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基于母語遷移影響的大學英語讀寫教學
王 靜
鑒于學習者的漢語基礎對英語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在大學英語讀寫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比較兩種語言的相似及不同之處,并且在寫作訓練中允許學生有限地借助母語思維,組織文章內容,驗證思想表達。
語言遷移 積極影響 讀寫教學
在二語習得的研究中,專家學者們經常會提到一個概念“母語遷移”,即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第一語言即母語的使用習慣會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并對其起到積極促進或消極干擾的作用。如在英語學習中,中國學生會不自覺地把漢語的形式和規則套用到英語中,產生生硬的甚至錯誤的表達,比如“I very much afraid English.”這樣的說法。
就中國大學生而言,通過十幾二十年在漢語環境中生活學習,漢語語言規則及交流方式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們的表達習慣,雖然他們也許并沒有對這個語言形成系統理論的認識,即為什么這么說,話語的功能是如何實現的等。同時,在中國,中小學的英語教學,也多強調聽說模仿訓練,較少討論語法及語篇風格。因而到大學后,面對著篇章寫作任務,學生們會習慣性地用中文思考主題,組織語言,有的甚至還會先用中文打草稿,再逐句譯成英文。在這種情況下,英語作文中滿篇都是中式表達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量實驗表明,學習者的母語水平與二語習得有著密切的關聯。或者說,中國學生的漢語語言文化基礎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有明顯的影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使他們初步認識并利用母語遷移的積極作用,將有助于他們快速提高英語讀寫的效率和準確性。
(一)理論的提出
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內,母語與二語習得之間的關系的討論大都肯定了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但傳統研究大多只關注母語對外語學習的負面影響,或者說,母語干擾了二語習得,即語言發生了負遷移。1957年由美國語言學家Lado提出的對比分析理論(Contrastive Analysis)就強調,語言錯誤的出現根本上是由學習者將母語遷移到第二語言時所發生的干擾造成的(王蕾,2007)。然而,近來也有學者提出,在語言遷移過程中母語對二語習得不僅有負面影響,如果利用得當,還能產生積極影響,促進第二語言的學習,即發生正遷移。Stephen Krashen就把母語看成是一種學習策略,有利于第二語言習得。他認為“母語干擾”不是來自負遷移,而是源于“借用母語”,從而肯定了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積極作用(董慧寧,2012)。
(二)母語正遷移
從語言學層面上,漢語和英語在語音、詞法、語法以及語篇組織上有著相似之處,也有諸多的差異。贊成使用母語的人認為,把母語用于外語學習是一種高效、省時、靈活、以人為本的做法,能夠提高學生思考的靈活度和概念的清晰度(conceptual clarity)。
比如,在組詞方面,漢語有主謂詞組、動賓詞組和偏正詞組等,英語中也有相應的搭配;就句子而言,中英文都有主、謂、賓、定、狀、補語等句子成分,并在大部分情況下在句中的作用及排列順序是一致的,而且中英都有肯定句、否定句、疑問句和祈使句等句子類型;在語篇組織方面,都體現出總——分——總,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邏輯層次。這些共同之處是幫助中國學生快速提高英語讀寫水平的基礎。
(三)母語負遷移
中文和英語分屬于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語系,兩者之間在詞匯、語法、語篇結構上還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的。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果能夠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差異,并探討差異產生的原因,這樣他們在練習用英語表達時,就會有意識地避免套用規則,產生錯誤。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英語是一種注重形合的語言,即注重用詞匯語法的顯性銜接,依靠各種有形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結構的完整性,并使用表現邏輯關系的連接詞(如and,but,so,for,etc.)、關系詞(如that,which,who,where,when,how,etc.)、介詞(of,to,with,on,about,etc.)等,特別強調句子成分之間的從屬、修飾、平行、對比等關系,句子的外形很嚴謹。相反,漢語更重意合,即,其語法關系主要通過詞序體現,注重運用詞義達到連貫。漢語的文字結構沒有形態變化,句子成分之間的輔助詞要少得多,僅靠詞語和句子內在的邏輯關系,便能構成完整的語篇。如果缺乏對這些差異的認識,學生作文時只會用中文組織內容,然后逐字逐句生硬地譯成英語,當然會錯誤連篇。
在我國中小學的英語教學中,較重視聽說模仿訓練,要求學生在不同的日常交際場合,能表達簡單的意思就行,很少討論語法規則及語篇要素的運用。這樣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單詞量和一定的交際套語,但不會舉一反三。另外,學生的語體知識也較缺乏,對于書面文章和口頭交際場景表達方式的差異也不了解。由于寫作訓練遠遠少于聽說訓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能利用的資源少得可憐,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結構混亂,詞不達意,在所難免。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給學生以適當的引導,從理論到實踐,幫助他們認識中英思維表達上的差異,并有效地利用這些知識,強化對英語規則的理解,達到正確的語言輸出的目的。
(一)閱讀中英優秀文章,比較書面表達方式差異
在教學中,我們觀察到,漢語語言基礎好的學生,英語表達也更為順暢一些,特別是漢語寫作基礎較好的同學,不僅英語作文內容更豐富,語篇邏輯性更強,詞匯語法語用錯誤也少些。由此看來,漢語基礎對英語學習是有積極影響的,就是說可以產生正遷移。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利用這種正遷移。
首先要讓學生們認識到中英文表達上都存在語體差異,也就是說漢語口頭的表達方式與漢語書面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英語也是這樣。因而我們在做對比研究的時候,應當拿漢語的書面文章與英語的書面文章對比,或是經典名篇,或是優秀時文(例如報刊文章),最好體裁內容相近,比較他們選詞、組句及謀篇的異同。通過對比,學生們會意識到漢語寫作中,需要用完整的句子表達完整的意思,英語句子也是如此。而英語與漢語不同之處,在于它更強調詞性與句子成分之間的搭配關系,即做主語的要是名詞或名詞詞組,謂語要用動詞充當等。鑒于這些差異是通過閱讀實踐對比出來的結果,學生會有較深刻的印象,寫作中也會有意識注意到這些問題,避免錯誤。閱讀的過程,也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對于一些特殊的英語句型,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看看如何理解,并創造環境應用于表達。
此外,利用翻譯名篇做對比研究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特別是漢譯英。比較可以先從選詞入手,分析詞匯的內涵及使用環境,再討論詞序的安排,句型的選譯,篇章的生成等。最重要的是發現和歸納兩種語言表達上的契合及空缺,這樣才能避免生硬地照搬漢語規則,或隨意地找一個英語詞來表達一個漢語意思。對比研究可以加深對兩種語言規則的理解,分清適用的環境,從而準確地表達思想。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師生們都已經認識到語言的聽說讀寫譯各種技能的一體性,教學中我們會有意識地圍繞同一主題展開活動,通過聽力、閱讀積累一定的與話題有關的詞匯、句型及內容背景的知識,通過翻譯練習,對比語言表達差異,最后通過寫作反饋出對主題加深的認識及批判性的思考。
(二)寫作訓練借助母語構思且驗證內容
由于漢英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而且漢英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在寫作中段落、結構安排,內容安排和主題的展開均有明顯的不同。在思維方式上,英語屬于“螺旋式”,漢語屬于“直線性”。在語篇結構上,漢語是意合語言,英語是形合語言。英語運用語法(照應、替代、省略等)和詞匯(復現關系、同現關系等)以及邏輯安排等有形的網絡來實現銜接,而漢語是形散神聚,以意義為鏈條將語篇聯系在一起。因而寫作中不能一味要求學生英語思維,給學生句型、文章框架,讓他們套用,忽略了他們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
鑒于學生英語寫作訓練中,表達思想還是關鍵,而在當前的學生英語水平基礎上,他們無法做到完全用英語思維,組織篇章,完善表達。另一方面,寫作是有感而發,無論是說明文,還是議論文,學生們都會討論到身邊的人或事,而他們所生活的又是中文環境,所以免不了要借助中文思考,甚至有著時候還必須要借助中式英語,來準確表達中文特有的事物或現象。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文在國際交流中的廣泛運用,許多有著中國特色的英語結構廣為流傳,已為英語國家所接納,甚至成為他們語言的一部分。大學英語寫作訓練的初期(如大學一年級),應該允許學生用中文構思篇章,組織語言,但要強調思維的完整性,篇章的邏輯性。然后學生在自己的英文知識貯備中尋找相應的表達,這一過程可能是逐句翻譯,也可以是借用前期有關話題的聽讀輸入內容。語言輸入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語言正遷移的作用,如中英句子的基本結構相似,都需要主語和謂語等,同時通過對比,發現兩種語言在詞序、銜接等方面的差異,有意識地避免負遷移。對于無法想到或找到英語對等表達的中文內容,可以鼓勵他們嘗試不同的方法用英語解釋。
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分析積累,學生可以逐步地構建起個人的英語規則體系,包括詞法,語法、句型及段落的展開等,這樣才能慢慢地從漢語思維、文章翻譯過渡到借助英語句型,串聯英文內容,直到最后真正用英文構思語篇。到最后一步作文完成后,學習者還可以通讀全文,再借助于母語思維進行內容驗證,檢驗其想表達的內容是否清楚完整。
由此可見,大學英語讀寫訓練中,完全擯棄母語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英文原文積累語言文化背景知識,通過語言對比分析,掌握兩種語言書面表達方式的差異,這樣學生在語言輸出中可以有意識地發揮母語作為內容生成中介語的積極作用,抑制其負作用,并逐步減少依賴母語來思考并生成寫作內容,最后再借助于母語思維進行內容驗證,母語參與英文寫作情況是可以起到促進作用的。
[1]戴煒棟,王棟.語言遷移研究:問題與思考[J].外國語,2002(6).
[2]董慧寧.母語對二語習得的正遷移作用——以漢語水平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5).
[3]王蕾,陳俊.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研究[J].西安外事學院學報,2007(4).
[4]楊惠芳.漢語言文化傳統與英語習得的中國模式[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26(4).
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文系“漢語言文化對英語習得的影響及基于此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鄂教思政函[2016]5號16G099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指導性項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王靜(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翻譯、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