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日新
試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理論與技巧的滲透
戴日新
為提升翻譯教學中翻譯能力培養的效果,要注重制定規范統一的翻譯教學計劃,運用靈活多樣的翻譯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培養雙語轉化能力、文學能力、主題能力、文本能力及語言能力,確保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翻譯史、口譯實踐、筆譯實踐及翻譯基礎等翻譯課程,并在此基礎上滲透翻譯理論及翻譯技巧。該文分析了大學翻譯教學中的理論滲透方法,包括主位述位理論、釋意理論、語用學基本理論滲透方法,同時探討了詞類轉換翻譯技巧、長句翻譯技巧、隱喻與典故翻譯技巧滲透方法。
大學英語 翻譯教學 理論 技巧
翻譯是語際交流、語際傳播的基礎,當今時代需要大量應用型與復合型翻譯人才,在英語教學中需要順應時代潮流培養翻譯能力、英語應用能力。翻譯能力是一種綜合性交際能力與外語技能,要求英語功底扎實、漢語水平過硬,同時需要掌握一些原語文化背景、百科知識、認知知識及語言知識[1]。受到英漢用詞差異、行文風格、語義結構與句子結構等語言特點的影響,再加上大學生的漢語、英語基礎存在參差不齊等問題,致使大學生普遍欠缺翻譯能力,翻譯技巧也嚴重不足,譯文中頻繁出現誤譯、錯譯、中式英語及歐式漢語等問題。為培養翻譯能力與翻譯技能,提高大學生的口譯速度與筆譯速度,在翻譯教學中應注意滲透理論知識及相應的技巧。
(一)主位述位理論的滲透
主位(theme)、述位(rheme)理論以句子功能分析為基礎,theme與rheme理論可通過描述句子中信息的分布狀態實現雙語翻譯,已知信息通常被作為theme,而新信息則被作為rheme,theme與rheme影響到句子信息及語序,rheme可以陳述信息主體部分,theme是語言交際出發點[2]。在翻譯課堂中滲透theme-rheme理論,能夠讓大學生有效理解英漢語言中的主位差異性,可以開拓學生的翻譯思路,引導學生掌握多種翻譯單位,還能訓練英漢雙譯轉換思維,增強翻譯過程中的句式調整及新舊信息調整意識,因此可以有效改善翻譯教學效果。英語、漢語的語言結構差異是翻譯過程中需要明確的問題,英語句子中的主語、謂語由動作、施動者之間的關系決定,漢語句子中主語、謂語通常較為模糊,難以明確劃分,在翻譯時可根據theme-rheme理論將漢語句子中的主語及謂語作為theme的話題或評論,同時轉換英語句子與漢語句子的結構思維,將英語翻譯成更為地道的中文,或將中文翻譯成地道英文[3]。例如,將中文“我們費勁全力想要說服她,但她不為所動”翻譯成英文時,可譯成句1“Our strenuous efforts to convince her,but she was unmoved”;句2“We did not convince her,Although want strenuous efforts to convince her”。譯句1與譯句2中的rheme分別為Our strenuous efforts to convince her及Although want strenuous efforts to convince her,在分析漢語原句信息時可發現rheme為信息焦點,與譯句1theme-rheme結構相符,而譯句2的側重點為Although want strenuous efforts to convince her,陳述的信息結構與漢語原句存在差異。再如,將“I’ll give him a reply when I have free time”翻譯成漢語時,可滲透themerheme理論教會學生調整句式結構,將句子翻譯為“我有空就答復”,而不是“我將答復他,當我有空時”。
(二)釋意理論的滲透
釋意理論認為翻譯過程是理解原語言思想、采用目的語言將原語言思想重新表達出來的過程,而非原語言與目的語言之間的單一維度解碼過程,因此翻譯時需要利用認知及語言符號重新解釋原文意思,同時保證譯文意思與文意思、原文所表達的效果等值,如翻譯后僅能夠實現語言單位之間的對等,則會失去翻譯的意義[4-5]。釋意理論強調的是譯者應重視原文語意,而非原文零字,在翻譯時必須理解原文,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脫離語言外殼,隨后采用譯語表達原語蘊含的情感。在教學中滲透釋意理論,可以打破詞對詞的不良翻譯思維,防止學生將翻譯作為機械性拆詞與機械性拼詞過程,引導學生從整篇、整段與整句角度翻譯英語,避免在翻譯過程中糾纏于只言片語。例如“a lucky dog”應翻譯為“幸運兒”,而不是“幸運小狗”;翻譯“手頭緊”時,譯文應為“a tight budget”而不是“have little money”或“a tight hand”。另一方面,在滲透釋意理論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自我知識體系及特定語言符號對原文意思進行歸納整理,在理解英文句子表達的意思后利用符合中文邏輯的語言進行表述,在歸納整理英語原文意思時,需要指導學生充分理解文體風格、句型結構與詞義,還可以利用文字材料及影視資料為學生講解語言文化背景,豐富學生的文化認知,提升學生解釋特定語言符號的能力[6]。例如,“With both hands tied behind my back.”,在翻譯時可引導學生在明確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深層次的意義,將該句譯為“小菜一碟”,而不是“在我的背后綁住雙手”。
(三)語用學基本理論的滲透
語用學指的是結合語言情境分析話語意義,語用學翻譯理論包括語言行為理論、語境理論、會話含義及語用失誤理論,在翻譯教學中滲透語用學方面的理論,能夠讓大學生了解到更多跨文化及跨語言交際語用問題,學會利用外部語境解碼、推理原文含義,并采用譯文正確重構原文,同時保證譯文能夠正確表達原文語境含義,使譯文得體、恰當。以商務信函翻譯為例,在應用語用理論翻譯時可以做到簡潔明了、用詞準確、嚴謹、禮貌,例如“請考慮我們提供的建議”譯為“Please consider our proposal”比譯成“Please consider the advice we have provided”更簡潔,且言簡意賅,能夠提高閱讀效率。為了確保語用理論能夠有效滲透到翻譯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適時適宜的語境,利用語境制約及補襯語言理解過程與表達過程[7]。例如,可以先在課堂中播放旅游宣傳視頻,隨后讓學生為外國游客翻譯旅游景點,在翻譯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能力與審美能力,平衡雙語交際中的社會心理視角、交際視角、文化視角及語言視角,并順應語言交際情境,主動對譯語進行多維選擇及多維轉化。
(一)詞類轉換翻譯技巧的滲透
詞類轉換是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應注意滲透形容詞、名詞及動詞轉換翻譯技巧。如英語句子中的形容詞被用于表達心理活動狀態,包括欲望、知覺、感情及感覺等,在翻譯成中文時,應將形容詞翻譯成動詞,如“If you often feel upset, dull moodand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stress out of control, then you have probably detrimental to health”,應翻譯成“如果你經常感覺心煩意亂、心情沉悶、情緒低落,心理壓力失控,那么你可能已經損害身體健康了”。如英語句子中的冠詞與形容詞連用,且該句子表示某人或某事物,英譯漢時應將形容詞翻譯成名詞,例如“the young and the old”應翻譯成“年輕人與老人”。“some good will clinging to the right”中的the right為正確的事情或道路,應譯為“堅守正道是對的”。將英語翻譯成中文,或將中文翻譯成英語時通常需要轉換名詞,英語中的名詞、動詞同形單詞較為常見,英譯漢時可將英語名詞翻譯成漢語動詞[8]。例如“I am sure it was no wish of mine,I could have been all night I woke up and imagined that the city was full of my favorite bleached linen”可翻譯成“我確定我的本意并非如此,整夜未眠,想象城里到處都有我喜歡的亞麻布”,原文中的wish屬于名詞,直譯“不是我希望的”,但英譯漢時可以翻譯成“本意并非如此”,使譯文更符合漢語口語表達習慣。漢語長句中通常會有多個動詞,而英語短句或長句中的謂語動詞僅為一個,漢譯英時應將動詞翻譯成名詞,例如畫畫“draw”,在翻譯時應轉化成“drawing”,想家應翻譯成“homesick”。
(二)長句翻譯技巧的滲透
翻譯長句的步驟包括理解及表述,理解主要指分析句型、辨析詞義及理清脈絡,而表達則主要指調整詞語搭配及對詞語進行潤飾。為了能夠有效理解長句,首先需要分析語法,同時對長句結構進行分解,可分解主句層與從句層、詞與短語層。分析詞匯與短語層時,應結合句中詞語位置判斷詞語的具體詞性,同時根據詞性分析成分,常見的成分包括動詞---謂語,名詞---賓語、主語等。在分析詞與短語后通常能夠明確英語長句結構中的賓語、謂語及主語等關鍵成分,同時可以理清長句的句型結構,進而劃分從句與主句,并明確語意結構。在理解長句時還應注意緊縮主干,首先提取句子中的主語及謂語,隨后通過分析主謂語找出次要的賓語、狀語、定語及補語[9]。在表述句子意思時,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在英譯漢中,可拆減長句,將長句譯成短句。 由于漢語長句表達的重心通常在后,而英語長句表達的重心通常在前,因此拆分長句時應注意調整語序,以迎合目標語言表達習慣。
(三)隱喻與典故翻譯技巧的滲透
隱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段,同時反映了語言文化與思維方式,能夠使事理說明方式變得更深刻、更生動,可以有效增強語言表現力,降低生疏深奧事物的理解難度,為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對于隱喻,在英譯漢或漢譯英時可采用對等翻譯技巧[10]。例如,“Women, Half the Sky”可譯為“婦女能頂半邊天”,“No sweet without sweat”可譯為“先苦后甜”,Seeing is believing可譯為“眼見為實”,“Old friends and old wines are best”可譯為“陳酒味醇,老友情深”,cold war可譯為“冷戰”,black horse可譯為“黑馬”等。其次,可采用個性化翻譯技巧。個性翻譯適用于宗教文化、生態環境、價值觀念色彩濃厚的隱喻翻譯,個性翻譯技巧包括借用、將隱喻轉為明喻。例如,“掌上明珠”可譯為“the apple of one’s eye”,“螳臂當車”可譯為“To kick against the pricks”,“如魚得水”可譯為“A duck to wate”等。典故是文化的精髓,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圣經故事均會成為典故來源,翻譯典故時可以采用直譯法,如“No garden without its weeds”可譯為“沒有不長草的園子”。由于典故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因此在翻譯時可采用抽象譯法、省譯法或增譯法。抽象譯法指的是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底蘊對英語典故進行抽象化翻譯。
綜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承載了人類文明成果,文化、文明、語言與翻譯密不可分,翻譯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實現順利交流提供了保障。要認識到翻譯教學具有的重要作用,通過開展有效的翻譯教學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雙語翻譯人才。為保證翻譯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應運用開放化的教學方法講解及介紹翻譯理論及翻譯技巧,在循序漸進中啟發翻譯思維,同時增強翻譯意識,培養更高層次的英語應用能力,讓大學生能夠借助詞典高效完成英漢互譯,保證譯文準確與保留原文文化色彩,提高譯文可讀性,避免譯文中出現重大語言表述錯誤或理解錯誤。此外,在滲透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時可選擇貼近現實生活的網絡教學資源,或在報刊雜志中尋找翻譯范例,以補充詞匯及專業術語知識,采用便于理解及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介紹翻譯技巧。
[1]蔣學清,張玉榮.教育信息化時代大學英語教師作為反映性實踐者的角色嬗變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5(1):31~36.
[2]季佩英,范勁松,范燁.基于語言課程設計模型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與評估——以英語筆譯課程為例[J].中國外語,2016,13(1):68~76.
[3]辜向東,楊志強,黃妍琪.改革后的CET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反撥效應——大學英語教學課堂與CET培訓課堂的對比[J].外語與翻譯,2015(1):789~86.
[4]周玉玲.CBI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基本構架——基于“通”與“專”、“語言驅動”與“內容驅動”[J].高教論壇,2015(2):76~80.
[5]孫倚娜,顧衛星.中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實踐反思與團隊建設——兼析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大學英語應用類課程”教師專業發展[J].外語研究,2015(4):63~66.
[6]朱彥.透過“反饋”之鏡,傾聽課堂之音——大學英語學習者對口頭糾錯反饋的信念探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1):33~39.
[7]束定芳.對接新目標 創建新體系 適應新需求——寫在“新目標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出版之際[J].外語界,2016(2):2~8.
[8]趙珂,王志軍.大學英語轉型專門用途英語的課程設計與實踐研究——以上海財經大學<商務英語溝通>課程建設為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2):67~72.
[9]曾秋霞,謝麗萍.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析——以WebQuest教學模式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例[J].英語廣場,2016(1):59~62.
[10]吳耀武.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研究熱點的領域構成與拓展趨勢——基于CNKI學術期刊2001年—2014年文獻的共詞可視化分析[J].外語教學,2016,37(1):63~68.
(作者單位:1.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岳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素質教育部)
戴日新(1976-),男,湖南平江人,英語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經濟學、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