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新艷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獨特價值及原因分析
閆新艷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漢族文學的不同之處不在于民族本身,更多的是文化審美有所不同。民間文學具有傳播文化價值,以其娛樂性和教育性,使得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得到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并在文學領域擴展,逐步向社會領域轉向,進而實現其社會價值,起到塑造和諧環境的作用。本文針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獨特價值及原因進行研究。
在少數民族文化領域中,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產生于少數民族的民族群體中,不僅內容豐富,而且還具有豐富的社會歷史價值。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多種多樣,包括民間故事、民間神話、民間敘事詩,還有在少數民族群體中傳播的歌謠、與民俗文化相關的傳說以及謎語和諺語等等。眾所周知,很多文學作品都是文人在民間采集并經過整理后組編成為文學作品的。自建國以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學體系,并在學術研究中向縱深方向發展。目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的獨特價值越來越受重視,使得這些文學遺產得到保護。因此,對于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價值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人們對少數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做進一步了解。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不同,前者主要依賴于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播,因此被稱為“口頭文學”、“口碑文學”,這些文學形式在民間產生,屬于特定民族群眾中的大眾文學形式。民族學家在研究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過程中,認識到其與民族學接近,并屬于民俗研究的重要內容。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在少數民族群體中流傳,主要反映的是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能夠將少數民族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及其藝術性充分體現出來。但是,這些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最初多為口頭創作,后被文學創作者收集編寫成為書面文學作品,這給民間文學研究增添了難度。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具有獨特性,其中神話和敘事詩居多。在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創世紀神話作品非常豐富。諸如彝族的文學作品《勒俄特依》《阿細的先基》;瑤族的文學作品《密洛陀》、納西族的文學作品《創世紀》、苗族的文學作品《苗族史詩》、佤族的文學作品《西岡里》、侗族的文學作品《侗族祖先哪里來》、白族的文學作品《創世紀》等等。其中多數作品都是基于豐富的想象,究其根源,是由于那時的少數民族處于科學的蒙昧期,對于很多現象不能從科學的角度解釋,加之豐富的想象力,于是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神話故事,包括宇宙開辟、萬物起源、民族的社會歷史淵源等等,是對民族文化的獨特記述方式。此外,少數民族有很多的神話作品,將少數民族群體中口頭流傳的文化保留下來,內容古樸,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中的敘事詩包括英雄敘事詩和民間敘事長詩兩種。其中英雄敘事詩即為“英雄史詩”,其結構龐大,沿著社會歷史長河流傳至今,成為民族形象代表。比如,《格薩爾王傳》,就是受到文學研究界高度重視的藏族史詩,《江格爾》和《瑪納斯》是蒙古族史詩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民間敘事長詩以愛情為主要內容,《阿詩瑪》《艾里甫和賽乃姆》《召樹屯》都是優秀民間敘事詩的代表作。在這些作品中,少數民族現實生活的畫面被生動地呈現出來,包括民俗風情、民族氣節以及民族群眾特有的性格都在詩歌中得以展現,對于民俗學研究非常有價值。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學表達形式,其中,民歌的形式多樣,已經成為民間詩學研究的重要資料,諸如西北地區的民歌花兒會、苗族的踩花山和蘆笙節、仫佬族的走坡節等等。在中國詩歌史的研究過程中,很多有價值的資料都是從民歌資料中獲得的。
民間文學之所以流傳至今,主要是因為其自身的價值能夠與社會環境相融合,而且在民間極富活力,能夠將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形態體現出來,將少數民族的地域風貌以及社會發展狀況反映出來。在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中,民俗材料豐富,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都被不同程度地記載下來。另外,民間文學與民俗環境之間是相得益彰的,比如,七夕之夜女性“乞巧”就是一種風俗,是人們對美好情感的表達,希望以這種方式實現心愿。將這些風俗記載并訴諸于文學作品,便有了與七夕節相關的民間文學??梢姡耖g文學是民族心理的體現。這些文學作品長期流傳下來,就是少數民族內心思想的傳承,逐漸形成了民族固有的文化。文化價值不再局限于社會性,同時具有了政治性,并且其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也得以體現。隨著民間文學價值逐漸擴展,對少數民族的實際生活也產生極大的影響。
少數民族較多分布在偏遠地區,民族文字不發達,這使得民間文學作品以口頭流傳居多。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少數民族為了生存下去,就要開發艱苦的環境,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活隨之被造就出來。
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少數民族所創造的文字很少。在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中,藏族是最早創制民族文字的少數民族。此后,蒙古族、女真族陸續創造了屬于本民族的文字,但多數的少數民族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在沒有民族文字的條件下,文學進展也非常緩慢。多數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學內容豐富,但都是以口頭傳播的方式??陬^傳承必然會有文化傳播的局限性,使得少數民族的生活知識和各種技能都是以民歌之類的方式傳承,因此很多少數民族有了屬于本民族的特有文化。比如,歌會就成為了許多少數民族的一種社交活動。
少數民族文學以民間文學為主,將文學功能的特殊性體現出來。民間文學是在族群中土生土長的文學形式,基于此產生了作家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的民間文學具有悠久歷史,其應用范圍也局限于少數民族群體中,將民族生活方式體現出來。比如,西北各地“花兒會”從方方面面展示了少數民族風貌,是民俗民風獨特的體裁,在少數民族群體中發揮著社會功能。
與漢族相比較,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產生有其歷史原因。少數民族的社會歷史節奏緩慢,與漢族相比較存在著滯后性。新中國成立后,很多少數民族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但是,由于民族區域地處偏遠地區,原始的社會群體生存模式依然保留,傳統的民族文學形式得以保留,記載了少數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
比如,民歌、誦類和唱類在少數民族的韻體文學中占有優勢,韻體文學氛圍非常濃厚,向日常生活中延伸。少數民族人們在各種活動中,乃至日常的生活中都會隨口唱兩句,比如,娶妻嫁女要唱、相親要唱歌、在干活的時候要唱、處理事情的時候也要唱。少數民族的生活中,韻體文學是其中的一部分,采用這種方式世代相傳,流傳至今。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是具有地域性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可以起到教育功能,而且對區域范圍內的社會環境起到調節作用。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較多地將當地的社會生活反映出來,也使得少數民族民間的文學價值得以延伸,使人們對少數民族資源及其文化價值深入理解。
本論文為2016年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多維視野下的西北回族民間散文體敘事文學研究”(項目批準號:2016B-081)階段性成果。
蘭州城市學院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