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模式研究
李 敏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模式和保障體系,讓學生能夠得到思想教育,又能夠保障實踐效果,真正能夠讓學生思想受到教育,精神方面不斷提升,道德境界逐步提高。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措施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都必須重視實踐環節,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感悟的充分融合,真正讓學生能夠從思想上內化,在實踐中外現。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方法、思想理念以及操縱流程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但是在實踐教學領域還有很多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和改革,努力構建更為科學的實踐教學模式,真正能夠讓學生思想受到教育,精神方面不斷提升,道德境界逐步提高,實踐能力得到強化。努力改善我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發展的新突破。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非常迅速,招生數量不斷增加,在帶來我國人才數量顯著增長的同時,也表現出較為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師資矛盾的問題,很多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師課時量大,工作任務重。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遠遠趕不上學生的增長的發展需要,大班上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理論教學突出,實踐教學遠遠不足。很多高校為了滿足教學需要,不得不大量招聘更多的年輕教師,這些教師有其思想上的開放優勢,有與學生保持融洽關系的基礎,但是,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缺乏相應的教學實踐經驗,尤其缺乏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的融合,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還不能滿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目標要求。一方面在做好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立足高校實際,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模擬的融合,教學過程中注重情境模擬,突出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從實踐方面去體會,在模擬感知中認識和提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實踐化。比如,學習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知識的相關教學內容時,根據教需要為學生設置一定的模擬場景,讓學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擬場景中獲得一定的體驗和感悟,以此,來讓學生更好地強化法律意識,提升道德境界。
理論和實踐必須統一起來,提高教學效率和實效性,讓學生能夠真正得到思想教化和道德感化,需要不斷地對學生思想理論教育,更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實踐指導,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實實在在的實踐才能得到真真切切的感受和感悟,認認真真地操作才能不斷豐富他們的經驗,提升他們的應用能力,真正轉變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步。大學思想政治理論理論課實踐教學需要為之提供更為可靠的設施和實踐基礎保障,需要建設好學校實踐基地,讓學生能夠足不出校就能直接參與實踐,能夠將理論學習和實踐感悟結合起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真正培養他們的能力。同時,立足高校辦學實際,與當地社會做好密切關系,與教育實踐基地、企業和社區保持深入合作,讓學生能夠在所在城市就能參與社會實踐,能夠有更為廣闊的實踐機會。一方面需要建設好校內綜合實訓室,讓學生能夠在實訓室感知各種思想政治理論,能夠得到最為直觀的體驗和感悟。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去更多的實踐基地直接參與實踐,比如,利用我國豐富的革命教育基地,去與學校關系密切的企業進行參觀實習。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調查,利用大小假期為學生設置一定的實踐任務,比如,利用國慶、清明假期鼓勵學生到革命基地參觀憑吊,聆聽革命英雄的先進事跡和偉大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繼承他們的雄偉壯志,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中國夢而努力的理想信念。
教師的能力和素養決定著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層次,教師的教育水平和實踐指導關乎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模式的構建和改革發展,與教師的整體素質密不可分。高校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水平,讓學生能夠真正得到鍛煉和提升,一定要不斷注重教師隊伍結構和能力層次的優化組合,讓學生能夠得到最為基本的師資保障。作為高校需要充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視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更應重視教師能力培養和綜合隊伍建設。一方面需要強化對現有教師的整體培訓,尤其是新招聘的年輕教師,需要強化他們的理論教育和實踐訓練指導,讓每個年輕教師能夠充分的實踐鍛煉機會,有過硬的實踐應用技能。尤其是能夠將現有的知識、理論素養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真正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體悟理論,在強化他們對理論的認知,培養學生過硬的政治素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先進的思想理念。
總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不能過于空洞,不能對學生進行生硬的說教,重視實踐教學模式,將理論教育和實踐相結合,構建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模式和保障體系,讓學生能夠得到思想教育,又能夠保障實踐效果。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轉變成學生的內在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現代化建設人才。
[1]郭文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7(04).
[2]楊志剛,陳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規范化芻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6(07).
(作者單位:蘇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