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鵬
國企改革需要激發基層職工的力量
左 鵬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伴隨著這次重要的會議,國企改革也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30多年來,在國企改革中,既有爭議,也有成績,在總結規律和經驗的同時,我們發現,國企改革屬于自上而下的改革,1984年之前主要是政府“放權讓利”,90年代是開始試點股份制改革,進入新世紀,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梢哉f是中央出政策,企業找路子。而這其中,基層職工的力量并沒有有效的激發出來。甚至在改革的過程中,造成了一些基層職工不了解、不理解,反而形成了對改革的阻礙。所以改革必須要把職工動員起來,讓職工參與改革的進程,充分發揮職工的力量。
改革 主力軍 職工群眾
當前,隨著全球經濟格局調整,國內經濟的深入發展,國有企業又一次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深化對國有企業的改革。這次改革,是在我國經濟面臨深度調整,混合經濟、互聯網+、共享發展等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大發展的情況下推進的,這將是一次以市場為導向,在確保壯大社會主義經濟的前提下,從國企管理體制、股權結構上進行的改革,將再一次釋放企業內動力。改革,就會有犧牲,勢必要再次觸及大量基層職工的利益,遇到的困難及解決多方面利益關系的難度系數變大。能否有效的動員廣大基層職工群眾的力量,將直接影響著國企改革能走多遠。
1978年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一批國有企業迅速壯大,隨之職工群眾隊伍的數量、質量也有了幾何式的增長,這支隊伍的總人數從78年底約9500萬人,發展到今天約3.5億人,占到全國總人口約1/3。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廣大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保持了昂揚向上的斗志,主動奉獻的精神,充分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石化、海爾、華潤等這樣巨無霸的超級企業,創造了三峽工程、全球第一高鐵網絡、載人航天等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壯大我國實力、創造財富、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在抗擊非典、南方雪災等一系列重大的斗爭中,廣大職工群眾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部署,主動融入企業,敬職敬責,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刻,保持了生產不斷線,確保了社會正常運轉。實踐證明,職工群眾是安全生產、經濟活動的主力軍,是培養、鍛造各類人才的搖籃,是我國各類事業的根本保證,我國許多黨的優秀兒女、英雄人物大多來源于此。因此,發揮好廣大職工群眾的作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更是一個關系到改革前途與命運的關鍵問題。可以說,企業改革,不能清醒的認識職工的作用,離開職工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就如無水之魚,失去了基礎。
職工是企業的最直接的生產者,也是企業最有力的創新主力軍。歷史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都源于一線生產者。美國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輟學后到一家鋼鐵廠工作,期間,他通過對工人的勞動動作和工詐時間的細致研究,制定出了單位時間內的定額原理,又通過鐵鏟試驗,從確定鐵鏟的最佳重量和最佳規格入手,確定最佳效果,制定了作業標準化原理,提高企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我國杭州工務段普通養路工戴利民,在長期的探索中,完成技術革新項目20項,改進了道岔的養護標準和作業方法,創造國內大號碼道岔養修標準。這就是由普通職工創造的巨大能量。李克強總理充分肯定了職工創新對國企改革的作用,他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推動“雙創”相結合,聚合員工智慧和社會創意”。山西省總工會在面對全省經濟下行的不利局面,在廣大職工群眾中大力推動以“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為主題的“五小”競賽活動,產生了可觀的成績,推動了全省經濟的發展。僅2016年,全省“五小”競賽參賽企業達到1.48萬個,參賽職工突破228萬人,產生成果近3萬項,創造經濟效益41.8億元。這充分說明,創新源自于實踐,說明職工群眾中蘊含的智慧與力量是無窮的,是一座隱藏的富礦。廣大職工群眾在日常實踐中,產生了讓人驚嘆的創新成果,成為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力量。同樣,改革也是創新,改革脫離職工群眾,聽不到基層職工對改革的想法,就脫離了創新的土壤,甚至會與改革的初衷南轅北轍,因此,改革必須從職工群眾中吸收各種意見和建議。
中國共產黨《黨章》第一句話,就是“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充分表明了黨與工人階級的血肉相連。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是堅持黨對國有企業領導的內在要求”。全心全意依靠職工群眾,首先要緊緊抓住職工代表大會這個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形成的獨特的、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通過職代會,與職工共話發展,推進企務公開、黨務公開,落實職工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重大決策上,特別是在推進企業改革的過程中,要善于聽取職工意見,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必須經過職代會審議,確保大多數職工的利益不受傷害,減少改革的阻力。要堅持和完善職工董事制度、職工監事制度,鼓勵職工代表有序參與公司治理,使企業的決策、管理與執行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
企業改革的關鍵是“觀念”的轉變。思路決定出路,職工群眾要需要提高對改革意義的認識。以山西煤炭企業為例,經歷了2002年——2012年十年高速發展期后,進入了瓶頸期,企業短板十分突出?!巴诿骸u煤”這種重復簡單的模式,僵化的行政管理體系,嚴重不適應現代發展,后勁不足。必須對企業制度、模式等進行改革,也必須要讓傳統模式下工作了很多年的廣大職工從思想上做一次大的轉變,適應新的發展,支持改革。這就要求必須做好職工思想工作,重點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要職工認識到企業改革的目的不是甩“包袱”,是為了主業做大做強做優,雖有“陣痛”,但未來很美好。二是要職工認識到不主動轉變觀念,跟不上發展節奏,就會被淘汰,所以必須加強學習。三是要職工認識到,改革是給了更多人發展的機會,更多人參與財富創造和分享,都將會面對更加公平公正的環境。通過推動職工思想的轉型升級,讓廣大職工消除顧慮,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實現上下一盤棋。
激發職工勞動積極性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僅難在如何激發職工積極性,更難的在于激發積極性后如何保持積極性,并讓積極性創造價值。過去,我們喊了不少口號,搞了不少活動,但收效甚微。如今,《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作為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文件,從制度上提出要求、作出部署。要求國有企業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切實突出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職工、愛護職工,完善保障和維護廣大職工合法權益的機制,使職工主人翁地位真正得到彰顯。特別是要探索引入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完善的企業薪酬分配制度和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將合理拉開收入分配差距,切實讓職工群眾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為企業注入活力。這些都是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職工積極性的重要舉措,也是為國企改革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保障。
國企的根本在黨的領導,國企的動力在廣大職工群眾。要改革轉型,不能“等靠要”,不能脫離群眾,要切實調動起職工中蘊含的能量。黨群眾路線中,強調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不失為推動企業改革有力武器,向職工尋求支持,從職工中尋找策略,改革將更加順利,企業也就一定能走上發展快車道。
霍州煤電集團公司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