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遠思
劉永濟《文心雕龍·聲律篇》之“內聽說”釋義
力遠思
“內聽”一說出自劉勰《文心雕龍·聲律篇》,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在對《聲律》篇進行釋義時,首先關注到了這一概念,認為“舍人‘內聽’之說最精”①。隨之,劉永濟對“內聽”進行了闡發(fā),論述了何為“內聽”,“內聽”、“外聽”之間的關系;“內聽”與文章聲律、情感的關系;以及“內聽”實現(xiàn)的途徑——即劉永濟所說的澄神養(yǎng)氣。《文心雕龍校釋》在關注“內聽”方面具有啟發(fā)性意義,后來學者也從多方面對“內聽”進行了探索。
劉永濟(1887一1966),字弘度,號誦帚、知秋翁,室名易簡齋、微睇室、誦帚庵,湖南新寧人,曾在武漢大學長期擔任文學院院長,《文心雕龍校釋》本是劉永濟在武漢大學教授《文心雕龍》時的講義。劉永濟先生詞學造詣頗深,曾師從“清末四大家”朱祖謀、況周頤二人;作為一名詞學研究者,劉永濟對文章聲律具有獨到的眼光,其在《文心雕龍校釋·聲律篇》中圍繞劉勰“內聽”之說,提出了很多有頗有價值的問題。
在《文心雕龍·聲律》一篇中,劉勰提到了“內聽”與“外聽”,說“響在彼弦,乃得克諧,聲萌我心,更失和律:其何故哉?良由內聽難為聰也。故外聽之易,弦以手定,內聽之難,聲與心紛,可以數(shù)求,難以辭逐。”②在這里,劉勰將“內聽”與“外聽”進行了比較,認為“外聽”易而“內聽”難,但由于劉勰并未再對“內聽”做過多的闡發(fā),學界對其內涵就有了爭議。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認為,“內聽”指的是“文章聲病”③,認為“內聽難為聰”意為對于聲樂的不調和,人們往往能聽出來,對于文章聲律方面的不調和,卻少有人能了解。另有“曹學佺評‘內聽’認為是內聽風骨;牟世金認為是作者的心聲;周振甫認為是調節(jié)的飛沉;詹锳把吟誦時聽詩賦或文章的音調叫作內聽”④。筆者比較贊成黃侃先生的說法,認為“外聽”聽的是器樂的聲律,“內聽”聽的是文章的聲律。正如童慶炳先生在《〈文心雕龍〉聲得鹽梅說》中認為:“‘外聽’指樂器演奏的外在的樂音,它是依靠手來調節(jié)的,只要有一定的經驗,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內聽’即詩文的音律,其中特別是字音的平仄,要安排好是很困難的,因為“聲與心紛”,即心聲與所想不是一致的。”⑤
總的來說,“外聽”是客觀的,與“響在彼弦”的聲樂有關;而“內聽”較為主觀,是萌發(fā)于人內心之處的聲音,反映在文章的寫作上,即為文章的聲律。而正由于這種無形的聲音發(fā)自于人主觀內心,它既容易與“心聲”背離,更會導致“文聲
(即文章聲律)”的失調。劉勰認為,這種失調難以通過文辭的錘煉來彌補,只能通過掌握音律技巧來解決。正如吉新宏在《“雙層和諧”論——〈文心雕龍·聲律〉理論體系考察》中說的,“‘內聽’不是一個單面的實體,而是一個矛盾體。它由兩個方面組成,一個方面是‘心(情)’,另一個方面是‘聲’。”而只有“法”才能幫助人們“穿越‘心’與‘聲’的中間地帶。⑥吉新宏的這些觀點是比較合理的,但其中出現(xiàn)了一個失誤,即認為對“內聽”評論較為精當?shù)难哉搶嵤壮鲇趧⒂罎钦查A。
劉永濟在其《文心雕龍釋義》中認為,“舍人‘內聽’之說最精”,“蓋言為心聲,言之疾徐高下,一準乎心。文以代言,文之抑揚頓挫,一依乎情”⑦,首先理出了“心”與“言”、“情”與“文”的關系,即言語是人內心的外化,文章乃至文章的聲律都是人情感的外化。“言為心聲”、“文以代言”的觀點是符合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重視人之情思的(如“物以情觀”)。
接著,劉永濟說:“平心論之,文貴有聲,聲貴協(xié)調。”⑧即文章寫作中的聲律問題很值得重視,聲律協(xié)調與否正是文章藝術美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相對于聲律,劉永濟認為放在第一位的還應當是情感:“但用之者首重切情,必使誦者無佶屈聱牙之病,聞者有聲入心通之妙,斯為至善耳。”
在《文心雕龍校釋》的最后,劉永濟進行總結道:“蓋文藝之美,既貴整齊,又須錯綜,而其本柢仍在情思。準情思以為文,則疾徐高下,錯綜整齊,自然有序。是則無法而不離法,有定而仍善變,此亦研習六代文章者所當深解也。”⑨劉永濟認為,跟隨內心情思而寫成的文章,能夠自然而然具有整齊、錯綜的形式之美,這是一種“有法而不離法,有定而仍善變”的境界,這當是研習六朝文學的學者深深體悟的。
對此,童慶炳即受到啟發(fā),在其《〈文心雕龍〉聲得鹽梅說》一篇中談到了聲律與情感的問題,認為:“劉勰《聲律》篇另一個要點就是發(fā)揮了“情者文之經”說,把詩文聲律的產生、運作與人及人的情感聯(lián)系起來。”并且童慶炳認為,關于“內聽”,“劉永濟體會最為深刻”,“劉永濟把‘內聽’之說,跟聲律與人的情感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考察,認為‘聲與情符’、‘情以聲顯’,深得劉勰理論的精髓,很有價值。”⑩吉新宏在其《“雙層和諧”論——〈文心雕龍·聲律〉理論體系考察》中,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進一步闡發(fā)。認為劉勰分別在聲律本體論和聲律方法論方面,“立足于‘樂本人聲’,揆以法度,從而解決‘聲’與‘心’的矛盾”,“提出了‘和韻’原則和一系列具體方法,而“這兩個方面體現(xiàn)了劉勰的聲律理想——‘雙層和諧’。第一個層次‘心’與聲的和諧,是‘內和諧’;第二個層次是文句之間和諧,是‘外和諧’?,這些都是比較有價值的探索。
劉永濟在《文心雕龍校釋》中說:“心紛者言失其條,情浮者文乖乎節(jié),此中樞機至微,消息至密,而理未易明”,認為在文章實際寫作的過程中,“心”與“言”、“情”與“文”的和諧往往是很難達到的。繼而,劉永濟分別舉了詞和曲用韻的例子,說明不同韻部具有的不同的特質。他舉王驥德《曲律》中的例子說“東、鐘”韻聲洪深,“江、陽、皆、來、蕭、豪”韻聲響亮,“寒、山、桓、歡、先、天”韻味雅致,而“庚、青”韻味清冷……?正如現(xiàn)代樂曲中,人們說音樂中的24個調性、音樂中的和弦等等都是有感情色彩的。以基礎和弦為例,由Do、Mi、So組成的C和弦是明亮的,由Si、Re、So組成的G和弦相對來說則更為柔和,Am和弦由 La、Do、Mi組成,當它作為主和弦時,歌曲往往顯得憂郁悲傷。可見不論是音樂中的樂音關系,還是詩詞中的用韻,“當一定的聲音作用于人的聽覺,往往會引發(fā)人的心理上種種不同的情緒”,那么“聲”和“情”即使是兩個層面的內容,也是可以互相打通的。
如何將聲音與情感巧妙自然地結合起來呢?以沈約《答陸厥書》?為例,面對陸厥在寫給沈約書信中的質疑,沈約說古代很多作者其實都通曉音律,但是相對于樂曲的音律,文章中的聲律顯然要復雜很多。沈約說:“宮商之聲有五,文字之別累萬,以累萬之繁,配無聲之約,高下低昂,非思力所舉。”作為文章聲律論的先驅,沈約等人以音樂中的五音來比配文章中的聲律,其體會到這種困難是自然的。繼而沈約說“故知天機啟則律呂自調,六情滯則音律頓舛也”,說文章的音韻之中還有很多奧秘,這種奧秘“輪扁不能言,老夫亦不盡辯此。”在體會到文章聲律復雜性的同時,沈約還提到了一個問題,即“天機啟”和“六情滯”的問題,有關音韻的奧秘,他自己到最后也弄不清楚了,但他認為,一些的偉大作家,他們的作品能夠“音韻天成”,自然而然地符合聲律的規(guī)則。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按照祖保泉、程天祜在《〈文心雕龍·聲律〉述評》中的說法,這種“音韻天成”事實上是對于聲律非自覺的體察,而六朝是聲律開始自覺的時代,“沈約等自覺地運用了聲音變化的規(guī)律入詩。”?另一方面,這種對于“天機”和“六情”的強調,其實是對創(chuàng)作直覺的認知和對自然美的肯定,后來鐘嶸的“直尋”之說、“自然英旨論”是與之相通的。因而劉永濟又說:“作者用得其宜,則聲與情符,情以聲顯。文章感物之力,亦因而更大。然其本要在乎澄神養(yǎng)氣,不可外求,故曰‘內聽’”。再者,這里也涉及到了創(chuàng)作心理的問題,正如劉永濟所說:“論者往往歸之天籟之自然,不知臨文之際,茍作者襟懷澄澈,神定氣寧,則情發(fā)肺腑,聲流唇吻,自如符節(jié)之組合”,這種解釋是符合劉勰《文心雕龍》中的思想的;如《神思》一篇中有“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強調文章創(chuàng)作前要有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實現(xiàn)這種精神狀態(tài)的途徑,在莊子看來是“心齋”,“坐忘”,在陸機看來是“佇中區(qū)以玄覽”,在劉永濟看來是澄神養(yǎng)氣,這是一脈相承的。
“內聽”是劉勰文章聲律論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心雕龍校釋》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對劉勰“內聽”之說的重視。劉永濟將“情發(fā)肺腑,聲流唇吻”視為文藝的最高標準,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聲律觀是相符的;其對劉勰“內聽”之說的闡發(fā),真實地反映了劉勰作為六朝文論家對聲律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對人內心情感的重視,反映了六朝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的雙重自覺,對后世學者研究《文心雕龍》的聲律觀具有啟發(fā)意義。
注釋:
①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第100頁.
②(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第552頁.
③黃侃.文心雕龍札記[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第118頁.
④王鑫.“音以律文 聲得鹽梅”論——劉勰聲律理論淺析[J].遼寧大學學報,2007(4).
⑤童慶炳.《文心雕龍》聲得鹽梅說[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3).
⑥吉新宏.“雙層和諧”論——《文心雕龍·聲律》理論體系考察[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3(4).
⑦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第100頁.
⑧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第101頁.
⑨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第106頁.
⑩童慶炳.《文心雕龍》聲得鹽梅說[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3).
?吉新宏.“雙層和諧”論——《文心雕龍·聲律》理論體系考察[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3(4).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第100頁.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第122頁.
?祖保泉,程天祜.《文心雕龍·聲律》述評[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1982(1).
力遠思(1993-),女,安徽人,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2015級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論。
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