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芙蓉
生態翻譯論視域下影響譯者翻譯行為的超文本因素分析
楊芙蓉
翻譯作為人類特有的高級語言活動,不僅是人類實現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媒介;人類的翻譯活動不僅僅意味著語言符號層面的對等與轉換,而且受到譯者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中諸多超語言生態環境因子的影響和制約。
基于翻譯適應選擇論的生態翻譯理論是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從跨學科的生態學視角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是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與人文學科的理論研究相嫁接而誕生的新的方法論,是一個從跨學科領域進行翻譯研究的新視角;該理論對翻譯的現象、本質、標準、過程、原則和方法等做出了全新的界定和詮釋。生態翻譯論強調譯文不但要關照原語與譯語語言維度的對等,而且強調其在文化維度以及交際維度上的信息植入與轉換,強調譯者主體地位的體現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及翻譯過程的整合性研究,“通過展現原語、原文和譯語在語言、文化、交際三元維度中適應與選擇,提出翻譯-語言-文化-交際-自然相互關聯的整合性譯論研究模式” 。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同民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習俗傳統和歷史文化,而這些元素自然會在人類語言及其翻譯活動中體現。例如,“拍馬屁”一詞源于元朝文化,蒙古族一般百姓牽著馬相遇時,常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并隨口夸贊一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歡心。(360百科)可是后來沿襲下來,人們不論馬質優劣,都一味地只說奉承話。如果直譯為pat on the crupper of the horse(拍打馬屁股)顯然不妥,西方讀者會一頭霧水,而在西方文化中,polish the apple(擦亮蘋果)表達愿意為他人效勞之意,引申為奉承、討好他人。由此,不同歷史沿革和民族文化形成的風土人情對于譯者的翻譯活動有著重要影響。
翻譯活動是一種語際交流活動,這種語際間的交流不僅受到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社會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到氣候地域條件等自然環境的制約,例如在中國文化中,東風是春暖花開的使者,象征著春天的來臨,在《西廂記》中有記載“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此處東風代表春天的含義;《三國演義》中有記載“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此處東風代表有利的形勢和氣候條件;而在歐洲人心目中,東風則是寒冷的象征,因為歐洲的東風是由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冷風,因此,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謳歌的是西風而非東風,這體現了氣候地域環境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在中國文化中,“龍”為中華文明的吉祥圖騰和皇權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龍”被形容為長翅帶鱗、口中噴火的怪獸,成為邪惡的象征;“虎”被中國人譽為百獸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嚴,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百獸之王的角色卻被“獅子”取代,獅子象征著莊嚴和威武,因此,英國人將獅子作為國家的象征,英國因此被譽為“不列顛之獅”,與獅子相關的成語不勝枚舉,如“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太歲頭上動土),“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額)等,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考慮生物物種及其文化內涵的差異,靈活變更喻體,以便在翻譯過程中游刃有余。
我國古代的成語短小精悍但文化內涵卻十分深刻,了解這些成語習語的歷史淵源及其典故傳說對于確保翻譯的質量至關重要,例如成語“東施效顰”,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讀者難以理解,如果僅考慮文本符號層面對等而直譯則會造成文化內涵的缺失;因此,在翻譯該成語時應充分了解其文化內涵,《莊子·天運》中記載,西施乃越國美女,傳說其患有心病,發病時會用手捂住胸口緊蹙娥眉,丑女東施看到便去機械效仿,結果非但不優雅,反而惹得路人嘲笑;因此,該成語意在諷刺那些盲目效仿他人而出丑的可笑之人;在理解成語文化背景的基礎上,譯者可譯為:The ugly lady Dongshi Imitates Beauty Xishi blindly,which implies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ion, 這樣讀者便很容易理解該成語的實指意義和喻指內涵。
譯者的翻譯活動總是植根于特定的生態環境,其行為及其結果必然受到翻譯生態環境中諸多超語言生態環境因子的影響,在翻譯過程中如何有效處理這些影響因子成為翻譯成敗的關鍵;因此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這些因子予以關照并具備語言文化差異轉換意識,從語言、文化以及交際維度對譯文進行整合性研究,使譯文更具生命力。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教育生態學視域下高校翻譯課程生態課堂價值荷載與模式構建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JG17DB338)成果;2017年沈陽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遼沈地區外語人才多元需求與高等教育支撐路徑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7-G235;
楊芙蓉(1978.12-),女,遼寧本溪人,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沈陽大學 外國語學院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