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婷 肖艷華
古代文學
《戰國策》核心身體詞“腿”研究
卓 婷 肖艷華
本文從《戰國策》出發,著重討論核心身體詞“腿”。我們首先構建以“腿”為核心概念的語義場,觀察《戰國策》所反映出的上古詞匯的概貌,并結合類型學的研究理論,將漢語放入世界語言中進行比較,探索不同語言之間詞義發展的共同規律。
比較詞義 類型學 腿
核心詞研究對漢語詞匯史的構建意義重大,要弄清楚漢語的歷史面貌就必須結合各時期的語言現象來探求整個漢語在各個時期的特點,因而各時期的專書研究就成為必不可缺的保證。本文以《戰國策》為材料,重點討論核心詞腿。通過構建腿的核心語義場來窺見《戰國策》中的上古詞匯面貌,同時結合類型學的研究理論,將漢語放進世界語言的范圍內來考察,探索不同語言之間詞義發展的共同規律。核心詞“腿”(leg)來自斯瓦迪士《二百詞表》。
【支】《說文·支部》:“支,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篆文作。桂馥《說文義證》:“疑作去枝之竹也。”《廣韻》章移切。林義光《文源》:“即枝之古文,別生條也。”我們認為支指枝條,后作枝。《詩·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觽。”《漢書·晁錯傳》:“草木蒙蘢,支葉茂接。”
支也指四肢,后作肢。《正字通·支部》:“支,與肢通。人四體也。”《易·坤》:“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孔穎達疏:“四支,猶人手足,比于四方物務也。”《淮南子·人間》:“商鞅支解。李斯車裂。”
支還指支持、維持。此義在《戰國策》中多見,如: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東周策》支指四肢在《戰國策》中2見,例(2)中支分指古代割裂犯人肢體的一種刑罰,引申指分解、分割:(1)功已成矣,卒支解。(2)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鄭?《秦策》三
另有支指分支、支派1見,如: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燕策》一
《戰國策》中股6見,指大腿:
(3)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
(4)臣未嘗聞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若有此,則病必甚矣。《秦策》三
(5)莊公走出,逾于外墻,射中其股,遂殺之,而立其弟景公。《楚策》四
(6)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燕策》三
(7)夫厲雖癰腫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絞纓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餓死也。《楚策》四
(8)需,寡人之股掌之臣也。《魏策》二
例(8)中股掌猶股肱,大腿、手掌、胳膊均是軀體的重要部分,不可或缺,引申指輔佐君主的大臣或左右輔助得力的人。如:君之卿佐,是謂股肱;股肱或虧,何痛如之!《左傳》昭公九年
《戰國策》中髀指大腿僅1見,如: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韓策》二
《戰國策》中脛僅1見,指小腿。如:剖傴之背,鍥朝涉之脛,而國人大駭。《宋衛策》
【腓】《說文·肉部》:“腓,脛腨也。從肉,非聲。”篆文作。《廣韻》符非切。段注:“鄭曰:‘腓,膞腸也。’按:諸書或言膞腸,或言腓腸,謂脛骨後之肉也。”《易·咸》:“六二,咸其腓,兇居吉。”孔穎達疏:“腓,足之腓腸也。”《韓非子·揚權》:“腓大于股,難以趣走。”可見,腓指人的小腿肌,俗稱腿肚。
《戰國策》中腓2見,指腿肚子。如:徐子之狗,猶時攫公孫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為賢者狗,豈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齊策》六
《戰國策》中沒有出現腿這個字形,只有指大腿或小腿的股、髀、脛、腓。
腳同腳。《說文·肉部》:“腳,脛也。從肉,卻聲。”《廣韻》:“腳,腳的俗字。”《荀子·正論》:“詈侮捽搏,捶笞臏腳。”《晉書·正論》:“素有腳疾,向乘籃輿,亦足自反。”可見腳本指小腿,也泛指下肢,后特指腳掌。方言中仍然保留古漢語的用法,腳泛指下肢:西南官話、吳、贛、閩、客方言中腳可指下肢。另有腳腿一詞表示大腿或小腿。寧波話“腳骨”既指腳也可指腿。
腿和腳的同源關系同時體現在其他語言中。黃樹先先生考證藏緬語材料認為二者在藏緬語中有非常明確的共同來源。外語材料也是如此:法語patte (動物)爪、足、掌、腳;手,腿(人的);杯腳;支架。德語bein 腿,(德國部分地區)腳。日語【足】腳;腿;腳步。
前文我們討論過“脛”,段玉裁先生認為:“厀下踝上曰脛。脛之言莖也。如莖之載物。”《釋名》:“脛,莖也。直而長,似物莖也。”可見脛與莖關系密切。還有支既指樹枝也指四肢,末與枝也有語義關系。
楊樹達先生在《積微居小學述林》卷一《釋韤》中說:
古人謂四肢為末:《禮記·樂記》云: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鄭注云:奮末,使動四支也。《素問·繆刺論》云:布于四末。王注云:四末謂四支也。末蔑古音同,足謂之末,故衣足之韤謂之韤,非謂腳末也。
可見,四肢與末有語義聯系,《說文》:“末,木上曰末。”末指樹木末梢。《左傳》昭公元年:“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注:“末,四支也。”漢語用末表示四肢,這樣的語義關系可以佐證其他語言。英語extremity 末端,手足。法語extremite 末端,手腳,(某些動物的)小腿下部。西班牙語extremidad 末端,四肢。
漢語里表腿的詞可以表示莖、樹枝、樹梢,腿和莖源于二者形狀上的類似,皆直且起支撐作用。這樣的語義關系可以比較其他語言:
英語:shank (人和脊椎動物的)小腿;脛骨;腿部;柱身;工具的長柄;梗,柄;(1838頁) shaft (槍、斧等的)柄;箭桿;莖;稈;<美俚>大腿(1836頁)stem(花草的)莖,梗;(樹木的)干;桿;(美俚)雙腿;(1973頁)stump
樹樁,樹墩;(無枝葉的)殘干;根茬;假腿;(俚)腿,腳;(2006頁)
西班牙語:pie(人或動物的)腳,足部,爪,蹄;(器物的)腳,腿;支柱,支腳;莖;樹干;樹身;幼樹,樹苗;植株;(1705頁)
德語:Schlegel 木槌,棒槌;錘子;礦工用錘;鐘槌;<地區,奧,瑞>大腿,腿肉;(1153頁)
荷蘭語:voet 腳,足;(長襪的)腳部;足跡;(家具等的)腿,腳;(山、建筑物等的)基部,腳;(紙張的)下部;(信件的)末尾;尺度;(1265頁)
法語:jambe 腿;小腿;支柱,撐腳;托架,撐桿;腿狀物;(動物的)腿;(1498頁)
漢語方言中腿可以表示動作,如:西南官話“腿腿”指腿子;冀魯官話“腿”作動詞,當步行講①;金華方言“腿”指動物用爪子扒拉,比喻人拼命干活兒②。黃樹先先生(2011)認為:止在甲骨文中當足講,后指腳趾,也有動詞形式,字通作之。還可以比較外語:英語Leg [名]腿;(桌椅等的)腿;[動]疾走,跑;用腿抵住運河隧洞推船通過;(1162頁) toe [名]腳趾,動物的腳趾;[動]用腳趾踢,伸趾;(1469頁)hoof 蹄;[俚語] [名](人的)足;[動] 走;踢;(602頁)葡萄牙語perna 腿;pernada 踢,大步,粗樹枝。日語【足】腳;腿;來;去。
漢語中腿可指器物下部象腿一樣起支撐作用的部分,如桌子腿兒、椅子腿兒。這樣的語義關系在其他語言中很常見,前文所列舉的外語用例中表示腿的詞同時都可指桌椅等家具的腿或腿狀物,這種關系應基于人類對相似的外形和同樣起支撐的功用的認知。
此外腿的使用范圍不僅僅用于人體,動物的下肢也同樣使用,這可能人類對腿的理解更多關注在動植物起支撐作用的部分而不強調物種區別,這樣的語義關系我們在文中涉及的外語用例可以清晰看出。
我們在腿這個核心概念下討論了5個詞。可以清晰地發現:不少語言中用同一個詞兼指腿和腳,說明二者有同源關系;腿與莖、桿有語義聯系,基于對物體的支撐作用和相似的外形;漢語用末表示四肢,這樣的語義聯系同樣體現在其他語言中;表腿、腳的詞也可以表示對應的動作走、跑等。研究成果吻合了伍鐵平先生所討論的觀點:“人類的經驗所遵循的途徑大體上是一致的;在類似的情況下,人類的需要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人類所有種族的大腦并無不同,因而心理法則的作用也是一致的。”
注釋:
①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中華書局,1999:6637.
②曹志耘.金華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17.
[1]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7.
[2]陸谷孫.英漢大字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3]陳振堯.法漢大字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4]潘再平.新德漢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5]陳用儀.葡漢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6]孫義楨.新時代西漢大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
本文系2014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戰國策》核心身體詞研究”研究成果,課題號:14QN018。
卓婷(1985-),土家族,女,湖南人,文學博士,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肖艷華(1984-),瑤族,女,湖南人,文學碩士,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