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枝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0)
改寫理論視野下的《青衣》英譯
黃玉枝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0)
畢飛宇小說《青衣》譯本The Moon Opera深受英美國家市場青睞,其譯本的成功對當今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借鑒,但國內對其譯本的研究并不熱門,相關文獻文章不多。本文從改寫理論角度出發,分別從贊助、意識形態和詩學分析探討《青衣》譯本成功的原因,并且結合一些具體例子分別分析這三方面對譯者譯文翻譯的影響,希望對中國近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借鑒和啟示。
《青衣》英譯;贊助;意識形態;詩學
畢飛宇為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其作品《青衣》英語本The Moon Opera深受英美國家市場的青睞。由“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首席翻譯家”葛浩文夫婦翻譯,率先由英國電報書局(Telegram Books)出版社于2007年發行英譯本, 之后2009年英譯本被美國著名出版社公司霍頓·米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引進再度出版。截至2016年知網上搜索相關文獻,輸入“青衣”關鍵詞,結果中檢索“英譯”,相關文獻總共只有22篇。可見譯本研究具有較大空間和價值。因此,本文從改寫理論角度出發,對比《青衣》原文和譯文,結合實例具體探究操控因素如贊助人、意識形態和詩學對原文翻譯的影響,通過分析《青衣》譯本為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鑒。
上世紀90年代,勒菲弗爾在《翻譯、改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制控》書中提到“翻譯是一種最顯而易見的重寫”(Lefevere,1992:9),在序言中寫道“改寫泛指對文學原作進行的翻譯、改寫、編選、批評和編輯等各種加工和調整過程”(1992:VII),是為了讓不一樣的讀者適應某改編的文學作品,從而影響目標讀者閱讀此作品的方式(黃德先 2009:77)。
勒菲弗爾改寫論中提到三個主要操控翻譯的因素——贊助、意識形態和詩學。這三種因素對翻譯產生了影響,對《青衣》英語也是如此。
贊助能對文學系統施加兩種類型的控制,確保文學系統與社會其它子系統的步調不會太過不一致(Lefevere,1992:14)。一是文學系統內專業人士贊助帶來的控制,如翻譯家、評論家、教師,其贊助決定文本形式,或確保文本的理解方式符合文化的主流(1992:15)。一是文學系統外的贊助,指“某些如權力之類的東西,能進一步促進或阻礙文學的閱讀,寫作以及改寫”,這類贊助往往是掌權人士、宗教機構、社會階層、法庭、出版商以及媒體等(1992:15)。意識形態指譯者的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意識形態(Shuttleworth&Cowie,2005:201)。對原文作者在現實世界中熟知的事物、概念、習俗的呈現和處理,反應了譯者的意識形態(Lefevere,1992:41)。這些意識形態會影響譯者的翻譯,如原語文本的地位、原語文本譯入的文化自我形象、目標語文化認可接受的文本類型、措辭風格、預期讀者和讀者習慣或樂意接受的文本等(1992:87)。詩學指文學手段、體裁、主題、原型特征、情景和象征與文學在社會系統應扮演角色的文化概念結合體(Shuttleworth&Cowie,2005:201)。它與意識形態緊密相關,是由文學系統環境中各種意識形態力量產生的(譚曉麗 2008: 54)。
The Moon Opera是《青衣》的改寫版本,與目標語社會中贊助人的意識形態和詩學標準相吻合。相對其他近當代文學作品,《青衣》譯本為何在目標語市場受到青睞。從贊助、意識形態和詩學三方面,結合《青衣》譯本中的具體案例,分析譯本被接受認可的原因。
上文提到贊助人分為文學系統內和文學系統外。文學系統內的贊助人對《青衣》譯本的評價不僅引起讀者對《青衣》小說的巨大興趣,更讓讀者對中國文化產生好奇心,推動了《青衣》小說在市場中的傳播和銷售。如華裔美籍著名作家Lisa See的評價“多么美輪美奐的小說!畢飛宇不僅帶領我們領略中國京劇文化,還帶我們深入一位中國女性的內心世界……”。文學系統外,如英美國家富有影響力的主流媒體紛紛對《青衣》譯本做出評價,促進了公眾對《青衣》小說的關注和熱情。如Maigill’s Book Review認為“小說情節迷人,內涵豐富,扣人心弦,一定會令讀者激動萬分?!?Patricia 2009:1)另外,贊助人出版商為英國電報書局出版社,往往選擇具有潛力的文學作品,吸引專家讀者和普通讀者,為出版社帶來經濟效益。根據the 2008 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榜單和主流媒體的評價,其譯本市場銷售樂觀,促使英國電報書局出版發行此作品,推動了《青衣》在國外市場的傳播。英國市場上的好評和銷售情況,使得美國著名出版社公司霍頓·米夫林·哈考特購買版權并發行,推廣了《青衣》在英美國家的傳播和目標讀者對它的接受認可度。
另外贊助影響了《青衣》的翻譯和對譯者的選擇。贊助人會選擇意識形態相吻合的譯者。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說過:“中譯外的最佳人選是既諳熟漢語和中國文化,又具有高文學修養的外國人,因為他通曉自己的母語,知道怎樣更好地表達”(吳赟 2013:94)。葛浩文夫婦因諳熟兩國的意識形態深受英美國家贊助人的青睞選擇,而譯本的市場情況證明了選擇葛浩文翻譯是正確的決定。他認為譯者翻譯時不可能過多地考慮自身的興趣和意識形態,但應意識到出版商可接受的作品是怎樣的(華慧,2009)。他對原文的眾多地方的改寫符合西方的意識形態,如“只要沒女兒,你就是我的女兒”葛浩文譯為he said absurdly, “If we never have a daughter, you’ll be my daughter.”出版社公司霍頓·米夫林·哈考特編輯建議刪除此句。在美國父女發生愛慕關系違背倫理,不符美國意識形態。葛浩文認為傳統中國人靦腆害羞,是用父女關系委婉表達愛意,但是為了符合讀者意識形態,譯文中增加了absurdly。
意識形態對翻譯文本的挑選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董明,2006:144)。英美國家選擇《青衣》投入市場,也受意識形態的影響。隨著中國的發展,西方國家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國,葛浩文曾提到美國讀者希望通過閱讀翻譯作品更多地了解現代中國。但原文內容與目標讀者的意識形態產生沖突時,改寫不可避免。對富有文化含義的詞匯,改寫一般會用替代、刪減和增加注釋等方法。本文主要從人名,京劇角色名稱和中國品牌等富有中國文化含義的詞匯入手分析,描寫意識形態對這類詞匯翻譯的影響。
中國人取名字往往帶有含意。如筱燕秋,筱一種纖細竹子代表堅韌謙虛。燕秋代表秋天遷徙別處的燕子,富有凄涼感。根據故事內容,名字其實暗示了主人公的命運。譯者為了符合英語主導文化國家名字的意識形態,即命名涉及眾所周知的詞匯倉庫,這些詞匯往往缺乏語義含義(雖然通常是傳統,而且富有詞源、象征或是符號意義),而且這種似乎與降低被命名對象地位相關聯的破壞做法,目前主要應用于女性和動物……(Maria Tymoczko, 2004:233),將其音譯為Xiao Yanqiu,未保留中國名字文化。
《青衣》提到9個京劇人物角色,即生、旦、凈、末、丑、青衣、花臉、花旦、須生。葛浩文分別譯為sheng(the major male role in Chinese opera);Dan(the major female role in Chinese opera);Jing(the male role with a painted face in Chinese opera);Mo(the secondary male role in Chinese opera);Chou (the clown role in Chinese opera);Qingyi(chaste woman and faithful wives);Huadan(bold, seductive woman);Hualian(another name for a Jing, the male role with a painted face);Laosheng。
譯者因了解西方讀者對名字命名的意識形態,采用音譯。但為了滿足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意識形態,譯者提供術語表幫助讀者了解文化。
中國品牌在目標語文化中難以找到對應詞,為了讓目標讀者明,譯者選擇了改寫。如:
(1)從酒席開始到現在,他一杯又一杯的,來者不拒,酒到杯干,差不多已經是一斤五糧液下了肚了。(畢飛宇,2006:80)
Not once since the banquet began had he stopped drinking;he accepted every toast, and by then had probably downed a quart of hard liquor.(Goldblatt,2007:49)
五糧液是中國著名白酒品牌,突出了喬炳璋對這次宴會的重視、品位和用意。但西方文化中吃飯請客討好上司并不常見,因此這里酒的品牌是否上檔次并不重要,譯者酒將其解釋翻譯為hard liquor。
《青衣》語言細膩優美,絕大歸功于畢飛宇小說中對修辭的綜合運用??v觀文本和譯文,直譯原文詩學若能令目標讀者理解,譯者往往直譯保留,若與英美國家詩學文化沖突,直譯無法理解,一般進行改寫,但也不缺乏直譯,像目標語讀者傳遞異域文化,如:
(2)與此相應的是,花臉則是一個絕對的男人,或者說,是絕對男人的絕對側面。男人就應當是簡單的:所有的身心只是一張臉譜,簡單到夸張的程度,簡單到恒久與一成不變的程度。所以,戲的衰退首先是男人與女人的攜手衰退。(畢飛宇,2006:86)
Hualian, is the quintessential man or, we might say, the quintessential profile of the quintessential man.Everything about man should be simple body and soul are but a mask.So simple it is an exaggeration, so simple it is endless and changeless.Hence, the decline of Peking Opera began with the decline of man and woman, hand in hand.(Goldblatt,2007:61)
重復修辭不僅在漢語言中經常使用,在英語語言中也相當普遍。特定語境中有意識地使用重復,能突出重點內容,強烈抒發感情,并使句子對稱平衡、節奏優美(傅維賢,2001:411)。重復修辭在原語詩學和目標語詩學有共同之處,譯者翻譯時保留原文修辭。
(3)誰能想到筱燕秋能有今天?誰能想到春來能趕上這趟車?(畢飛宇,2006:84)
Who could have predicted that such a rare opportunity would come to Xiao Yanqiu?And who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Chunlai would be so lucky as to be part of it?(Goldblatt,2007:57)
“趕上這趟車”暗喻筱燕秋再次上臺表演的機會。雖然英文中比喻也很常見,但是此處若直譯,將這種修辭呈現出來,缺乏原語文化背景的目標讀者并不明白“這趟車”的含義。因此譯者此處舍去原文的修辭,保留意義,將“車”的含義翻譯出來,使目標讀者明白這句話所表達的內容。
本文根據改寫理論,結合例子具體分析贊助、意識形態和詩學對《青衣》翻譯的影響,譯者為何要采取這種翻譯,并產生的效果。從中可得出,文學翻譯如果要受目標讀者及市場的認可,不可避免要進行改寫,但不能全部違背原語文本內容,應結合目標語文化的贊助、意識形態和詩學進行綜合考慮,做出適當的改寫,保留原文特有文化,從而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
[1] Lefevere.André.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 Routlede, 1992.
[2] Tymoczko, Maria.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Patricia E Sweeney.The Moon Opera[J].Magill’s Book Review, 2009.
[4] Shutlle.Mark & Moria Cowie.《翻譯研究詞典》[M].譚載喜主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5] The Moon Opera[J].Publishers Weekly, 2008: Vol.255 Issue 43.
[6] 董明.翻譯:創造性叛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
[7] 黃德先、杜小軍.對勒菲弗爾“改寫論”的誤讀[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6):77-79.
[8] 華慧.葛浩文談中國當代文學在西方.東方早報[OL], 2009: Retrieved Oct, 10, 2012,from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9-04/05/content_122968.htm
[9] : 傅維賢.英漢重復格的比較與翻譯.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3):411-415
[10] 譚曉麗.“改寫”和翻譯本質[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3):54-57.
[11] 吳赟.西方視野下的畢飛宇小說——<青衣>和<玉米>在英語世界的譯介.學術論壇,2013(4):93-98.
I106
A
1672-5832(2017)10-0051-02
黃玉枝(1992—),女,漢族,浙江衢州人,研究生,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