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磊
從形成和積極作用兩方面淺析《周易》的史學思想
孫 磊
《周易》作為傳統經典著作之一,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字里行間中我們不難發現此書有著極為豐富的史學思想,作者對自然社會到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有著深刻認識,更是對中國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形成 積極作用 《周易》 史學思想
《周易》作為傳統經典著作之一,被認為是一部通過卦爻之辭告之人事吉兇的卜筮之書,極具神秘色彩,但當我們仔細研讀過后,便透過這層神秘的面紗了解到它的精髓——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字里行間中也不難發現此書有著極為豐富的史學思想,作者對自然社會到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有著深刻的認識,“對幾千年的中國史學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1]。
吳懷祺先生在《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先秦卷》中說過:“研究史學思想,要注意從史學思想的形成和史學思想的積極作用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故此,筆者在分析《周易》的史學思想時主要從它的形成和積極作用兩方面著手。
殷商之際制度的變動異常劇烈,而春秋戰國也是歷史大變革的時期,由此可知,《周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才得以形成,也因此反映出時代變動的特征。同時,在中國早期社會,生產力較低下,科技并不發達,先民們對于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不能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在面對各種天災人禍而無能為力之時,人們在自然和社會實踐中希望通過預測的方法來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因此,除去《周易》中唯心的部分,《周易》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并帶有預測目的。
對于《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代學者看法不盡相同,他們皆有自己的觀點并給出相應證據。總的來說,主要有西周說、戰國說和西漢說三種,在每個時期又有早、中、晚不同時段之分,但是,“《周易》的主要內容在先秦時期已經完成,應該是沒有問題的。”[2]
對于《周易》的作者,歷來也是眾說紛紜。“傳統的說法是,《易》歷‘三圣’,所謂伏羲畫卦,文王系辭,孔子作《十翼》。另外,許多人把神農、夏禹、周公等也納入《周易》的作者隊伍中”[3]。筆者的看法是:《周易》可以為圣人所著,如孔子、孟子、老子等;也可以是史學家、史官所著,“史官不但作《易》,而且還是保存《周易》的人。”[4]對于唯心部分也可能為巫師所記載,或通過巫師的會意讓他人所記錄。總的來說,是在歷史人物共同的努力下完成的。
《周易》是歷史大變動時代的產物,更凝結了歷代史學家、思想家在實踐中對自然、人類社會的感悟和發現,包含著作者對自然社會到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深刻認識,對中國史學產生各種積極影響。“《周易》是我國古代辯證法的淵藪”[5],在此,筆者將運用《周易》中辯證法的思維展現其史學思想的積極作用。
“《周易》認為社會歷史是‘會通’一貫,不容割裂的。”[6]聚合、聚攏集合謂之“會”,即萬事萬物聚合在一起就是“會”;沒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到達謂之“通”,即事物發展的過程就是“通”。《系詞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書中多次提出的“原始要終”(即探求事物發展的起源和結果)正與“會通”之意相似,就是要探求社會歷史發展的全部過程。只有將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看做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而不是割裂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才能正確地審視歷史的發展變化,也才能對其作出客觀的評價。因此,聯系的看待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正是對其做出客觀、正確評價的基礎。
“《周易》的整體思維啟發了傳統史學的‘究天人之際’”[7],“究天人之際”即研究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的關系。作者通過把天與人相聯系來表述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各種現象,也通過大自然不斷發展變化的啟發,將其聯系到世事變化之中,通過將天、人、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全面、聯系的看待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與變化。
《系辭下》中記載:“《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便是《周易》中變通思想的明確表達,事物只有通過運動才能產生變化。《系辭上》中說:“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由此看來,整個世界是一個流動、變化著的世界,自然、社會、人類則在變化中不斷發展、進化。
變通的史學思想是《周易》在認識社會歷史發展變化上最具特色,也是最核心的觀點。作者以變通的思維看待自然、觀察社會,“認為自然和社會的變通表現出盛衰的變動”[8],這種盛衰是在否極泰來中盤旋向上發展的,而不是無限循環運動。因此,“社會歷史的變動表現為盛衰的變動,表現為歷史興亡的交替。”[9]。
事物的運動變化引起事物的發展,社會歷史亦如此。前文提及,《周易》成書于先秦之前,在成書的同時,自然、社會、歷史、人類都潛移默化地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周易》中的通變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著對進化思想的認識。總的來說,我們的社會是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首先,從自然環境方面看,人類從自然環境的束縛發展到能夠改善惡劣的生存條件以供人類生存的階段;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不斷進步的,人類從原始的采集經濟、漁獵經濟階段進化到種植經濟的階段;最后,人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圣人”、“賢人”對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自然、社會歷史、人類進步的關鍵在于不斷的發展。
在世界的不斷運動變化中,作者運用聯系的思維將天、地、人緊密的聯系起來,觀察社會歷史的盛衰,觀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從變化中總結經驗教訓,告知人們經驗道理,運用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規律性對未來作出預知,從而避免社會歷史重蹈覆轍,使天、地、人和諧發展。
《周易》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被后人所運用,或對其有所繼承發展,或形成新的史學理論體系,對中國的史學思想及理論體系的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總之,《周易》的作者運用聯系、運動、發展的辯證思維,全面的觀察世界萬物,在全面掌握萬物變化的基礎上,客觀的看待自然、社會、人類之間的關系,對千百年的史學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8]吳懷祺.說《周易》的變通史學思想[J].史學史研究,1987(3):14~21.
[2][3][4][9]吳懷祺 .中國史學思想通史 ?先秦卷[M].合肥:黃山書社,2005:234~236.
[5]田漢云.《史記》與《周易》經傳[J].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2):143.
[6]李孟存.《周易》史學思想淺析[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2):35.
[7]汪高鑫.《周易》與傳統史學的歷史思維[J].學習與探索,2012(8):142~146.
首都師范大學)
孫磊,內蒙古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