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公共空間中的裝置藝術與設計
陳 敏
公共空間中的裝置藝術在設計與表現主題上的非藝術性。它不像傳統藝術和其他現代架上藝術,往往要著力去追求藝術形式本體的完美與表現。裝置藝術的創作動機也往往是作者對社會生活的反思與觸動,它主要以直接介入生活、反芻人類自身生活經驗和觀念的姿態而存在。通過了解裝置設計獨特的魅力,所以想創作裝置設計來表達自身的想法。通過對裝置藝術的研究與設計,傳遞作者對于作品本身的設計理念。本次設計的作品《漠》,更多地表現了作者本身對藝術與生活、感性藝術與現實世界的感悟,這種表現最主要的是通過作品的圖形“錯位”的藝術形式來實現對生活意象的表達。有時候我們無法對所見的作品進行簡單意義上的接受和理解,轉而進入了對作品的主動參與和更多元的設想。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觀看的人也會從對傳統的架上藝術的靜態而單向的理解,逐漸轉向了親身體驗藝術、與藝術本身和現實社會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公共空間的藝術 裝置藝術 設計
公共空間的藝術能夠在當代文化的意義上與社會公眾發生交流和互動,是體現公共空間開放、民主、共享的精神。公共藝術早已不是單一的通過唯美形式的雕塑作品呈現視覺效果。藝術創作加入了多媒體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多種表現形式,表現藝術作品的方式和材質的使用也越來越多樣性、前沿性、綜合性。藝術表現主題的形式及其創作范圍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擴展。燈光設計、空間整體識別系統、街道家具及活動記錄等形式出現,使得公共藝術創作形式可以發揮的范圍幾乎沒有限制。裝置藝術用生活中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有效選擇再創造的極具個人特色表現的藝術形態,是結合公共空間和材料使用表現藝術情感思維的綜合展示藝術。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科學技術的發展,裝置藝術的創意新穎大膽,新意前沿。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設計新穎、爭相吸引觀眾的眼球。一個好的裝置設計要由內到外都體現出它的創意和獨特。所以在設計時要做到創新獨特。裝置藝術是空間組成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有著點綴空間,強化空間,分割空間的意義。公共藝術設計亦如此。其在一 定程度上增加了空間的層次,裝置藝術還有其獨特的美學意義,給人們一種思想和心靈上的啟迪;同時裝置藝術還有著其無厘頭的特點,或美或丑,或常見或令人匪夷所思,其存在就是意義。高格調的裝置藝術能夠達到“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的藝術效果。能夠以其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獨特的魅力引導和陶冶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品位和審美情趣。裝置藝術在創造與展示主旨上的非藝術性。它不像傳統藝術和其他現代架上藝術,往往要著力去追求藝術形式本體的完美與表現。
在對裝置藝術形式進行詳細了解的過程中,我愈發的感受到裝置藝術的獨特和魅力,它所具有的視覺上的震撼和美感比繪畫更立體,更直接,我也希望通過這次設計的創作,把自己的藝術熱情通過裝置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裝置設計作品——《漠》是用多個植絨頭模創作的作品,靈感來源于日本工業設計大師黑川雅之《素材與身體》中說“人應該都是與生俱來沒有安全感的動物。”設計作品選用人體的頭部做設計,材料選用灰色植絨頭像,運用造型的方法進行分解、切割、拼貼等方法,進行藝術創作。
《漠》的造型選用了植絨頭部進行創作,統一的灰色調,倡導簡潔的設計形式,采用了平面構成的半規律性的骨架,形式上采用了重復構成,漸變,密集構成,空間構成等等,造型主要采用重復的結構和排列,當然是有變化的,頭部的方向,眼睛望的方向,整個造型都由兩個以上相同元素不規律的連續排列成為一個整體。我選用重復的構成形式,就是要符合自己設計的最初想法的同時,要把視覺形象秩序化、整齊化,使設計的畫面感呈現出統一的、有節奏的效果。排列完成將其中一個植絨頭部用做舊的紗布蒙上雙眼,在眾多的頭像中凸顯出來。同時,在采用重復的構成形式使形象反復出現,這樣還有加強對象的視覺記憶。
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藝術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我們生活中的藝術氛圍也日益濃厚。藝術在人們審美生活中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品的設計,“取”得多是復雜,“舍”得多是簡單,而“取舍”得恰如其分,則簡潔而親切。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作品,應該是將高度簡潔的造型與一整套自認、豐富有力的設計語言融為一體。
《漠》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植絨模型的每一個造型的問題,然后在其進行半規律性的排序,要保持無形中的規律感。為了使作品的效果更好,對原作品增加了一個光影的表現手法。設計材料、設計元素確定后,根據設計思路進行最終效果圖的繪制并對整體進行調整,確定最終以實物制作的形式呈現出完善的效果。
在設計的過程中,公共空間中的裝置藝術設計要注重空間和大眾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溝通,裝置藝術是立體的,大眾在欣賞的過程當中也在不斷的吸收當代裝置藝術設計的思維方式,也會潛移默化的提高大眾對于公共空間裝置藝術表現形式的認知。
[1]張燕根,丁碩賾,張澤佳.公共藝術設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2]張燕根.張燕根公共藝術[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
[3](美)蘇姍朗格.情感與符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