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佰行
馬克思異化理論對當代人突破生存困境的啟示
黃佰行
馬克思異化理論認為,在資本主義狀態下、過于追求物質利益的環境中,人與人的勞動產品之間存在異化,勞動者和勞動本身存在異化,人與人之間也存在異化。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挖掘,能夠為當今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高人的主體性地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發揮十分重要的啟示價值,從而實現當代生存困境的突破。
馬克思 異化理論 生存困境
異化理論是哲學研究的重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體系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以一種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極度關切,在一生的理論思考中始終關注異化問題?!?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早期的著作,其中就體現出馬克思不僅僅滿足于對勞動異化問題進行思考研究,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勞動的異化問題進行批判以展現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形態,這個理想的社會形態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真正解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多重矛盾的理想的社會形態。馬克思提出的異化理論,其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平等發展、全面發展,這和當前我國和諧社會建設、“中國夢”的實現等十分契合,馬克思異化理論對當今推進我國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
異化在當代社會中已經在各個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之所以產生異化,從一個層面來看,是由于人類總體的生產力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私有制度尚未完全消失,勞動者對自己的勞動產品所有權之間還處于一種相互分離的狀態。正因如此,勞動者不可能擁有勞動產品所有權,同時也不可能依靠自覺而進行勞動。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當前的市場經濟從本質上看就是一種商品經濟,是通過商品的交換、商品的運作來實現的,這就導致人們對商品產生無上的推崇。就像馬克思所曾經指出的:“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了拜物性質。”其原因在于,在現代市場經濟背景下,勞動者的勞動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要經過交換的過程才能實現其價值,人們為了生存發展就必須進行相應的交換活動,但是,交換活動并不依賴于生產者,其屬于一種異己的力量。不僅如此,人們在進行交換活動的過程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轉變成為一種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問題。人們出于進行勞動和生存的目的,人的自覺活動轉變成為一種對于人的物欲進行滿足的活動,金錢、資本、商品等能夠滿足人們物欲的東西,最終卻反過來統治人自身,人類最終淪為物質的奴隸。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創造了一個令自己都十分驚嘆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均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紀元性時代。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的高速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滿足,便利的交通、舒適的環境、豐富的資源、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都讓人們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一切由人類自身所創造的世界。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現實世界中依然存在著各種降低人們生存質量的問題,比如,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們之間關系的日趨冷漠、人的精神的匱乏、信仰的缺失等等,從而使人們逐步步入一種“無根”的像浮萍一樣的生活。對于現代社會中異化的多樣性、復雜性、破壞性,我們必須予以清醒和充分的認識,只有如此,人類才可能知道以何種姿態繼續生存發展。
馬克思異化理論,是指一種從自身分離出來的素質或者力量逐漸和他自身疏遠,最后發展成為一種支配和控制其自身的異己力量或者素質的過程。馬克思在其早期的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曾經寫道:“我們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吧: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边@就表明,勞動實現的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對象化表現的是被對象奴役和對象的喪失,也就是被異化、外化。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了工人同他勞動產品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還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卑凑振R克思異化理論,異化并非反映任何社會現狀的整體,而主要是一種主體的運動對于自身所發生的一系列作用的過程。馬克思異化理論重要作用的表現之一在于,通過異化理論對資本主義的虛偽本質、剝削本性進行了深刻的揭示,有助于人們從本質上深刻地認識資本主義。就是在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基礎上,馬克思才提出了理想的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在共產主義社會下,將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理想狀態。
馬克思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中提出異化理論的,馬克思在其提出異化理論之前,對許多各派哲學家的和此相關的理論開展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認真閱讀了之前著名哲學大家的經典哲學著作,從著名哲學家的經典著作當中汲取他們哲學思想的精華,前人的不同派別哲學家的異化理論對馬克思產生了思想啟發,結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后,提出了自己的異化理論。
馬克思異化理論主要包括:第一,工人及其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工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工人本身之間存在異化,產品是工人通過勞動產生的,是主體的產物,但是,又反過來制約工人,成為工人的異己力量。第二,勞動者和勞動行為之間的異化。在正常的情況下,勞動者通過自己的生產勞動所創造出來的產品應該歸自己所有,應該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隨意的支配。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下,由于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而勞動者除了付出自己的勞動之外一無所有,勞動者通過辛苦勞動而獲得的勞動果實被資本家占有,勞動者受到資本家的殘酷剝削。第三,勞動者與人類的本質之間的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資本家掌握了生產資料,在其狀態下工人的異化勞動不僅未能讓工人享受到勞動的成果,相反地,讓勞動異化成為工人為了維持生命運轉的事情,這就變得和動物的勞動毫無差別,人類的勞動本質已經發生了改變。第四,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必定產生人與人之間的異化。勞動,本來就是勞動者的勞動,勞動產品,本來屬于勞動者的,但是勞動和勞動產品均和勞動者之間成為對立面。在此種情況下,勞動者已經不再擁有其所生產的產品,并且勞動者的活動本身就已經脫離了勞動者而存在。勞動者付出了勞動之后收獲的成果即勞動產品,最終被資本家所占有,資本家最終成為擁有勞動者和勞動的人,也就是和勞動者相對立的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勞動者受到資本家的剝削和奴役,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異化。
“馬克思的思想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滄桑巨變和風風雨雨之后,仍然保持自己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不可置疑的當代性質和當代價值?!睂τ隈R克思異化理論也同樣如此,對當今我國社會具有重大影響、指導意義,只有掌握了馬克思異化理論,才能實現當代生存困境的突破。
第一,通過對異化的不斷揚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按照馬克思異化理論,異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異化雖然帶來人們在諸多方面的困惑,但在異化形式下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和工業對于人類自身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馬克思在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工業和科學的意義進行了闡釋。馬克思指出,在工業活動中,人類的勞動具有創造性質,自然科學也是在異化形式上發展來的,異化是一種進步的革命的力量,其作用在于“為人的解放做準備”。放棄異化的力量,也就是放棄了物質生活條件的進步。在異化的形式下,形成了獨立的個人和個人之間的獨立人格,完全擺脫了各種各樣形式的人身依附關系,也就突破了狹隘的共同體的束縛,促使人們的活動超越特定家庭、特定地域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圍之內、更高和更多的層次之上和社會發生普遍聯系,在通過對異化的揚棄之后,有利于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通過對異化的不斷揚棄促進生產力發展。之所以產生異化,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的需要不相符合、存在矛盾。對異化的揚棄,克服異化現象產生的弊端,從根本上就是必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而,通過對異化的不斷揚棄能夠有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只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才能完全消滅異化的條件,以馬克思異化理論為指導消除異化,就必須想方設法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我們以馬克思異化理論為指導推進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必須以制度創新對各種利益關系進行平衡協調,對不同的社會力量進行妥善的“整合”,對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進行主動變革。與此同時,要高度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逐步樹立勞動者的主體意識,從而最后實現對“物”束縛的擺脫,逐步讓“物”的因素從異化的主體地位恢復到正常的從屬地位。
第三,通過對異化的不斷揚棄提高人的主體性地位。在物與人異化的環境下,物處于支配地位,而人卻處于被支配地位,人的主體性地位無法有效發揮。在當代物欲橫流的狀態下,人們對物質進行永不知足的甚至變態的追求,從而讓自己無法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沒有精力對精神生活進行追求,物質的豐富、精神的貧乏形成鮮明的對比。古希臘人即便在生活上非常節儉,也力求在精神上愉悅,力求自己能言善辯、多才多藝和體格健壯,即便是有錢人也非常鄙視奢靡之風。這就啟示我們,人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發展,片面的發展必然導致畸形和病態,而這些,我們均可從馬克思異化理論中找到正確答案,馬克思極力反對人的異化、人的片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的動力源泉。如果人們過于注重物質性的東西、忽視了精神性東西,按照物質的多寡評判人的價值,那么,在這樣的狀態下,人是沒有主體性地位的,人被作為一種被動的消費者而存在,被作為一種攫取物質利益的工具而存在。按照馬克思異化理論的觀點,解決異化產生的各種弊病,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更好地發揮、肯定和提高人的主體性地位,而這正是馬克思異化理論的重要價值所在,即實現人的價值。
第四,通過對異化的不斷揚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這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離,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闭蛉耸亲匀唤绲囊徊糠?,所以,人在破壞生態自然的同時,也是在破壞人類自身的“肌體”。如果人們貪婪地從自然界中攫取,那么,人類自身的存在也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我國人口眾多,在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狀態下,消耗了大量的生態自然資源,人類生存的環境有所惡化。為此,我們必須改變對自然界進行傲慢索取的態度,避免將自然界作為人類利用的對象,而是將自然界和人類作為相互影響的關系,人類在進行社會活動的過程中自覺地履行生態義務,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李西祥.辯證法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J].哲學研究,2009(2):10~17.
[4]吳曉明.論馬克思對現代性的雙重批判[J].學術月刊,2006(2):46~52.
[5]姚順良.從“異化勞動”到“謀生勞動”:青年馬克思人本主義范式解構的開始——兼與張一兵教授的“穆勒筆記”解讀商榷[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7):128~134.
[6]潘寧,丁麗麗.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10(3):72~76.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平頂山學院2017年青年科研基金立項項目:《馬爾庫塞異化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編號:PXYQNJJ2017016)。
黃佰行(1986-),男,河南西華人,碩士,平頂山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