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蕾
言雖盡而意無窮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結尾
李乃蕾
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都非常重視為每節課設計一個“余味無窮”的結尾,它可以激發學生的無限潛力,往往會以其獨具的魅力產生“余音繞梁”的延伸效果,從而使整節課得到升華。
歸總式 體驗式 懸疑式
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都非常重視為每節課設計一個“余味無窮”的結尾,它可以激發學生的無限潛力,往往會以其獨具的魅力產生“余音繞梁”的延伸效果,從而使整節課得到升華。
那么設計多姿多彩的課堂結尾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呢?
1、鞏固性原則
課堂結尾應該遵循鞏固性原則。中學生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主要是間接知識,容易遺忘,因此必須在課堂結尾組織必要的歸納總結,或者設計精當的練習,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2、遷移性原則
課堂結尾應該遵循遷移性原則。中學語文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一堂課只是整個教學內容體系的很小部分。一個獨具匠心的課堂結尾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激勵他們學習的探索性,也就是說好的課堂結尾能起到遷移知識的橋梁作用。
由此我認為具有藝術性的課堂結尾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
1、歸總式課堂結尾
歸總式課堂結尾如同有些電影在快結束時,將影片中幾個關鍵鏡頭再現一遍一樣,使學生加深印象,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這種方式運用的較為普遍。筆者曾在講授《社戲》后,讓學生從“事件”的角度把故事發展歸納成四部分: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夜歸航。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歸納總結的方法,還可以讓學生在歸納總結中進一步把握文章中心。
2、體驗式課堂結尾
體驗式課堂結尾可以讓學生深入挖掘文章的知識點,促使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在實踐中掌握所學知識和形成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方式與《語文課程標準》“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相吻合。筆者曾在教《皇帝的新裝》后,讓學生細細揣摩皇帝、大臣、騙子等人的心理,改編課本劇并即興表演。改編、表演的過程,既是理解、消化、吸收的過程,也是大膽進行藝術創造的過程。這樣的切身體驗不僅幫助學生及時消化了所學知識,還促使了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3、懸疑式課堂結尾
懸疑式課堂結尾像鐘一樣留下不絕于耳的清音,不絕于腦的思索。有的語文課在內容上和下節課聯系非常密切,教師可以在課堂結尾留下懸念,讓學生思考、討論,甚至爭論,以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欲,讓他們盼望“下回分解”。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后,筆者曾巧布一疑:孔乙己有沒有死? 這個懸念一直在學生頭腦中縈繞不息,使他們深深關心孔乙己的命運,有利于在下一課時教學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主題。
4、延伸式課堂結尾
延伸式課堂結尾與其說是課的結束,倒不如說是課的開始。它不但可以延伸課堂內容,還可以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使語文課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這種方式是大語文教育觀下的一種教學實踐。如《窗》這篇小說雖然只有1200余字,但內涵卻十分豐富。其原因之一就是采用了“歐…亨利式筆法”,這種藝術手法出人意料,耐人尋味。在學生感受到這種結尾的獨特魅力后,筆者曾順勢提供莫泊桑的作品《項鏈》、歐…亨利的作品《麥琪的禮物》、《最后的藤葉》等讓學生課后閱讀,從而以《窗》一文為引子,讓學生看到了“窗”外的無限廣闊的文學天空。
以上介紹的幾種課堂結尾方式,好似在語文課堂教學大海的沙灘上拾貝,還有很多種方式等待我們教師去探索。只有摸準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讓他們對課文學習樂而不疲,使課堂教學達到“言雖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作者單位:鹽城市潘黃實驗學校)
李乃蕾(1975-),女,江蘇鹽城人,本科,鹽城市潘黃實驗學校,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