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忻州師范學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社會關系與孤獨感研究
——以山西省忻州市為例
李 娟
(忻州師范學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采用 《兒童孤獨感量表》、 《依戀量表》、同伴提名法和社會測量法對忻州市2所農村寄宿制小學296名學生進行測查,旨在了解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社會關系與孤獨感的研究現狀及二者關系,希望對改善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供幫助。
農村寄宿制;小學生;親子依戀;同伴關系;教師接納;孤獨感
為了實現農村教育資源的高效使用,國家實施撤鄉并校,在農村建立寄宿制學校。一方面可以處理學生由于距離因素所引起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寄宿生活,能夠提升師生間的溝通和互動,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小學生作為寄宿制的特殊群體,過早離開父母,投入集體生活,也給他們心理上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該課題集中對該特殊人群的社會關系對孤獨感帶來的影響展開了調查,了解農村寄宿制學生的孤獨感程度,從而提出合理建議,促使他們在良好的環境下身心健康成長。
本研究采取整群取樣法從忻州市農村寄宿制兩所小學中選取4~6年級的學生308人作為研究對象,回收有效數據296份,此外還有16位主學科教師也被選為該調查的對象。被試中男生118人,女生178人,四、五、六年級分別為84、122、90人,其中住校生260人,獨生子女26人。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Asherder等人所提出的 《兒童孤獨感量表》、海琴所提出的 《依戀量表》、同伴提名法問卷和教師接納。
2.1.1 孤獨感總體狀況描述。將 《兒童孤獨感量表》總分劃分為≥48分和<48,調查顯示,被試認為自己孤獨的(即小于48分)是22人,占總數比例是7.4%。可見,農村寄宿制兒童具有極低的孤獨感。這為確保寄宿制兒童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基礎。然而依舊有很多孩子具有孤獨感,學校應更加關注這部分學生,降低其孤獨感。
2.1.2 社會關系總體狀況描述。根據親子依戀的均值45.65把被試分為兩組,親子依戀分數高于45.65的為高依戀組,親子依戀分數低于45.65的為低依戀組。結果顯示,在農村寄宿制小學中,大部分學生的親子依戀水平較高,占總人數的54.4%,
教師接納類型主要包括兩個層級,分別是高、低接納組。結果顯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教師接納狀況良好,高接納組的人數明顯多于低接納組。
以Coie和Dodge在1983年指出的分類要求為基礎,立足于班級這一單位,在此前提下認為被試按照社交地位來說主要包括五組:受歡迎組、被拒絕組、被忽視組、有爭議組和一般組。結果表明,各種同伴關系類型分組的人數在總人數中所占比例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是:普通組、受歡迎組、被拒絕組、有爭議組、被忽視組。
表1表明,寄宿兒童與非寄宿兒童在教師接納與同伴喜歡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寄宿兒童的教師接納、同伴喜歡顯著高于非寄宿兒童。寄宿孩子的孤獨感相對于非寄宿孩子的更加之低,同時前者的社會關系和后者相比較有著更強的優勢。這可能是由于寄宿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與同學、教師有更多的接觸和交流。寄宿兒童雖不能長時間留在父母身邊,但分離使他們更加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使彼此間的關系也更融洽,因而在親子依戀方面并未與非寄宿兒童產生顯著性差異。
寄宿制兒童親子依戀、教師接納、同伴喜歡和拒絕、孤獨感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寄宿制兒童的孤獨感越高,則顯示親子依戀度越低,同伴喜歡度越低,結果如表2。因此,農村寄宿制學校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可通過提高學生的親子依戀和同伴喜歡來降低其孤獨感。

表1 不同類型兒童社會關系和孤獨感的差異檢驗

表2 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社會關系與孤獨感的相關性
親子依戀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關系類型,其是在兒童社交中所形成的,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通過獨立樣本T-test來對孤獨感在不同依戀類型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孤獨感在不同親子依戀上具有顯著不同,同時高親子依戀組學生的孤獨感和低的相比較差異更加的明顯,具體見表3。

表3 不同依戀水平小學生孤獨感的差異性檢驗
對孤獨感在不同同伴關系類型上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4結果顯示,孤獨感在不同同伴關系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同伴關系類型小學生的孤獨感由小到大依次為:受歡迎組、被拒絕組、普通組、有爭議組、被忽視組。同伴喜歡和拒絕在決定社會接納性中是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接納程度和孩子們的歸屬感呈現出了正相關關系,和孤獨感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

表4 不同同伴關系類型小學生孤獨感的差異性檢驗
通過獨立樣本T-test來對孤獨感在不同教師接納類型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二者具有顯著性差異,高接納組的學生和低接納組的相比較更加之低,具體如表5。小學期間教師對于兒童的評價本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教師不僅要教學,還要承擔其他學生生活上的任務,使得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和學生溝通和交流,學生對師生間溝通需求層次不高,進而大大削減了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對學生孤獨感影響持有接納態度。

表5 不同教師接納類型小學生孤獨感的差異性檢驗
調查顯示,農村寄宿制兒童總體具有極低的孤獨感,但是寄宿兒童與非寄宿兒童在教師接納與同伴喜歡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我們應關注寄宿制學生的心理健康。
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要考慮各地的實際情況,不要一刀切,適當的保留教學點,對于促進農村地方,特別是偏遠山區的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1~3年級的低年級學生最好就近入學。對于小學高年齡段的學生來說,除了加強管理,教師給予多的關愛以外,要多創立各種條件和舉辦各種活動,促使家長和兒童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交流,提升親子關系。
在農村寄宿制小學中,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還要扮演學生在校園里的“爸爸”、“媽媽”,在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予學生關懷與指導。除了進行必要的教育與監管之外,學校可通過學生與教師結為“知心朋友”的方式來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使教師更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并及時地對其提供幫助和指導。
為了使小學生更好地適應寄宿生活,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定期舉辦一些親子活動,使家長認識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時學會如何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使學生們學會怎樣與父母、教師、同伴溝通,并學會以恰當的方式在集體中表現自己,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那些孤獨感水平較高的學生,心理教師應及時對其進行個別輔導,了解其產生高孤獨感的原因,有目的性的為他們人際關系的和諧提供幫助,降低其孤獨感。
[1]孫曉軍,周宗奎,汪穎,等.農村留守兒童的同伴關系和孤獨感研究 [J].心理科學,2010,33(2):337~340.
[2]趙冬梅,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關系的變化對孤獨感的影響 [J].心理科學,2006,29(1):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