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zhàn)命運 自強不息
——清華大學“特困研究生康世恩專項獎學金”受助學生的來信
編者按:前不久,中國關工委收到2016年清華大學“特困研究生康世恩專項獎學金”受助的20名學生的來信,信中充滿了對中國關工委和康老學長的感恩之心。中國關工委領導看到他們的來信后非常高興,囑托中國關工委辦公室給這些受助學生回個信,表達他們對這些孩子的關心與愛護。特別是顧秀蓮主任,她在看到這些信后,還專門給同學們寫了祝語:“看了受助同學來信,很高興。他們知恩圖報很好。有這樣認識,他們一定會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國家的人才,為家庭創(chuàng)造幸福,為國家作出貢獻。同學們健康成長成才。”
人世間最美的東西是什么,或許是物質的,或許是精神的,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從小就樹立了自己人生的坐標,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挑戰(zhàn)命運,自強不息,走出了一條人生路上的康莊大道。從這群年輕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人世間最美的東西。這群年輕人就是清華大學“特困研究生康世恩專項獎學金”受助的學生。
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一直是康老的心愿。1990年4月,中央決定成立中國關工委,由康世恩任主任,實現(xiàn)了康老的心愿。1995年,遵照康老生前的遺愿,在康老的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清華校友——康世恩專項獎學金”,每年資助10-20名貧困大學生,至今已22年了,先后資助了330名清華學子。雖然專項獎學金對于每一名貧困大學生的獎勵是有限的,但它體現(xiàn)了老一輩革命家對貧困學子的關心與愛護。最近,2016年受助的20名學生,給中國關工委來信,他們在信中飽含了對中國關工委和已故康世恩老學長的感恩之心,像對家人一樣向我們講述了他們現(xiàn)在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雖然他們家庭現(xiàn)在都還很貧困,但他們已經向我們傾吐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夢想。
環(huán)境學院15級的碩士生吳爽在信中告訴我們,康世恩助學金不僅解決了我生活和經濟上的困難,也為我提供了一個平臺,他讓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在學習知識的道路上逐漸成長,在人生這條長路中更加接近成功。成功學家安東尼曾經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激的心,時時對自己的現(xiàn)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正如安東尼所說,有很多人值得我去感謝,因為你們使我更加相信社會的關愛,相信生活更加美好。
社會科學學院的碩士生鄧偉康在信中說,我是一名壯族青年,父親年事已高,母親重病在身,家庭經濟非常拮據(jù),他們?yōu)槲疑蠈W,咬緊牙關,省吃儉用。這次能夠獲得這份助學金,我無比幸運。古人云:“仁以知恩圖報為德,滴水之恩定以涌泉相報。”我希望通過自己努力的學習,努力認真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去積極回報社會,回饋大家。雖然我現(xiàn)在還是個學生,各方面還很有限,但我會盡自己的努力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我一定不辜負你們期望,把這份愛變成將來對祖國對社會更好的愛。
美術學院碩士生韓亞成在信中說,在學習生活中能少一些顧慮多一份干勁,少一分浮躁多一分踏實,這不僅僅是一張張錢幣,更是一種心意,這份助學金對我是莫大的幫助。我一定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不辜負你們的期望。將來,一定會將這份愛心發(fā)揚光大。
機械工程系碩士生黃忠山(壯族)在信中說,我來自廣西偏遠的大石山區(qū)貧困縣隆安縣的農村家庭,這次獲得了助學金,讓我不再為學費犯愁。十分感謝你們對我的幫助,我將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祖國、回報社會
來信的還有:葉建鵬、王學謙、張楚文、馬秀林、柏正奇、郭建辛、張迎超、毛軼哲、池建華、馮仕恒、王盼、黎光輝、薛珂、付少雄、黃思光、李為智。這20名學生大部分是共產黨員,他們都表示要嚴格要求自己,錘煉成為一名合格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其他的幾位同學也都是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我們從他們的來信中,深深感受到了同學們的信仰和忠誠,感恩回報社會的志氣,充滿朝氣和積極向上的精氣神。更可貴的是他們得到關愛和幫助的同時,也想著要盡自己的力量去主動關愛和幫助別人,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家庭,去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建設偉大的祖國。在這里我們要為他們鼓掌點贊。希望他們珍惜韶華、奮發(fā)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為實現(xiàn)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