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陽 劉 坤
從冀中根據地的廟會改造看美麗鄉村的傳統文化建設
蘇 陽 劉 坤
本文以“廟會”這一傳統民俗活動為切入點,通過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對冀中根據地的廟會改造措施和新時期廟會改造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有針對性地為新時期以“廟會”為代表的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美麗鄉村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雖然始于2013年,但是中國共產黨對于建設美麗鄉村的努力從建黨之初就一直沒有停歇。現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在冀中根據地的廟會改造經驗為例,談談如何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傳承和保護美麗鄉村的傳統文化。
(一)保護廟會中工商業者的利益,促進農業生產交易的經濟功能。中國共產黨利用廟會這一促進農貿交流的特殊市場,通過專門在廟會中劃分農具交易區域來恢復早期廟會的農村經貿交易功能;通過鼓勵工商業者在廟會開始前根據農民的要求補貨和進貨,保證工商業者不囤貨;用公私商店互助的方式保證產品銷路。
(二)充分發揮“廟委會”的主導作用,使廟會組織管理趨于民主化和制度化。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在各級政府統一領導下,以廟會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廟委會)為主導,全面進行廟會管理。”的新的廟會組織模式。廟委會成員包括農民、工商業聯合會、正當商人和公證人等各個階層、行業的人士,中國共產黨希望通過與農村農民最貼近的組織,借助農民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問題,政府只負責從中引導,避免在廟會行政決策問題中的強制主義和不合時宜性,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與廟會的積極性。
(三)賦予廟會新的政治和思想建設功能,使廟會成為中共政策宣傳的新陣地。一是有針對性地制定宣傳內容。針對冀中根據地當時面臨的經濟凋敝狀況,充分利用廟會來宣傳有關生產內容;二是不斷創新宣傳方式。冀中區政府曾經要求“凡是能動員起來的‘說’、‘唱’、‘寫’、‘畫’都動員起來”①,通過直觀地表現形式,造成了強大的宣傳力量,讓群眾真實地感受到了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與舊社會的不同,鞏固了新生的中共政權。
(四)科學改造廟會中存在的封建殘余,重新定義廟會的娛樂信仰功能。一方面運用現身說法的方式反迷信,用科學治病的案例駁斥佛神治萬病,同時采用把推遲會期、把會場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等方式等靈活柔性的調整政策反迷信,把香火會變成經濟會;除此之外,還對廟會中的娛樂活動唱戲進行了整頓。通過控制和禁演舊劇、創作共產黨領導下反映群眾現實生活的新劇的方式,幫助人民進一步打破封建迷信思想桎梏,在娛樂中找到真正的信仰。
為全面了解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冀中地區廟會發展現狀,本課題組選取了省級美麗鄉村—石家莊市欒城縣樓底鎮樊家屯村的廟會為調查對象,采取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研。調研中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92.5%。在調研中發現了現有廟會的一些新問題:
(一)廟會喪失了原有的農產品交易的經濟功能,成為消遣娛樂市場。在對逛廟目的的調查中發現,調查者中78.5%的人趕廟的目的是為了娛樂身心或者無目的閑逛;在對廟會上購買物品種類的調查中發現,78.3%的人趕廟時會購買零食、副食、生活用品,僅有8.1%的人會在廟會上購買農具、種子等農業生產用具,這表明,現在人民趕廟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休閑娛樂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貿交易。
(二)廟會組織管理由政府主導,出現多頭共管、管理混亂的情況。調查中發現在廟會管理問題上,其中65%的被調查者認為現在廟會沒有專人管理,廟會治安管理和后期衛生維護都存在不到位現象。這表明現在廟會組織由政府管理,因為一個廟會通常會涉及公安、工商、稅務、食品安全局等各個部門,容易造成交叉管理、職責不清甚至互相掣肘的情況,這不僅不利于及時有效地解決廟會中出現的問題,而且給廟會中的工商業者經營帶來極大的不便。
(三)廟會宣傳功能弱化,逐漸失去政策、知識宣傳陣地的作用。樊家屯村廟會時間是固定的,每月逢三逢九,在當地無需宣傳基本靠村民的約定俗成,在廟會主題選擇上,95.2%的人認為沒有特別主題,還有5%的人認為是為了慶祝節日,可見,現有廟會除了慶祝諸如春節、元宵節等大型節日,沒有明確特定的主題,不再具有中共最新政策和相關熱點知識的傳播途徑的意義。
(四)廟會娛樂信仰功能淡化,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逐漸減退。在廟會娛樂形式的調查中發現,57%的人選擇請客吃飯,20%選擇燒香拜佛,只有6%的人選擇看戲,而且這11人中8人年齡在60歲以上,常在廟會上聽到的也是《拾玉鐲》《大登殿》之類的老劇。這說明傳統廟會中最受歡迎的戲曲仍舊以傳統劇目為主,而且沒有任何創新與改編,嚴重與時代脫節,聽者寥寥、滿足不了群眾尋找心靈慰藉的需求;傳統廟會中的神像崇拜現在很多地方基本已經淪為形式或者已經被拋棄,但是也因此廟會不再具有尋找精神寄托和追尋信仰的力量。
基于以上研究和調查,解決美麗鄉村建設中以“廟會”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共的廟會改造措施中吸取如下經驗:
(一)注重農村傳統文化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根本屬性,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化和產業轉型升級。比如廟會的改造,應該將廟會轉型成為“優質”農產品交易市場。可嘗試與農科院或者其他農產品研究組織簽訂協議,保證廟會產品新、選購直觀、有賣點,由此維系廟會促進農村貿易的傳統。
(二)處理好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之間的關系。在美麗鄉村傳統文化建設中,政府只負責引導,保證其運行在符合經濟規律和國家政策的軌道上,并給予其政策上的優惠與扶持,將真正的權利下放到農民手中,由最了解該項傳統文化的人管理與運作,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建設的熱情。
(三)在傳統文化建設中不失時機地加入政策理論宣傳。搜尋傳統文化與現有政策的相同之處,定好主題,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宣傳黨的政策法規,比如對農民進行普法宣傳或者衛生等知識的普及,使傳統文化與黨的政策有機融合。
(四)著力挖掘傳統文化背后的人文情懷。一是要保留傳統文化本真的狀態,無論是廟會還是其他農村傳統文化形式,去除其中封建和儀式化的東西,所傳遞的本質都是樸素的追求和美、寧靜的人文情懷,這才是要發揚的傳統文化“信仰”對于個人、社會的道德喚醒力;二是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創新,使其既有地方特色,又適應時代要求,與人民群眾有思想上的共鳴,體現鄉村之魂,使美麗鄉村真正讓人有“根”的歸屬感。
廟會改革只是美麗鄉村傳統文化建設的一個很小的切入點,如何借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對冀中根據地的廟會改造經驗,以此為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為人民留住最后的“鄉愁”,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注釋:
①晉察冀三地委:《關于改造與加強廟會宣傳及徹底完成寫標語指示》,河北省檔案館藏,革命歷史檔案125-1-16-5。
2017年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Z17171)。
蘇陽(1986-),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助教,石家莊職工大學,研究方向:專門史。劉坤(1983-),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講師,石家莊職工大學,研究方向:教育史、專門史。
石家莊職工大學 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