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琳
日本人國民性的研究
——重視禮儀禮節的原因
舒 琳
本文是從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兩大方面展開對這一國民性進行研究的。地理環境、稻作文化、等級觀念以及儒家思想都對日本人在重視禮儀禮節這點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禮儀禮節 國民性 環境 文化 合作
日本人與人交流的時候,相當講究禮貌。一句話,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都體現出日本人的禮儀文化。
在日本,去朋友家拜訪之前是一定要和主人事先打招呼的,如果沒有告訴朋友直接去拜訪在日本人看來是很不禮貌的。而且必須嚴格遵守時間。訪問時,先按門鈴,如果自己開門那是非常失禮的事。同時帶一點小禮物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主人做飯的時候也應該回答“謝謝您的款待”。當然吃完飯和離開時還要再次表達感謝。
從社會心理學來說,“人類在什么環境中生活,必定會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什么樣的環境”這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所以人類的社會心理、國民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在特殊的環境中被培養出特殊的國民性。
馬克思認為,一個民族的生存方式直接受其生存環境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先天性的,那么日本人極為注重禮儀文化的這一國民性,是怎樣受地理因素影響的呢?
首先,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海,海岸線長而復雜。國土面積狹小約37.7萬平方公里。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60%以上為山地,平原面積狹小。
其次,日本列島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帶,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日本的氣候變化多段,氣象災害(臺風所引起的水災或冷害等)也極為頻發;復雜的地形造成塌方和山崩也多為發生。
由于日本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不僅是物質財產和經濟的損失,也會對人類的心理造成打擊。惡劣的地理環境影響了日本國民的心理。長久以來人們為了在災害頻發的土地上能夠生存下去,人們相互幫助,團結協力,友好相處,培養了日本人的禮儀文化精神。
所以在當今時代,你不僅會發現日本人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同時人與人相處也是友好融洽的。
(一)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精神文化
大約在2000年前,日本人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依賴采集。從古代開始,稻子、大麥,糯米,大豆,蘿卜等被種植栽培。其中最重要的農作物就是稻子。日本屬海洋性氣候,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在這個優秀的氣候環境下,種植水稻是最適合的。
(二)種植水稻,需要人們的合作
日本是種植水稻的民族,因此互相合作是相當必要的。例如水田的水利設施和水稻插秧的管理,水稻收割,廣場上脫粒等。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一般都是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合作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培養水稻是日本人互相合作的成果。在共同生活中,人們的團結、合作、友好相處是相當重要的。
日本等級關系清晰。封建時代,日本形成了繁復的等級制度。等級制度很早就在日本人心里埋下了種子,滲透在日本人的點滴生活中。日本人非常重視禮儀,這和日本人的等級意識有著密切的關系。
日本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存在像古代那樣嚴格的等級制度了,但是你會發現,因為性別、職位、年齡等等在與日本人日常交往中仍然帶有濃厚的等級意識。維持上下尊卑之序是日本等級制度的核心目的。
敬語就是這一等級制度的體現。學過日語的人都知道,本著關照對方、尊重對方的精神,日語的敬語會依據場合不同,說話對象的不同而使用尊敬語或者自謙語。對于長輩,上司,老師等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我們要使用尊敬語。
中國的儒家思想在公元5世紀就傳入了日本,日本人的道德倫理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
儒家思想的五大要義是“仁、義、禮、智、信”,其中日本人在儒家思想中最看重的就是“禮”,“禮”和“仁”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是人際關系的體現。講究相處之道,要真誠、友好、互幫尊重,不給他人制造麻煩。同時日本又將儒家文化的“以和為貴”作為最高的社會價值準則,在日本的禮儀文化中,日本人將他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企業里,“以和為貴”是調節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方式,“人和”被廣泛運用于員工之間、上下級之間,即企業內部的團結。眾所周知,日本將企業稱為“株式會社”,意思就是說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維持家庭內部的和諧與團結,從而來避免產生家庭內部矛盾。因此,為了避免矛盾維持內部和諧,在人際關系中,無論是上級與下級還是同級之間都非常講究禮儀禮節,這也是日本企業發展壯大的有利因素。
綜上所述,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土地培育的。因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文化不同,造就了特殊的國民性。日本在地理環境,稻作文化,歷史文化,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以禮待人,尋求和諧,互相幫助,為集體的榮譽而努力奮斗。
[1]武心波.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J].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2).
[2]王健.儒學在日本歷史上的文化命運[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