣、美化人的心靈、凈化人的靈魂、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推動社會不斷向前,使之更適合人的生存與發展。推廣和普及國學經典教育,有利于學生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不斷努力,完善自己。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個人心懷國家,這是我國從古至今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在中小學開展國學課,灌輸這樣的理念,有助于學生從小搭建個人發展的大格局,培養“大愛”;傳統文化中的“仁愛共濟,立己達人”教育學生要同情、愛護、幫助他人,這有利于個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乃至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等內容則強調個人的品德修養教育。總之,在學生的成長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對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有裨益。所以,在目前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全力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在各級學校開展國學經典教育具有其現實意義,同時也是當前社會環境下人文傳統回歸語文教育的現實需要。
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重在文化的傳承,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本,友愛平等是其核心價值。兩千多年前,孔子曾提“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要有同理之心,同情之心。人與人之間要保持平等友愛的關系,個人與社會也要和諧相處。個人需要自我修養、自我節制,以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青少年一代是未來生活的創造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但在目前背景下,如何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是一個仍待解決的問題問題。歷來我國的語文教育一直承擔著“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構學生優良品格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任,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改變目前重知識傳授而輕人文教育的現狀,重回傳統的經典文本,發掘積淀著人類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華,深入領會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并以此滋潤學生成長。
任何時期的學習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相一致的,國學內容主要是為封建社會服務的,里面的忠君思想和“孝”在如今這個尊重個體和個性的時代,完全是無法適用的。如《弟子規》里宣揚了奴性思想和封建倫理,這是傳統文化中應該被剔除的糟粕,“二十四孝”中的“埋兒奉母”“賣身葬父”等做法違背人性,這些內容早都脫離了現實,所宣揚的價值觀也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這樣的國學無異于“偽國學”。如果毫無選擇地將國學中諸如上述內容灌輸給孩子,顯然是有害無益的。
很多中小學實施國學教育只是因為國學教育流行,在各方面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最重要的是師資方面的準備。大部分學校不具備接受過系統國學教育的教師隊伍,很多教師自身并未對國學內容做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對于教學具體內容和實施方法缺少明晰的思路。部分學校的國學課上,教師一遍遍帶學生讀,學生并不理解所讀內容,造成學習過程機械化,枯燥無味,引發學生反感;另外,部分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國學經典向學生解讀,造成國學經典被歪曲和窄化或者斷章取義,對學生造成誤導。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屬于“功利型”教育,檢驗基礎教育成效的唯一標準還是分數和升學率,只要不能直接促進分數提高的科目都被邊緣化。盡管國家已提出將國學教育納入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但并未提出具體的學習目的方面的要求和考核辦法,給教育實施者造成國學可學可不學的印象,在課程較緊的情況下,國學課時自然而然被語數外等主課擠占。
在中小學開展國學教育,如通常數學語文教學一樣,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課程計劃,包括課程目標和教材選用等。任何一個時代的教育,都是為國家的戰略發展趨勢和目標相一致的,所以國學教育應該承載興國、強國的價值訴求。在選取國學授課內容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能促進國家長遠發展,利國利民的內容,擯棄奴化國民思想的內容;從學生角度講,所選內容要基于尊重個性和個體的健康、全面發展。
在國學教育熱潮中,教育主管部門和各中小學在推出國學教育之前,要綜合衡量自身的條件是否可以開設此類課程。最重要的是是否有專業的師資隊伍,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兩種途徑解決:一是從外聘用專業的國學教師專門教授國學;二是對現有的語文教師或者對國學興趣濃厚的其他科目教師進行國學專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對國學的解讀以及國學教法等方面,教師要自己懂國學還要會教國學。在教學方式上,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看動畫或繪畫等喜聞樂見的方式,盡量減少枯燥的說教。
要使國學教育普及,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全方位的關注。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將國學教育納入日常的學校教學規劃中去,制定具體的實施要求和考核規范,并統一選取適合中小學生使用的國學教材;學校作為國學教育具體的實施者,要完整地落實教育部門的要求,合理安排課時和授課教師,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制造考核要求和細則;家長和學生在課后要及時跟進,消化吸收并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學校學習內容,真正將國學的精髓轉化為指導個人行為的準則,成為個人發展中思想的一部分。學習是為了使用,學生學習國學中關于做人、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知識,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在付出愛,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
國學代表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如今國學教育方興未艾,學習者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內容經過精心揀選的國學教育會滋潤學生的精神,讓他們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國學教育在中小學的順利開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實施,各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擁有足夠的毅力去推進,國學強大的生命力定將成為中小學生富足的精神養分。
[1]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馬琳萍,王秋雯,侯鳳翔.現階段小學國學教育問題舉隅及對策分析——以河北省小學國學教育為例[J].社會科學論壇,2010(23).
[3]姚奠中.國學之道:談中國人生智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編號:2017SJB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