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瑤
內蒙古地區遼代墓葬出土馬具及其文化因素構成
王馨瑤
馬具是遼代墓葬中較為常見的隨葬品。種類豐富,數量較多,包括鞍、銜、韁、鐙等。從遼代的馬具發展來看,遼代馬具具有明顯的唐代、宋代、突厥、契丹馬具中的某些因素,同時這些文化對遼代馬具的發展也產生了較大影響。本文以遼代墓葬中出土的馬具為研究對象,對內蒙古地區遼代墓葬出土的馬具及其文化因素進行分析,以期對遼代馬具有更深入的研究。
內蒙古地區 遼代墓葬 馬具 文化因素
內蒙古地區作為契丹族的發源地以及在遼朝時期作為其政治文化中心地位,考古遺存豐富。目前,內蒙古地區共發掘出土了數十座有馬具隨葬的遼代墓葬。對內蒙古地區的遼代馬具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在此之前,張曉嵐、張恒金、梁鳴和周雙林對遼代馬具皮條組成和結構分析進行了研究,對遼代皮質文物的科學保護研究提供一些基礎數據。孫建華以陳國公主墓為例,對契丹族馬具和圍獵進行研究,為遼代馬具研究提供標準依據。楊小林、潘路、葛麗敏對赤峰出土的嵌金銀鐵飾馬具進行了保護研究。但是關于內蒙古地區遼代墓葬出土馬具的研究現狀還鮮有論述,本文選擇對內蒙古地區遼代墓葬出土馬具類型及文化因素進行探討。
馬具是遼代墓葬中較常見的隨葬品,其出土數量較多,種類豐富。主要包括銜、鑣、韁、當盧、纓罩、障泥、鐙、跋塵、帶具等零部件。根據現有考古發掘資料,分類如下:
1、馬銜
①復孔形。內蒙古地區陳國公主墓中出土鎏金鐵馬銜。
②單孔形。紅花嶺契丹墓中出土包銀鐵馬銜。
2、馬鑣
①角形馬鑣。內蒙地區大營子駙馬墓出土包銀木質馬鑣。代欽塔拉遼墓中出土的鎏金銀包鐵馬鑣。張家營子遼墓出土的錯金鐵質角形鑣。
②曲身馬鑣。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鎏金鐵馬鑣。紅花嶺遼墓出土包銀鐵馬鑣。
3、馬韁。遼陳國公主墓中出土。
4、纓罩
①圓頂形,頂部部分隆起。大營子遼駙馬墓中出土素面鎏金銀纓罩和風紋銀纓罩。
②平頂形,纓罩頂部近乎于平。大營子遼駙馬墓出土鹿紋鎏金銀纓罩、鹿紋鎏金銅纓罩。
5、當盧
張家營子遼墓出土鎏金銀當盧。其形似心臟。
6、鞍包片
①前橋包片。代欽塔拉遼墓、張家營子遼墓、陳國公主墓、敖瑞山遼墓、大營子遼駙馬墓均有出土。
②后橋包片。大營子遼駙馬墓、遼代欽塔拉遼墓、陳國公主墓出土。
③前翅包片。內蒙地區大營子遼駙馬墓、代欽塔拉遼墓、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④后翅包片。大營子遼代駙馬墓、代欽塔拉遼墓、陳國公主墓出土。
7、障泥
陳國公主墓中出土彩繪銀質障泥。
8、馬鐙
①短柄鐙。遼陳國公主墓中出土鎏金鐵質馬鐙。
②轉柄鐙。遼陳國公主墓中出土鎏金銅質馬鐙。
③梁穿鐙。小皮匠溝遼墓出土錯銀鐵質馬鐙。
9、帶扣
①有扣針,后部有護板單扣環。形制有扁桃形、方形、梯形、半圓形等多種,材質有銀、銅鎏金、銀鎏金、鐵嵌銀等多種。耶律羽之墓、朝陽溝M2、陳國公主墓、大營子駙馬墓等諸多墓出土。
②無扣針,后部無護板,雙扣環,用以連接鞧帶。駙馬墓、朝陽溝M2出土。
10、帶箍
耶律羽之墓、大營子遼駙馬墓、沙子溝Ml、朝陽溝M2遼墓、陳國公主墓等遼墓出土。
11、節約
①圓形。朝陽溝M2遼墓出土圓環形鎏金銀節約。耶律羽之墓出土鎏金銅節約。
②T形,比較常見。朝陽溝M2遼墓出土凸形銀節約和凸形鎏金銅節約。
③圓角方形。遼耶律羽之墓中隨葬鎏金銅質節約。
12、牌飾
①牌中孔。朝陽溝M2遼墓出土鎏金銀牌飾。
②下穿孔。耶律羽之墓出土六角形鎏金銅牌飾。沙子溝Ml遼墓出土卷草紋鎏金銅質牌飾。耶律羽之墓出土方形鎏金銅質牌飾。
③無孔。前窗戶村遼墓出土長方形銅鎏金質牌飾。耶律羽之墓、駙馬墓、代欽塔拉墓均有無孔的六角形鎏金銅質牌飾出土。沙子溝遼墓中出土鎏金銅質牌飾和橢圓形鎏金銅質牌飾。朝陽溝M2遼墓出土圭形鎏金銀質牌飾。
13、鈴
①有鈴鼻,體徑約6-7厘米,體型較大。耶律羽之墓出土鎏金銅鈴。駙馬墓南側室出土鎏金銅鈴
②有鈴鼻,體徑約1-2厘米,體型較小。駙馬墓出土鎏金小銅鈴。
③體型較大,無鈴鼻。駙馬墓出土3件銀鈴。
14、杏葉
①葉尖朝下部垂直。代欽塔拉遼墓出土火焰紋鎏金銅杏葉。大營子駙馬墓出土鎏金銅質杏葉。
②葉尖向右或向左彎曲。二八地Ml和代欽塔拉遼墓都出土鎏金銅質杏葉。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立鳳紋鎏金銅杏葉。
馬在遼代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通過研究遼代馬具不僅可以深入了解遼代的政治制度、軍事實力還可以了解到遼代的文化。每種文化都有其復雜的歷史背景,也決定了遼代馬具是多種文化的集合體,契丹文化因素、唐文化因素、突厥文化因素在遼代馬具上均有體現。
(一)契丹文化因素馬是遼人日常圍獵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愛馬飾馬,因此對馬的裝飾格外重視。遼朝皇帝還常將契丹馬具和馬匹贈予鄰邦諸國和宋朝皇帝。據載:
“宋朝皇帝生日,北朝所獻:……涂金銀龍鳳鞍勒、紅羅匣金線繡方韉二具,白楮皮黑銀鞍勒、氈韉二具。”①
《舊五代史·晉書》記載:“德鈞乃以所部銀鞍契丹直三千騎至鎮州。”
趙德鈞出降契丹后,“時契丹主問德鈞曰:‘汝在幽州日,所置銀鞍契丹直何在?’德鈞指示之,契丹盡殺于潞之西郊,遂鎖德鈞父子入蕃”②。
因此金銀馬具成為能體現契丹民族文化特點的貴重物品。陳國公主墓、大營子駙馬墓出土的包銀銜鑣、錯銀馬鐙就是最好的例證。契丹鞍的特點是鞍金屬包片以鎏金銀質和銀質最多,鎏金銅質和銅質較少,未見純金者,由此可知契丹人崇尚銀鞍。趙德鈞在幽州組建了一支以契丹俘虜為主力的騎兵,號“銀鞍契丹直”③,這應該是契丹崇尚銀鞍之俗的佐證。
(二)唐文化因素
遼代馬具中的杏葉,其花紋裝飾和造型與唐代杏葉存在緊密的聯系。遼代杏葉傳承了唐代杏葉的葉尖向下垂直和桃形造型的特征,花紋裝飾有極其相似的例證,如:唐懿德太子墓中出土的鸞鳥紋杏葉與耶律羽之立鳳紋杏葉紋飾相似,盧芹齋舊藏雙獅紋杏葉與耶律羽之立獅紋杏葉的獅子造型相似。但是遼代杏葉又有自己的發展和變化:在造型方面,頂端環只有長方形一種,外輪廓統一,紋飾在邊框內,有突起邊框,葉尖除垂直朝下外,多數的向右彎曲或葉尖向左彎曲;在紋飾方面,空處填以魚子地,動物紋占據整個畫面,渦溝間隙填充葉脈也是遼代出現的新紋飾。由此可見,遼代的杏葉既有對唐朝杏葉的傳承,又在紋飾和造型布局上有自己的創新。
(三)突厥文化因素
契丹曾經是突厥的屬國,馬具的形制與裝飾風格受其影響很深。突厥處于東西文明之間,馬具的裝飾等均體現著中亞風格,獨具特色,在契丹地區曾廣為流行。所以某些突厥馬具中的零部件在契丹馬具中非常的流行。一種是裝飾在秋帶交叉處的丁字形節約,巴扎拉嘎遼墓、二八地Ml遼墓、奈林稿木頭營子M2遼墓、大營子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諸多出土者;另一種統一稱為異形杏葉,奈林稿木頭營子M2遼墓、二八地Ml遼墓、大營子駙馬墓出土。丁字形節約曾經在庫賴第4地點3號突厥墓和9至10世紀前期的秋赫加塔窖藏均有出土。平直方角型和束腰尖瓣型兩種形制均為契丹節約所傳承,但是在紋飾上融合了自己的裝飾元素,除變形卷草紋有延續的痕跡外,飛鳳紋、翼馬紋、鹿銜枝紋、對雁紋等動物題材是遼代節約裝飾的主要特色。遼墓中出土的異形杏葉與科比6、7號突厥墓出土者在形制上較相似,都為下分三葉、頂部環孔的造型,前者更為簡約,省去了三葉的紋飾特征和細部構造,但在基本功能和構圖上保持有繼承關系。
注釋:
①(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七[M].賈敬顏林榮貴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
②(宋)薛居正.舊五代史·晉書:列傳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③馮恩學.契丹馬具探索·考古學集刊(14)[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王馨瑤(1993-),女,漢族,現就讀于赤峰學院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學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