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基于陌生化視角下的朦朧詩賞析及翻譯
楊 帆
朦朧詩的語言具備加強的不可預測性和反常規性,在不平坦的語言基礎上實現語言的重生。什克洛夫斯基曾經提出,造就詩歌語言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其陌生化過程的作用。事物在長期熟悉的過程中,重新賦予新鮮元素,促使賞析氛圍處于一種新的感知環境中。關于朦朧詩的賞析,從陌生化角度出發對其進行重新構思,能夠在語言呈現方面表現出一種奇異面貌。本文從陌生化角度出發對朦朧詩賞析需注意的內容進行分析,表述了陌生化視角下朦朧詩的翻譯的相關理念。
陌生化 朦朧詩 賞析及翻譯
在我國20世紀70年代時期,歌壇內出現一批年輕詩人,他們推崇手法創新,通過對人本質的反思充分表達當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壓抑情緒,這種詩歌形式遭到模范詩派的反對,并針對朦朧詩引發一場激烈的爭辯。朦朧詩在逆境中點燃了新詩運動,于70年代末期進入白熱化階段,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較大反響,其中以舒婷、江河、西川、多多以及北島為代表掀起了朦朧詩的熱潮,而從陌生化角度出發對朦朧詩進行賞析和翻譯,對保留詩歌本身價值具有積極作用。
(一)把握情感
詩是抒情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建立在情緒與情感的基礎之上,和其他文體不同,詩能夠最大限度的展現詩人品格和想要抒發的情懷。朦朧詩的興起引發了一場新詩運動,與此同時,陌生化概念朦朧詩領域并不陌生,它主要是拓展語言蘊含的無限潛力,避免語言僵化、標準化以及過于陳腐,從而達到驚艷的藝術效果?;谀吧慕嵌葘﹄鼥V詩進行賞析,把握詩歌情感至關重要,是還原詩歌自身價值和作者真實情感的關鍵,朦朧詩通過特殊的語言結構、深沉的思想、持久的力量將民族精神的內涵體現的淋漓盡致,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例如,北島的《回答》中,作者帶著對十年文革強烈否定的情緒進行詩壇,語言中充滿了懷疑和指控,表現出對生活毫不妥協的批判和反抗,抒發了對當代人特有的悲憤[1]。《回答》這一詩歌中,無論是語言還是個人情感都體現對當時變異社會的強烈不滿,作者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民族憂患情緒,對黑暗與荒謬的社會發出“我不相信”的挑戰。其中根據時代背景因素,十年文革促使作者產生特有的情緒和情感,即使在精神病院也并未停止創造,通過詩歌書法自己強烈的憤恨情緒,從而賦予詩歌獨特的審美張力。
(二)賞析技法
陌生化是朦朧詩創作過程應用最廣泛、最熟練以及得心應手的方法,經過多年摩挲砥礪,為人們留下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什,讓世人充分體驗詩歌中所表現的時代情感和作者的橫溢才華。在大量經典的朦朧詩作品中,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語言結構絕非是先驗性的,它是超越歷史語境詩歌所形成的朦朧體,在語言、音韻、節奏以及旋律上充分體現。其中重點是整篇詩歌的表達形式和恰當的表現技法,都成為人們學習和借鑒的經典。其中朦朧詩在借助陌生化手法創作過程中,主要包括意象群、明喻、隱喻、象征、通感、詞義錯位搭配以及擬人等。例如,舒婷的《雙桅船》中,作者主要通過象征和意象的手法來抒發主觀情緒,從而達到伸張人性的目的。整篇詩歌表達了作者矛盾復雜的心情,一邊是理想中追求的“燈”,一邊是愛情所向往的“岸”,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與岸的相遇和離別,似乎和諧中又有些許矛盾。詩中的象征成為其主要的藝術特征,通過雙桅船變現詩人自己,雙桅并在說明詩人心中愛情和事業并存的心理特征[2]。同時意象是詩歌中另一特征,詩人主要想通過詩歌來表達心態和情緒以及情感經歷,而語言呈現的卻是“船”、“岸”等形象事物,通過形象和語言的組合形成動態畫面。而畫面背后是詩人跳動隱忍的心和真誠炙熱的情感。
陌生化手法在朦朧詩創作過程中被廣泛使用,該方法運用的嫻熟程度直接影響著朦朧詩魅力的散發。關于中國詩歌陌生化概念最早出現在謝冕的《失去了平靜之后》中,其主要體現在為朦朧詩進行辯護時的使用,作者將陌生化作為新詩所表現的藝術特征。其中在藝術表現上,關于瞬間感受的捕捉,對于潛意識以一種微妙的手法呈現,通感的廣泛應用,在情感表達方面不做任何修飾,不受任何因素局限的自由戒律,通過奇幻聯想和詭異的語言給人一種出乎想象和擺脫羈絆以及自由的感覺。朦朧詩的陌生化結構跳躍,新穎的語言擦亮讀者的眼睛,通過零碎的形象構圖、象征隱喻的獨特方式以及新奇的語言搭配細致呈現作者內心難以表達的情緒,彰顯語言潛在的審美張力。
陌生化和翻譯之間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于翻調譯者而言,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強化陌生化意識。在進行文學作品翻譯時,譯者應避免源語文本過于寬泛化和大眾熟知的內容形式,應是以原文為導向的藝術重造。基于陌生化角度下朦朧詩的翻譯通常會利用異域化與混雜化的方式實現文學主題、意象以及手段的創新塑造,從而實現延長審美者與接收者對作品的感受和關注,促進審美快感和質量有效提升。陌生化翻譯對譯者和文學作者的翻譯實踐具有引導作用,也是屬于文學性質的對翻譯審美的追求。
綜上所述,基于陌生化角度下朦朧詩的賞析及翻譯更容易發現審美張力,有助于體驗遣詞造句中的優勢和劣勢,提升審美價值。本文從陌生化角度出發,對朦朧詩賞析及翻譯的重點內容進行分析,希望促進我國詩歌藝術被更多人欣賞和關注。
[1]何艷東.得與失:Bassnett詩歌翻譯移植觀的再思考[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112~115.
[2]楊丹.計算視角下的詩歌翻譯研究——唐詩英譯個案研究[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05):162.
(作者單位:達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