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三艷
文學教育與人文精神構建
毛三艷
由于素質教育的推進,社會各界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當前多數大學生具有相對較好的人文精神,然而,仍然有部分人缺乏人文精神,對他們的成長產生負面作用。所以,國家需要高度重視大學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工作,促進他們的人文精神不斷提升,使他們得到全面發展。
文學教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之一。盡管高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學教育,但效果不好。因此,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本文指出大學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精神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理想信念缺失
當前,多數學生具有健康積極的理想信念,但也有些學生由于受到生存壓力的影響,認為個人生活才是實實在在,也有部分人進入大學之后根本沒有奮斗目標,感覺未來迷茫。尤其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各種思想紛紛傳入校園,對他們的是非甄別能力產生沖擊。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都影響著他們的信念,令他們忽視個人品質,僅注重個人利益。將奉獻精神、愛國主義拋之腦后。尤其突出的現象是女大學生“曲線就業”,這種現象讓人痛心,她們將婚姻當做自己的最大追求。
(二)道德素養有待于提升
當前,高校校園中,一些違法、違紀現象,愈演愈烈。部分學生考試作弊,還有人偷盜,上述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不僅如此,誠信問題也愈發凸顯。比如,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等等,部分人在求職過程中對個人信息造假等。上述問題均暴露出他們的道德素質不強。
(三)心理素質不強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保障,一方面對他們更好的生活與學習有幫助,另一方面,對他們養成良好的抗打擊能力有幫助,使他們養成堅強的品質。但是,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不容樂觀,普遍較差,同時還暴露出許多不足,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據調查,接近百分之六十的高校大學生心理上存在問題,正是由于他們的心理素質較差,使得他們無法順利適應社會,當面臨難題、遭受失敗的時候,常常會被打倒,而喪失了學習和生活的動力,為人處世相對極端,最終可能會做出錯誤行為。比如,有些人由于感情受挫而自殺、有的人為求職而向單位下跪等極端行為,時有報道。
(一)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新的教育觀
教育觀念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現代化發展計劃的實施,有助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應當切實強化人文精神與文學教育的培養,積極將傳統的理念拋棄,樹立新的教育觀。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注重人全面發展視,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既肩負著傳播專業知識的任務,還要繼承國家民族文化,將其發揚光大。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高等教育應當牢牢把握好時代精神,高校應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樹立科學和人文教育的新理念,樹立文化成人的思想,不但使學生學會專業知識,還應當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注重他們的全面發展,把他們塑造成社會需求型、高素質人才。
(二)增加對于人文精神培養的內容
現在大部分高校開設的課程,理工類涉及的較多,一味注重灌輸科學理論,導致許多人過于注重科學教育,不重視人文精神,不能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提倡素質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國家需要打造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應當充分結合各種情況做出適當地調整,有針對性地指導相關院系的培訓內容,切實加強文理課程的聯系,將長期以來文理分家、理工分校的狀況扭轉。在此基礎上,多設置一些人文精神相關的課程,具體來說,可通過選修課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多種選項,包括心理學、文學等相關科目,使他們初步掌握人文精神的內涵,在這個前提下,促使他們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人文精神不斷提升。同時,高校應當為學生開設歷史學、古典學以及語言學等相關科目,進一步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使他們的知識面不斷拓寬。高校應當高度重視這項工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具體來說,應當從資金、教師培訓、資源配置等環節入手,為學生設置人文精神方面的課程,利用這種方式,來凸顯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三)加強校園精神環境建設
改善校園環境,主要是改善精神環境,為學生營設良好的學術氛圍。如果缺少良好的人文環境的熏陶,單純對他們開展人文教育,根本無法取得良好的成效。首先,高校需要對他們開展人文精神培養,對他們多一份鼓勵。其次,應當切實加強師生的交流和互動,構建起良性的互動關系,在此基礎上,營設一個良好的人文精神環境。再次,人文精神建設是比較抽象的,應當利用實例來進行反映。人文精神培養過程中,學校可嘗試著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與人文精神相關),通過這種方式來豐富他們的生活,使他們得到全面發展。例如,音樂會、讀書會等,利用各種活動,使他們認識人文精神的含義。
綜上所述,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應當把握以下策略:加強校園精神環境建設;增加對于人文精神培養的內容;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新的教育觀。
作者單位:武昌職業學院430000
毛三艷(1974.4-),女,漢族,湖北襄陽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