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現榮
(西北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究
劉現榮
(西北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實踐教學是為配合理論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專業訓練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而設置的教學環節。社會工作專業作為為人服務的應用型社會科學專業, 其專業目標“培養專業性的社會工作人才”要求不僅要培養學生對專業概念與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即把專業知識轉化為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能力,這主要通過實踐、實習環節這一重要途徑來實現。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育既是社會工作實務性取向表現,也是繼理論教學之后培養專業人才運用理論知識、掌握工作技巧、鞏固職業倫理的要求。但在實施過程中要達到既定的目標,與傳統專業相比遇到許多困難。本文從學校和機構兩個方面來探究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就學校而言,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教學,學校扮演著實踐教學制度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監督實踐進展進程、提供實踐指導與橋接實習機構的角色。
實踐教學制度的建立是離不開之前對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的安排的。二者如何搭配才能相得益彰,取決于該專業的性質。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規定,社會工作核心課程設置有八門主干課程,而這些課程大多缺乏實務性的指導,這對以實踐為取向、強調互動和個別化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有著很大限制[1]。因而體現在實踐教學制度體系的建立上為,先是純理論知識的學習,然后才于此基礎上建立實踐教學制度體系。正由于學生本身對本專業的熱度低,作為一門實務性專業,純粹的理論學習讓學生倍感無聊,導致專業課知識非常不扎實。而該實踐教學制度體系是于理想狀態下建立的,也就是根據預定純粹理論知識的學習程度建立的。那么,在一個專業知識不扎實的基礎上去建立這樣一個實踐教學制度體系,正如高樓的建立一樣,很可能會坍塌。當然,在實際的實習中并未見到“坍塌”的現象,這又是為什么呢?很簡單,利用制度體系的漏洞人為的避免了這種現象的發生。其結果是,既沒有“坍塌”,也無法達到實踐教學既定的目標,甚至相去甚遠。這些漏洞就具體體現在監督實踐教學進程等剩下的幾個方面里。
督導是一個幫助學生將普遍知識轉化為個人智能和經驗的過程,更是一個幫助學生將專業價值整合的過程[2]。因而督導的選擇上要求必須具備更強的專業水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然而事實上在實際的實踐中,督導往往是本專業的各門任課老師。專業知識毋庸置疑,但實踐經驗則往往不夠豐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督導更具有“兼職”的性質。因為任課老師其自身還有著學校給予的各種授課任務,還有各種出差學習、參加各種學術活動的工作,本身事務繁忙,因而對真正的實踐活動實際的參與相當少,僅憑幾張照片和實習日志來證明確實踐成果,監督本身也就顯得可有可無。至于給予實踐指導,也僅限于理論上的原則性指導,對真正的實踐幫助也顯得可有可無。實踐結束后,缺少匯總和分享,提交的材料也是剛才所提到的照片與實習日志或者實習報告,形式單一而固定,很多學生處于應付隨便寫寫或從網上抄抄便算是完成任務,而學校根本無法監管到此,沒用實務能力去評定,也沒有具體對應的細致而完整的操作要求。這些都似乎只存在于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制度的形式里,掩藏在粗略而不匹配的規則背后,而在實踐中則體現為制度體系的漏洞與不足。
學校扮演溝通實踐與實習機構的媒介的角色,可學校有時對自己培養的學生能力沒有足夠信任,在選取實習基地時也會選擇操作相對簡單的實習機構。學校建立實習基地雖然它很好地替學生解決了學生自己去尋找實習機構的煩惱與不便,但對學生實習機構的指定性讓學生沒有了選擇的余地,因而無法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實習機構,也無法讓實習機構根據自身的要求去選擇實習生。這樣對學生最直接的影響是,實踐教學目標和個人興趣是否一致,都影響著學生對實習的投入量和熱情度。
能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所實習的機構單位本身少之又少,其發展狀況也是參差不齊,社會工作職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決定了其專業水平低,社會工作機構自身設置不甚完善,發展不協調,受街道政府等的限制重重,而現實狀況亦往往如此。再加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質量不高與匱乏,更加劇了社會工作機構發展的這種不良性。因而能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提供實習的環境只有街道社區。而因每個社區狀況不同,導致該區的街道社區的社會工作服務的具體狀況又有所不同。而上文提到,實習機構是校方聯系并給定的實習生,因而每個實習機構無法根據自身特有的狀況去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實習生。所以很多實習生去了實習機構后,實習機構無法給出實習任務,導致學生無事可做,毫無成就感可言。只待“拍照取證”,和實習機構負責人打聲招呼就走人的狀況。
即使有符合自身需求的實習生了,但實習機構自身所欲求的目標與校方對實習生規定的教育目標可能有出入,實習機構往往會讓學生從事一些與實習無關的事情,即,“機構也一般很少會把帶領社會工作學生學習當作一種專業成長的過程”[3],而導致教育目標無法實現。此期間學生為了“交差”,也就是達到學校規定的實踐教學目標,必然會因此二者目標的不一致而產生抵觸情緒,一旦處理不當,可能會產生一些不愿看到的負面情況。同時實習機構提供的任務有時又會超出學生自身的能力,處理不好就會產生互相討厭的情緒狀態,學生對機構沒有歸屬感,工作氣氛緊張。這種情況下,對學生而言便苦不堪言,心生不悅,從而消極怠工,使實習質量大打折扣。這樣下來,實習只成了應付差事而無法獲取實習知識與經驗的形式產物。
基于目前社會工作在社會中認可度低,一方面服務對象一般不會主動來機構尋求幫助,需要機構自行發現。另一方面服務對象在求助時都會要求專業社會工作者來提供服務,當知道是一位實習生時就會認為不專業不被重視其問題和需要而拒絕學生提供服務。從而也導致學生只能從事一些志愿性的輔助工作,失去參與的積極性和專業熱情。
[1] 周利敏 趨同趨異—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模式比較[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07-01.
[2] 肖萍 我國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討:資源概念的引入[J].南京社會科學:03期,2006.
[3] 李榮志 關于社會工作專業實習課程建設思考——以N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為例[A].社會工作:第6期下,2009.
C916
A
1672-5832(2017)10-0101-01
劉現榮(1991-),男,漢族,陜西人,研究生,西北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