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麗文
試論音樂文化產業對高校音樂教育的積極影響
常麗文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高校教學工作的發展,各高校音樂教育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理論與實踐的不協調、就業問題等諸多問題,需要及時進行調整。在當前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推進高校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使音樂教育的發展走向更適應社會要求,適應市場的需求,為高校音樂教學的改革做出啟示。
音樂文化產業 高校音樂教育 市場化
現階段我國高校教學面臨著普遍的擴張,藝術類專業也一樣,但是藝術類專業的擴張必然意味著將面臨更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絕不僅僅是增加設備那么簡單。當然設備與場地也十分重要。在當前高校音樂教學中,需要有一定的改革方向來推動改革的發生,完成教學任務,促使高效的音樂教育更加社會化,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學術產物,而增添幾分舞臺氣息、世俗氣息,能讓更多的人接受,也能將一批批學習音樂的孩子推向更廣闊的社會中。本文針對當前高校音樂教學現狀進行分析,進而闡釋音樂文化產業對高校音樂發展的積極影響。
(一)高校擴招與準備的不足
在當前高校教學面臨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高校擴招的發生。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大眾化觀念得到進一步的普及與認可,各地高校都面臨著擴招的狀態,大量學生被吸收進高校,大量學生進入到高校中,其中音樂教育的各個專業同樣面臨著擴招的發展,然而大量學生的加入對音樂專業造成的壓力十分巨大。首先明顯的是師資力量的不足,傳統藝術類教學多數都是“一對一”式的教育,因為藝術設計個性化的創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這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在教學資源上,如音樂教室、鋼琴室以及各類樂器的供給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高校擴招不可阻擋,但是高校真正的準備好了嗎?在內部建構方面,大量人才的涌入,流出的時候卻沒有了方向,這也成為問題的癥結所在。畢竟蘇聯式音樂教育的方式已經與現代社會嚴重脫節了,接下來該如何走卻沒有新的道路的出現。
(二)學生的涌入與工作的不平衡
在高校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學生在畢業之后不能尋找到理想的工作的現狀,造成這一問題的因素在于,高校招生雖然增加了,但是對于學生未來走向上并未給出合理的規劃,許多學生都是比較發懵的狀態,不知道自己未來究竟能做什么。如果說未來的路是要站上舞臺唱歌,那么舞臺在哪里?如果說學生未來也是可以去做音樂教師的,那么是不是在教學中就可以提醒學生可以適當的去考取教師資格證等。當前高校在對學生的未來就業方向上顯然沒有準確的引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學生未來要想適應社會,就要能夠使自身具有價值,適應商業化要求,但是高校向來側重于學術研究、側重于簡單、干凈的學習氛圍,與商業的發展要求往往還是背道而馳的,也就是說,教學工作與社會需求之間有著較大的差距。
(三)高校音樂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在當前高校音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首先是重學術輕藝術,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學依然以“學術型”為主導,致力于培養學術人才,而忽視學生的舞臺表現力、藝術感等,這樣對于學生而言很難實現教學的發展,并且為學生的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在當前高校音樂教下,學生普遍是存在著藝術表現力不足,不能滿足于舞臺,理論知識充足但是明顯的缺乏實踐經驗。這些對于學生的成長及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在當前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轉變緩慢,也成為阻礙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本來大班授課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工作已經受到層層阻力,而教師為了簡化教學程序,過多的依賴于信息技術手段等,對于學生的成長也是沒有益處的[1]。
(一)為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前文已經提到了,我國高校目前面臨著學生人數增加了,但是教學質量、資源等都跟不上的情況。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發現,出現這樣的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學校教育本身發展與市場的需求沒有很好地進行結合,因此,推進教育與市場的融合十分重要,也必然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代表著一個時期市場對音樂藝術的取舍以及需求。比如在當地音樂文化發展下,需要這樣一些人才,而高校能夠剛好的提供這樣的人才,就能很好地促進教學的發展,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便捷,一箭雙雕。可以說,在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進程中,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發揮著導向性、需求性的意義,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才會出現這樣的發展方向[2]。
(二)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人才就業提供了保障
一個地區音樂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能夠剛好地證明該地區對音樂人才的需求。試想如果一個地區的音樂文化產業十分平常,甚至十分稀缺,那么高效的音樂專業人才最終將流向哪去?如果就業都成為了問題,那么學習的動力又從哪里來呢?其實很明顯的是,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為了人才提供了就業保障的基石與強心劑。當然,一些地區,如云南有《印象云南》大型歌舞演出,貴州有《多彩貴州》的演出,這些演出的存在,既是當地的文化名片,也是很多高校音樂生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尋找文化底蘊的最佳方式,這也是當前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的意義。之后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人才信心,才能更好地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了[3]。
(三)藝術更貼近社會
音樂教育是高校藝術門類的重要內容,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具有藝術性,也就是引導學生在發現自我、追尋個性的過程中繼承傳統、創新發展,為藝術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但是在當前音樂教育中,缺乏了個性化的教學,更多的還是局限在了大班授課上,教育的制度化發展,也使得教育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更多的關注到教育教學的發展,將大量的理論性知識給了學生,卻忽視了學生該有的學習的機會。在音樂文化產業的引導下,能夠將音樂藝術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相結合,能夠引導學生更多的關注到社會的需求,更多的將目光放向文化與社會,不再局限于課堂中教師講解的流派等,音樂教學也不再是殿堂之上高不可攀的峰頂,而是可以觸及的一片土地,整體而言就是音樂教學更接地氣兒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蘊含著無限的變化與發展的[4]。
(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舞臺
在當前高校教學中,為了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往往會鼓勵學生參與到一些文化產業項目中,這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舞臺學習的機會。在傳統音樂教學中,學生得到的舞臺實踐的機會太少了,可以說少之又少,一個學期可能僅僅能登上一次舞臺,這一點,即使學校的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也漢南滿足學生的全部需求,況且就算是活動也僅僅有那么幾個。而地區的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為高校提供一個契機,與當地的文化產業管理部門合作,為學生尋找登臺的機會。每一個音樂文化產業所需要的“表演者”都將數以百計甚至千計,如果高校能夠集中的為學生爭取到這樣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林場表現能力、表達能力上都有很大提高,在未來的發展中得到更廣闊的舞臺的歷練。其實研究表明,如果藝術類學生僅僅是增強理論知識等額,而缺乏舞臺實踐,無異于紙上談兵,并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文化產業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5]。
在當前各地區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盡可能為高效的發展謀取福利,才能切實的推進教學的發展,全方位促進學生的進步,為學生提供舞臺與就業方向的指導。對于高校而言,當地的音樂文化產業也是一個待開發的資源,要汲取其營養運用于教學的實踐中。
[1]尹學毅.高師音樂系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7(3):45~46.
[2]鄒俊杰.論高校音樂教育改革與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8(5):53~54.
[3]金葉英.在社會實踐教育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中國科技信息,2005,15(1):48~49.
[4]馬祥華.論大西南民間情歌的開放性[J].中國民族大學學報,2003,17(3):125~128.
[5]演義業的管理與運作[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197~198.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學院)
常麗文(1971-),女,江蘇蘇州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鋼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