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苒
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團建設探析
——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
申 苒
學生社團作為高校學生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群團組織,以其類型的多樣性、參與的廣泛性、活動視角的多棱性,成為推動校園文化繁榮發展的主要力量。但面對新形勢的挑戰,如何突破現有模式面臨的困境、使高校學生社團的建設突顯新的特色更好地服務學生,是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團建設和管理的首要任務。
新時期 高校 學生社團 建設
和其他學生組織一樣,高校學生社團同樣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形式類型多樣的學生社團,增強了不同院系學生間的交流,真正實現了高校校園中“志同道合”的結合,不僅推動了校園文化的繁榮,也為學生自主開展社會實踐提供了良好平臺。
由于高校社團無論是設立、管理、活動開展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并且區別于學生會沒有年級、院系、專業、行政角色方面的限制,充分體現了自由組合的性質,而成員間因為相似的興趣愛好,使得團體更具凝聚力,不僅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學生實踐能力,還對培養青年學生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養起著了積極的作用。
毋庸置疑,高校學生社團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給校園文化添筑了新的生氣,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增添了更多的內涵,但是,新形勢帶來的挑戰依舊嚴峻,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在社團管理中暴露,從而阻礙了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良性發展。
(一)社員人數多、規模龐大,但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社團本身的屬性,決定了參與的隨意性。一些學生社團在運行中,往往力不從心,一是社員過多,難于規范管理;二是活動開展,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三是內部組織機構混亂,社員流動較大;一個學生參與兩到三個社團是常態,一旦發現所參與的社團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就果斷退出,且在社團招新的時候,均是以招納更多的成員為宜,對于加入和退出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和條件的限制,加大了管理的困難。
(二)活動次數多,但缺乏創新
社團的活動相當豐富,除了每年社聯的文化節、周年慶系列活動,還有屬于學生社團自主籌劃、開展的活動,不僅活躍在校園內,活動場所還向校外擴展,體現了社團服務社會的宗旨。但雖然活動多,但學生的參與熱情并不高,一是活動形式單一、主題意義不鮮明;二是活動內容陳舊,不能較好的體現時代特色;所以基于以上兩點,造成一些社團長期調動不了廣大成員的熱情,導致社團運行難以維系。
(三)配備指導老師,但缺乏有力指導
學生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老師的關心和指導。高校學生社團都備有指導老師,但社團干部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只限于為活動的開展簽署意見,并沒有真正實現對社團的指導;少數指導老師更是空有虛名,連所指導社團的基本情況都不能掌握,更談及不到對社團活動的指導了;尤其是一些專業型的社團,更需要老師高水平的指導和參與。
(一)提升對社團文化的正確認識
高校學生社團作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有力平臺,不僅較好地展現了青年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模式,更推動了校園文化的發展;在對社團進行評優定級時,不能單純地以活動的次數、規模進行評判,教師對社團的指導和參與,也應該注入教育功能,在活動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要堅持用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對社團進行引導,嚴格控制一些低級、庸俗活動的開展,設計格調高雅、健康向上的社團活動,以純凈社團環境。
(二)加強社團的管理和建設
完善社團管理制度,整合、協調現有資源,讓社團發揮最大的活力是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主要任務。在對新社團的審批、社團招新、內部運作方面,都應該有嚴格的程序和制度予以規制。對于活動的申報,也應該充分發揮指導老師的作用,指導教師應定期與社員溝通交流,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了解其想法,引導他們提升活動品質。
(三)強化社團成員的群體意識
社團成員是社團運行的中堅力量,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集合在一起,不僅有利于在學校擴展交友圈,更能為心中的目標共同努力,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對社團和其他社員的認同感尤為關鍵,只有彼此充分信任和肯定,才能使社員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對社會的責任感也是每一個社員應該樹立的;新時期的發展,就要求社員要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使命感、團隊協作精神,才能更好地體現服務意識,以促進更大的成長。
高校學生社團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培養有著深遠的影響,只有利用好、建設好這一平臺,才能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高校,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致力于“立德樹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場所,要全面圍繞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健全人格塑造的使命,不斷地在各項工作中加強和改善,以實現對社會合格人才的輸送。
[1]郭冬娥.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的學生社團建設探析——基于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視角[J].江蘇高教,2014(05).
[2]杜大鵬.高校社團建設中的問題以及改進措施[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01).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學院)
申苒(1986-),女,碩士,貴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