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程 張霧荷
淺議青少年實現中國夢擔當精神的培育
黃曉程 張霧荷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是中國夢的實踐者。在青少年的發展中要注重對其中國夢擔當精神的培育,結合青少年當下的精神擔當,關注其中國夢精神的培育,并有針對性的引導青少年新時代精神的培養,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青少年 中國夢 精神 培育
青少年的心中都有著自己不一樣的夢想,但他們的夢想要想實現必須依靠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繁榮。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法制的完善和國家民主的發展,人民生活更幸福的前提下,國家就要實現其夢想,于是此時提出了中國夢。中國夢的實現會推動青少年夢想的實現,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帶動國家、民族的發展,這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
國與國的競爭其實質是青少年文化素質、健全人格和社會實踐能力的綜合較量,因此,青少年的教育和精神培育有很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的歷史上,很多優秀的青少年為了中華民族的夢想和發展做出了犧牲和杰出的貢獻,雖然年代久遠,但這種精神永遠不過時,與當下青少年的文化政治教育和公民素質的培育相吻合[1]。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靠廣大的青少年的奮斗才可以變成現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國家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聯系。
(一)自立能力差
現在的青少年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被所有的長輩包圍著,過分溺愛孩子,使得孩子的獨立能力越來越差,而且孩子容易養成懶惰、好吃懶做的壞習慣。現在的家長衡量孩子的標準就是聽話和學習好,這樣觀念下進行孩子的教育,孩子不僅會失去自由,更嚴重的是喪失自我,自理能力差,拿不定主意,責任感、缺乏,更不用提孩子的興趣和理想。
(二)壓力大,但胸無大志
青少年是一個充滿活力斗志、有遠大理想的群體,但在現實生活中,好多青少年都是思想膚淺、隨波逐流、沒有計劃和目標,處在非常茫然的一種狀態。他們會受到多方的壓力,比如學業、工作、家庭等等,太多的壓力影響著他們,興趣、理想就難以顧及。而且現在的學習也都會受到功利化的羈絆,網絡、手機信息不斷轟炸,青少年很少會有時間進行積極自主學習,其心智、思想、理想被不斷的消耗,從各方面來看都不符合青少年的特性,胸無大志。
(三)世俗功利,缺乏奮斗精神
現在的青少年比較早熟,其人生目標、價值訴求提前中老年化,不積極追求夢想,而是開始變得現實求穩,從人生觀到價值觀都更加功利化和物質化。他們身上閃現的不再是對理想追求的那種激情和奮斗,更多的是對金錢、社會地位、物質生活的追求,缺乏奮斗的精神[2]。青少年對于自身優渥的物質條件炫耀,而羨慕他人的更好的生活條件,其奮斗精神開始衰落。
(一)國家
國家要重視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對青少年思想政治的相關教材和教學活動的設置進行創新,結合其心理特征,提高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與青少年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其學習興趣,為他們提供愉快的學習氛圍。對于黨的最新思想、研究理論及其成果可以融入到他們的教材設置中,比如中國夢的內涵、實現路徑、開展群眾路線等,教師要提高其傳授質量,讓青少年了解黨的思想動向,加強中國夢的宣傳。在青少年經常使用的網站上、報紙和雜志中也要普及中國夢,多途徑的進行中國夢的報道和宣傳,讓青少年對中國夢的內涵、歷史和現實意義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對其實現中國夢的做法提供參考。
(二)學校
學校要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組織相關的校園活動,多途徑的培育青少年的中國夢。在不同的年級和班級可以舉辦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發表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夢想,教師要適當的進行鼓勵。學校也可以帶學生參觀歷史紀念館和博物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科技創新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為其理想奠定基礎等等。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改進教學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家庭
家庭要建立良好的氛圍,家長要為孩子做好表率,努力為孩子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關注孩子的理想,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對孩子要有耐心,進行適當的教育和鼓勵,讓孩子敢于嘗試。
(四)個人
青少年自身要有愛國主義精神,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堅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對我們的民族充滿自信,并自豪自己是中國人。還要提高自身的知識文化修養,擴大自己的視野,增加知識儲備,為理想奠定基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樹立合適的理想,并為之奮斗努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每個中國人的努力,但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是中國夢最重要的實踐者。現在國家和學校、家庭都開始重視青少年的精神培育,在自身的基礎上,青少年需要堅持夢想,不斷學習和完善自己,擔負起自身的歷史使命,實現自己理想和國家發展的有機統一,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1]翟思成,楊桂芳.青少年實現中國夢擔當精神的培育[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04):94~98.
[2]段思夏.論青少年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擔當精神的培育[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01):5~6.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三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