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滿華
淺說漢傳佛教因果思想的流變和作用
景滿華
因果思想是佛教基本理論之一。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因果思想就對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隨著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深入,中國漢地佛教因果思想的建立和完善也經歷了一個漸進演變的過程。中國漢地佛教的因果思想強調善惡有報、六道輪回、因果相應,告誡人們要棄惡揚善、改過自新、積德行善。這在當今社會,對于增強人們的道德意識以及生態的平衡、世界的和平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因果報應論是佛教基礎性理論。印度原始佛教的業報輪回學說與十二緣起、三世流轉、六道輪回等學說一同構成了一套相對獨立的佛教教義。印度佛教認為:“父作不善,子不我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其因果報應論具有嚴格的個體性,完全是自作自受,自己造因,自己受果,不會給家庭、家族帶來報應,給子孫帶來禍福。印度原始佛教的業報輪回說是基于“業感緣起”的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賦有宗教哲學意趣的學說,在佛教的多部經典中有非常詳細的論述。但傳入中國后,這種具有很強哲學性、思辨性的因果學說明顯與中國本土已有的因果論大不相同。相比而言,中國本土的因果論思想更具家庭人倫色彩,強調一個人的善惡行為會給整個家族帶來榮辱興衰、安危禍福。當然,這種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重視家庭倫理的文化傳統基礎之上的,具有鮮明的維護家族團結、社會穩定、鞏固國家統治的功能。而印度佛教的“自業自受”觀念顯然與中國本土傳統因果思想相左,且人們時常不能弄清楚業感緣起理論與佛教靈魂之間的關系,導致了許多人對佛教因果說的質疑。
到了東晉時期,慧遠結合中國原有的樸素因果報應說和靈魂不死觀念,對印度業報輪回學說進行了大力的充實和發展。首先,慧遠結合中國古代人死變鬼、靈魂不滅的觀念,論證并加強了形盡神不滅思想,為因果報應確立了承擔的主體,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慧遠一方繼承印度犢子部有“我”的主張,同時又結合中國的靈魂不滅觀念,以法性不變說,去發揮神不滅思想。其次,慧遠又界定了受報道方式。他認為,“現報”是現世所作的行為,在現世中就召感果報,不待來生;“生報”的業力因緣不如現報的強大,但也不軟弱,今生所作善惡業,來生即受善惡果報;“后報”是業力軟弱,時作時悔,未酬報前,業因不失,遇緣即報。再次,慧遠還說明了因果報應的性質。他認為由于因果報應法則的支配,決定了人們于有生之初就稟受了一定的禍福之氣,而這種禍福之氣就決定了人的一生的前途。至此,慧遠巧妙地調和了因果報應和中國古代流行的分命論矛盾,使因果報應學說涂上了命定論的色彩,投合了一般中國人的宿命觀念。
從理論思維的層面去考察,因果報應說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因果報應的業力說,強調一個人的命運取決于本人身、語、意三業,即取決怪于自身的思想和言行。人世的好壞,也取決于自己與大家所共同造的業,而不是上帝的主宰,也非是天命的安排。人自作自受,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和命運負總責。這從原則上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排除了神造論、天命論和宿命論,有利于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果報應的必然性,具有很大的揚善止惡作用。如果人們能夠自覺自律,能夠敬畏因果定律,可能要比法律的制裁和監督更有效。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一個法治的社會,不僅僅是靠嚴刑峻法,還要有人人自律的社會倫理道德基礎。
因果報應說的本旨是勸導人們從善棄惡。它推崇的善,即包括十善、八正道,也包括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倡導社會成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也提倡保護生命、愛護環境。《大智度論》云: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般麗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入涅般。
人的大慈大悲之心之所以為佛道之根本,既在于它合乎佛道的基本精神:慈悲奠基于緣起論和無我論的基礎之上,從三世因緣關系來看,眾生的存在可能在過去世是自己的父母、親人,而個體的存在又沒有實體性,因而,人在“理性”上應該堅持自他一體的原則。這些都同我們今天提倡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共通,這有利于我們建立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
因果報應十分重視“眾生平等”,將人類與一切生命體平等對待,他們互相依存、互相促進,是“依正不二”的關系網;雖然有不同的生命境界,但是,隨著因果關系的作用又可以互相轉化,并無尊卑高下之分。當今國際社會的動蕩、民族的沖突、種族的歧視、宗教的紛爭、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等等,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藐視其他生靈的平等權利,恃強凌弱。佛教因果報應說所倡導的平等觀、生命觀、慈悲觀、道德觀等有助于喚起人們對生命權力的普遍尊重,促進世界和平。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主張解脫的方法是辨別善惡觀念,制止丑惡思想,根除丑惡行為,保持善良的心意,堅持善良的行為,而這種善良道德的基礎是不自私、不損人。這是對人類的天性的深刻反思而得出的具有積極意義的主張。
如果因果報應思想能夠得到社會主流意識的認同,因果的觀念深入人心,就有助養成自律守法、淳樸誠信的社會風氣,實現個人道德、精神境界的升華和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正如太虛大師所言:“小之可以成為自修之正人君子,大之自覺覺他化社會為良善,化世界為太平,轉五濁而為七寶。”
中央民族大學 哲學與宗教學學院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