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雁征
儒家禮樂文化的道德教化及啟示
程雁征
傳統樂教文化發軔于上古時期的耕耘祭祀,尊祖慶典。無論是天子朝臣的活動,還是普通黎民的婚喪嫁娶,禮樂以侑酒,禮樂以行儀禮,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禮樂。“樂統同,禮辨異”的禮樂思想成為我成為我國古代約束律己,提高道德修養的濫觴。禮樂的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教化作用,促進個人思想道德的提升與整個社會的和諧。
禮樂 道德 修養 教化
儒家思想認為和諧的人際關系、完備的社會政治制度都離不開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而禮樂正是起到了約束與教化人格與道德修養的作用。禮樂始于藝術,終于道德,陶冶了人的情操,促進了個人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的實現,維護了古代中國的倫理觀念與社會秩序。在今天,汲取禮樂文化中優秀的思想有助于個人內心的完善,修養的提高,規劃道德行的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距今約兩千多年前我國最早的音樂理論《樂記》形成,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音樂理論著作,描述了樂的產生、樂的情感,提出了樂“和”的思想觀念,并且精辟論述了樂的審美與教化功能,最后闡明了“禮”與“樂”的關系。“樂”不只是鐘鼓笙簫,歌唱舞蹈,它的意義更不僅囿于音樂活動的范疇,“樂”是人類文化活動的總稱,有關政治更迭,時事跌宕,國家的興隆衰頹,個人的福禍喜憂都與之相關。關于“禮”和“樂”,儒家樂教思想認為“禮”不可獨行,須和“樂”配合,才相得益彰。“禮”包括舉行儀禮,祭神求福,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祭神需娛神,娛神必須有歌舞和音樂。在禮的進行當中,如果沒有樂相配,不但將打破禮的莊嚴肅穆的氣氛,而且會無法控制禮的節奏和順序。所以有禮的地方,必須同時有樂。禮保證樂的恭敬而又齊肅,樂使得禮棣棣卻不失威儀。禮樂日趨典禮化,章法化,程序化,以德為終極目標,起于藝術止于道德。
《樂記》用大量的篇幅講到了禮樂的教化功能,并且突出地指明,藝術的功能主要不在于傳道受業,而在于按照一定社會要求去培育、感動、陶冶人們的思想感情。其中,特別強調了“樂”與“禮”的作用,實際就是對作為審美藝術的樂和作為倫理道德規范的禮的不同分工與共同作用。禮樂的教化能直接打動人心,其他的教育手段難以替代,可謂望塵莫及,和諧有序的禮樂對民眾的情感和行為導向以正確的導向與鼓舞,引導人們從善向德,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
《論語泰伯》中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認為詩歌可以抒發意志,從而促使個體自覺向善,儀禮的行使能實現人的自立,最后在音樂的教化下能實現最高的人格。好的音樂可以反映人間的至善至美,從而潛移默化的熏陶凈化一個人的內心。音樂能起到培養人,塑造人的作用,音樂的教化功能有助于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有助于高尚情操,優秀人格的形成。孔子倡導以外在的禮去規范百姓,以內在的樂教化百姓,約束人,使人建立高尚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最終達到調和社會矛盾,臣民相親,天下大同。
首先,體現在對人行為的約束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樂須得禮為節制,禮也許得樂為之調和。禮樂約束人,從而達到有序的狀態。雖然約束和節制壓抑了人的一些自由和欲望,但是卻可以保證人更大的欲望與自由可以實現,禮樂約束人是為了避免害與惡,從而追求利與善。
其次,體現在高尚人格的建立與道德修養上。道德修養,就是在道德實踐的過程中,為提高自己的品質而進行的自我鍛煉與自我改造的活動,其目的是完善自我,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品質與高尚的人格境界。道德是由社會外在規范向個人內在心理的化。個人的人格與道德修養如何提升完善,一直以來都是倫理學中的重中之重, 禮樂的教化就是潛移默化的打動人,約束人,影響人,從而使良好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最終形成高尚的人格以向善的人格與道德修養。在禮樂的教化下民眾能加強對道德規則和規范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善惡觀念,擇善去惡。明愛憎,懂義憤,曉榮辱,最終把價值觀念付諸行動,促使每個體、積累善的人性,最終使之成為其穩定的,恒久的,整體的屬性,從而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和人格。
最后,體現在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導向上。禮樂教化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個人人格的提升與道德修養的完善,最終目的是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和”,是衡量音樂是否具有美的重要標準,“和”不僅是音樂的目的,更是天地之和的鮮明體現。 “樂極和,禮極順”(《禮記樂記》)禮是秩序,樂是和諧。適度有序即為和諧。禮樂教化不僅是藝術教育,更是政治教育與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促進個人的內在人格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整個社會的和諧。禮樂的教化不僅在于思想道德的陶冶,個體人格的提升,而是兼顧整個社會的有序與和諧。雅頌之聲,儀禮之行,化之以樂,曉之以禮,何愁不民風淳淳,大道盛行,社會和諧,臻于完美。
[1]吳沁.試析《樂記》的“和諧”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東岳論叢,2014(35):156~159.
[2]祖國華.傳統“樂教”道德教育功能及其現代啟示[J].倫理學研究,2010(12):21~25.
[3]劉文劍.和諧社會視域下《樂記》的倫理思考[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報,2009(23):40~42.
[4]李旭.和諧中的自由——從《中庸》和《樂記》引發的政治哲學思考[А].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98~306.
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