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 于海博 魏建華 孫玉安
古代文學
試論紀昀《南行雜詠》的美學境界與特色
周 燕 于海博 魏建華 孫玉安
紀昀《南行雜詠》中的詩篇是其去往福建督學的路途上所創作的,這些詩作體現出紀昀詩歌創作獨特的美學境界與藝術特色。
《南行雜詠》 美學境界 價值
(一)情真之美
《南行雜詠》中有許多懷人雜感之作,這些詩篇表露出紀昀深沉、真摯的情感。情真,使這些詩篇格外觸動人的心靈。如紀昀離開京都之際創作的《留別及門諸子》:“祖帳青門握手頻,臨歧猶自語諄諄。皇恩四度持文柄,遠道三年別故人。天上鹓鸞懷舊侶,園中桃李待新春。明時稽古多榮遇,努力京華莫厭貧。”此詩是紀昀寫給其及門弟子的,在詩中流露出紀昀與弟子分別之時依依不舍之情。紀昀南下福州,路途遙遠,一去三年,臨行之際與學生頻頻握手,諄諄教導,其激勵后學應安于清貧,努力勃發之情深沉而又真摯。
再如《任邱晤高近亭因懷邊徴君隨園》一詩是紀昀與故人高近亭相會,二人挑燈徹夜交談場景的再現。故人相見,分外珍惜時光,因而“草草荒雞夜未央,挑燈話舊一回腸”。在詩中紀昀更表達出對于另一位友人邊連寶個人科場蹭蹬不幸命運的惋惜與同情。紀昀對于友人的懷念、關切之情溢于言表。
(二)詼諧之美
紀昀是一位博學的詩人,但更是一位詼諧、幽默而豁達的詩人。紀昀詩篇體現出“詼諧方朔”的特點。如《單家橋道中贈驛卒》:“失足尋常事,疲癃不汝嗔。忍饑今幾日,我是故鄉人。”紀昀南下福州,途中經位于過獻縣的單家橋。橋面年久失修,抬紀昀過橋的轎卒不慎摔倒,面對驚慌所錯的轎卒,紀昀以詩相贈,在詼諧幽默中化解了緊張尷尬的氣氛,又流露出紀昀對于鄉人的親近之情以及對于故鄉熱愛的真實情感。在紀昀詩作中,詼諧幽默之美成為其詩歌創作的一大特色。
(三)和諧之美
紀昀《南行雜詠》山水詩的顯著特色即為追求一種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美學境界。在紀昀的詩篇中,詩人的心靈不受任何外物的束縛,自由率性。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紀昀對于和諧之美的追求,使其詩歌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如《趙北口》,詩人用極其細膩的筆觸寫出了白洋淀的富庶、美麗:遼闊的水域、豐饒的物產,蜿蜒的長堤以及堤上茂密的柳樹,一幅自然、祥和、安樂的畫卷呈現出來。再如《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四首》其一、其二:“沿江無數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兩岸濛濛空翠合,琉璃鏡里一帆行。濃似青云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欲上船。”詩人才出杭州,就被迎面而來的好山好水所陶醉。輕盈透徹的江水如同明鏡一般,蔥翠的青山倒映在水中,映綠了江水,也映綠了游船。無比愜意的詩人在這好山好水中自由徜徉,天人合一、自然和諧之美頓生,讀之令人神往。
(四)虛實結合之美
詩人紀昀抒寫山水景色時,虛實結合,帶給讀者全新的審美體驗。如《沂水》,此詩僅前兩聯從實處落筆,其余的詩句均是紀昀化用的典故和展開的聯想。此詩虛實結合,再現了沂水所發揮的巨大功用以及其歷史滄桑的變化。再如《揚州二絕句》其一,首句即是從虛處著筆,詩人魂牽夢系的揚州,今日終得一見。后面三句則是實寫,描繪了揚州的美景。《揚州二絕句》其二,首聯從實處描摹揚州的樓閣亭臺之美,第二聯則是從虛處著墨,想象著建造這些臺閣的木料均來自于深山之中。
(一)貼切自然的修辭手法
《南行雜詠》詩歌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排比、夸張、比喻、對比等。
紀昀將這些修辭手法完美運用于詩歌創作中,增添了藝術感染力。如《渡黃河》,“屈伸臂頃已十里,瞥然何止鷹離鞲”,“回帆脫手倘一誤,咫尺便入鮫宮游”,詩人運用排比、夸張的修辭手法極寫黃河之水的聲勢浩大,水流湍急的同時表現出了詩人渡河的兇險。
(二)豐富的語言創造
作為一位博學的詩人,紀昀以其豐富的語言創造去遣詞造句,使得其詩歌描繪的更加細致入微。如描寫黃昏日落時山景的遼闊雄壯,詩人用“一片”去表現;刻畫與故人的深情厚誼,詩人用“一夕”白頭去展現;描摹清澈細長的琉璃水,用“一線”去形容,不勝枚舉。
(三)虛實結合的多重表現
《南行雜詠》詩歌創作,多采用虛實結合的結構模式。詩歌或是開篇從虛處
落筆,其后聯想與實景穿插出現;或是前半部分實寫,后半部分蕩開想象。如《晏城》,此詩開篇時實寫自己來到了晏子曾經生活的地方,但從第二聯開始,就全部運用典故去進行合理的想象。這種從虛處著墨的方式,進一步拓展了詩歌創作的空間感。
紀昀在詩歌創作中對于情真之美、詼諧之美、和諧之美、虛實結合之美的不懈追求,使其詩歌呈現出鮮明的藝術特色,在清代詩壇產生重要影響,也為自身詩風的轉變作了必要的準備。
[1]《清高宗實錄》卷六五三,乾隆二十七年[M].北京:中華書局(2008影印本).
[2]孫致中,吳恩揚,王沛霖,等.紀曉嵐文集(第一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滄州師范學院文學院)
本文系2017年度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172)。
周燕(1978-),女,河北滄州人,滄州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