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登宜
吳鼎昌(1884-1950),字達銓,筆名前溪,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1884年生于四川華陽縣。1937年11月至1944年12月,任貴州省政府主席、滇黔綏靖公署副主任、貴州全省保安司令。他主張“省政的關鍵在于縣政”,大批任用賢能,重視民生,發展教育,對貴州的建設可謂功勛卓著。
吳鼎昌主持黔政期間,正值八年抗戰,而貴州是抗戰后方。在這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吳鼎昌提出開發貴州、支援大西南的口號,首先將官僚資本引入貴州,組織貴州企業公司及農工商調整委員會,繼而在貴州建立起各種地方官僚資本企業,涉及化工、煤礦、商業等行業,投資金額數億元,從而使素有“人無三分銀”的貴州成為商賈云集、經濟流通的后方基地,有力地促進了貴州生產力的發展。吳鼎昌還注重發展教育,創辦貴州大學、貴陽醫學院及貴陽師范學院,使貴州教育得到了空前發展。
吳鼎昌在貴州執政期間,從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春季,因患高血壓,遵照醫生的囑咐,每逢星期日都要從省政府官邸趕到距離省城18公里的花溪碧云窩巖頭修養,“以讀詩作詩消遣”,并利用星期日休養的閑暇時間,完成了他的在黔執政回憶錄《花溪閑筆》。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夏季以后,“因滇緬路斷,汽油名貴,不應再供游宴之需,遂中止花溪例假。”“最近星期例假,系借近郭黔靈山麓空宅,作一日休沐。”自1942年夏以后,為節省開支,吳鼎昌將星期日例假休養居所從花溪碧云窩巖頭搬到貴陽黔靈山麓的空宅,在老友胡政之先生的激勵和鞭策下,又繼續利用星期日小休完成他的《花溪閑筆續編》。
在花溪碧云窩巖頭星期日休假期間,吳鼎昌因熱愛花溪的青山綠水,田園風光,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28日,吳鼎昌初到花溪作星期日小休,便寫下花溪題壁4首,末二首為:
其一
得專一壑勝一州,早買青山待白頭。殺賊功名殊未了,幾年遲伐為身謀。
其二
花溪山水勝前溪,準擬移家老圃畦。忽覺使君身是客,鳥聲人語惜棲棲。
詩中的“前溪”乃吳鼎昌原籍之故居,吳鼎昌家世居浙江吳興縣前溪。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春,吳鼎昌為了感謝蔣介石對貴州建設的重視與支持,在花溪辟建中正公園,并將建于清代的清暉樓更名為中正堂。在中堂右側下方建碑亭,亭內立巨碑,勒《中正公園記》及吳鼎昌等人花溪題詠碑刻。當年8月25日,吳鼎昌還親題律詩4首作為紀念。他在《花溪閑筆》中這樣寫道:“花溪去省城十八公里,山水酷似江南。本年春辟為中正公園,永垂領袖建設貴州之紀念。予曾題律詩四首。”分別為:
一、中正堂
立德立功垂宇宙,江山佳麗競題名。一樓攬取花溪勝,百戰行看玉壘清。
澗盛千流皆北向,峰隨萬馬盡東征。登臨未可藏風月,坐令蹉跎臂肉生。
二、壩上橋
彩筆新題壩上橋,駐看飛瀑卷回潮。一堤游屐春秋盛,萬畝溪田雨露饒。
卻喜人家添兩岸,更栽楊柳舞千條。江南風景天涯客,月夜何堪聽玉簫。
三、放鶴橋
蘆荻洲前白鷺飛,云天萬里鶴安歸。長留曲徑客常滿,小駐奔泉魚正肥。
澗壑春回花拄杖,溪橋風過浪吹衣。牂牁游興余多少,小立礬頭送夕暉。
四、碧云窩
西庵深處碧云窩,樵唱漁歌過小坡。峭徑漫堤人跡少,長橋壓水月明多。
投竿旋磨供魚米,篝火坡沙拾蚌螺。一角溪山是安樂,不知世路滿風波。
他在詩后寫道:
予賃居之屋,即在碧云窩巖頭,背山臨水,眺望極佳,山色環窗,溪聲襲枕,去秋曾題五律一首,詠其晚景云:
暝色落秋苔,寒風帶葉回。人隨歸鳥去,山送暮煙來。
林影初更月,溪聲半壑雪。滄州驚歲晚,容客幾徘徊。
花溪之風景如何?予居之幽靜如何?予于星期日在此恬適環境中,試執閑筆,雖為日無多,其愉快又如何?讀此(詩)不難想象。雖然,予之志愿,予之環境,皆不容予久坐邊頭,貪戀山水,早晚得請未可知,終不惜與予愛之花溪作別,而一詠坡老(即蘇東坡)之句以自壽:
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效前賢。便從落日休官去,猶有閑居二十年。
從以上詩文中,我們不難讀出吳鼎昌對花溪的熱愛與眷念之情。
1941年11月16日,吳鼎昌親自到花溪參加清華中學達公樓落成典禮。達公樓系清華中學董事長周詒春以吳鼎昌祝壽之名募集資金修建,因吳鼎昌字達銓,故名達公樓。吳鼎昌在黔期間,支持修建花溪公園,撥給建園資金,并寫詩贊美花溪。今花溪公園壩上橋東側山巖石刻“壩上橋”為吳鼎昌手跡。
(作者系烏當區黨史研究室退休干部)
近代官僚資本家。字達詮,號前溪。原籍浙江吳興,生于四川華陽。1903年留學日本,入成城學校普通科。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本部評議員。1906年考入東京高等商業學校。1910年回國后,歷任北京法政學堂教員、奉天本溪湖鐵礦局總辦、大清銀行總務科長、大清銀行江西分行監督,上海大清銀行監督等職。民國建立后,先后任中國銀行監督、造幣總廠監督、國務院參議、鹽業銀行總經理、財政次長等職。于1912年5月加入共和黨。1915年12月任袁世凱登基大典籌備處辦事員。1918年成為安福系骨干。1919年作為北方代表參加南北議和。1920年安福系垮臺,被免去財政部次長職。后發起金城、大陸、中南、鹽業四銀行聯合準備庫,任主任,成為金融界的首腦人物之一。1926年接辦天津《大公報》,任社長,同時兼任《國聞周報》和國聞通訊社社長,為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和“圍剿”革命根據地大造輿論?!熬乓话恕笔伦兒?,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組織赴日經濟考察團,進行“中日經濟提攜”活動。1932年被蔣介石任命為國防設計委員會委員。1935年任國民政府實業部長。抗戰開始后,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四部部長,主管民營工業,負責京、滬工廠內遷。1937年11月出任貴州省政府主席兼滇黔綏靖公署副主任。12 月又兼貴州省保安司令,并加入國民黨。1943年1月調任國民政府文官長。同年5月,在國民黨六大上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9月兼任國民黨中央設計局秘書長。1946年8月任國民政府國民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委員。1948年5月任總統府秘書長。1949年1月辭職移居香港。同年病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