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思怡
舔你愛的人,活在當下
——《一條狗的使命》敘事特點分析
譚思怡
《一條狗的使命》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寵物電影,電影根據W·布魯斯·卡梅倫的同名小說改編,導演通過一條狗的輪回四世視角和使命,揭露了狗在不同生活背景、不同遭遇情態下的命運感和使命感,帶有奇幻的色彩,同時也解釋了現代社會下的人,常常因為對未來無窮盡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而錯失“活在當下”的美好。本文通過動物擬人化設定,敘事結構來分析該電影的感人之處。
《一條狗的使命》上映以來,好評如潮。故事以這條狗的輪回轉世視角展開,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它一直努力地尋找生命的意義。
在敘事學中,敘事視角是“指敘述者或人物與敘事文中的事件相對應的位置或狀態,或者說,敘述者或人物從什么角度觀察故事”。影片除了正片劇情中轉世設定之外,還時不時加入了狗狗視角,以及狗狗的內心幽默風趣獨白。之所以要進行這樣的動物擬人化設定,為的就是讓觀眾不再帶有傳統寵物電影敘事模式的影子,從傳統寵物類型作品的桎梏中跳脫出來。這是一部非傳統意義的寵物電影,它賦予了狗人格化的靈魂,貝利經歷了四次重生回到了最開始的主人伊森的身邊,狗的四次重生其實更像我們的人生必經的四個階段——無憂無慮的童年、勤勤懇懇奮斗的青年、步入婚姻幸福的中年、回歸平靜安穩的老年,或者還可以將貝利的四世生命概括為伴你成長、忠于職守、見證幸福、不離不棄。
通過貝利的內心世界,將動物的情感擬人化作為核心,也正是本片想要表達的主題。傳統寵物電影,大多是人寵互動作為重心,而本片通過轉世記憶還存在的新劇情模式,突出了寵物的主動情感。以狗狗的視角來強調動物對人類的不離不棄和善解人意。這樣的寵物主動情感表達使得主題情感方式進行逆向轉化,著重寫寵物對人類的情感。這部電影,以狗狗的視角來展現整個劇情發展,動物單純的情感,對比人類復雜的世界。
該電影不同于傳統的寵物電影,本片脫離了傳統寵物電影的敘事結構,沒有實事求是地按照相遇-馴化-相處這樣循序漸進的情感模式發展,而是從“相遇”開始,就直接進入了“相處”模式,狗狗與人類的感情不露痕跡,省略了傳統敘事與互文中的過程,直接進入到“我和我的小伙伴”的互動情感描寫中。
本片的導演拉斯·霍爾斯道姆就是《忠犬八公的故事》的導演,當然他還拍過不少著名的電影包括《濃情巧克力》《總有驕陽》《不一樣的天空》等等。聯系這些電影,不難發現,導演之前的作品幾乎清一色的是情感向,十分善于刻畫人類情感。本片在狗狗的輪回過程中,首尾兩段為電影主線故事,交相輝映。第一段內容用了大量篇幅鋪墊小主人與貝利之間的故事。
中間兩段情緣篇幅相對較短,但是也讓人記憶猶新。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貝利被警察帶領執行任務的時候英勇犧牲,這個久經沙場的鐵血硬漢竟然流下了眼淚,將原本短小簡單的第二段故事升華了一個層次。狗狗與主人的相聚與離開,意外事件,生老病死,狗狗對人類的情感,有的是是主人唯一的伙伴、有的幫助主人牽紅線,這兩段故事就是為了強化電影的主題——寵物對人類的情感。因為寵物與人類,那種相伴已久最為純潔的情感,恰恰格外動人,永遠不會變。
當然,讓本片升華之處在于最后一段,一段隔世重聚的溫馨結尾。不是悲情,而是太美好了。最后一次重生找回曾經記憶的玩耍樂園,找到當年他們一起玩的橄欖球、使用曾經展示過的“招式”接住橄欖球,以及對“狗老大”的愛稱作出回應,從而證明自己是貝利。這一系列細節讓伊森展開了兒時的回憶,更是讓人落淚。前期大量的情感鋪墊,中期隔代兩世的情緣,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怎能不讓人淚流滿面。
導演通過貝利狗狗的第一視角呈現出它的四生四世,聰明的運用一只狗的轉世給我們展示了很多人不同的人生。貝利的四世輪回,何嘗不是我們的人生。從最初的懵懂無知,到最后到鉛華洗凈,在這之中,經歷事業與愛情,經受分別與重逢,找尋意義,詮釋人生。
有一句獨白是這樣的:“我們為何存在于此,所有的這一切都有意義嗎?還有為什么垃圾箱里的食物更好吃,這是我,然后這是我,這后我以這個小家伙的形態重生,一條狗,很多命,但是我在超越我自己,讓我們從最開始講起。”它一次又一次發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們為什么會在這里?我們在這世界上會有意義嗎?”為此,它開始了一段段尋找使命的旅程。
與其說,貝利是一條狗,不如說,它是我們真實的內心,在時代的焦慮和浮躁中提醒我們:活著本身就是一件開心的事,無論過去有多少遺憾,未來有多糟糕,充滿愛意,友善待人,不愧于心,不畏將來,活在當下。去舔你愛的人吧!就現在!
譚思怡(1997.11-),女,漢族,湖北人,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
重慶郵電大學 4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