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慶
豫章王蕭嶷出鎮荊州始末
袁 慶
蕭嶷出鎮荊州,繼第一次安撫荊州社會形勢所需之外,還有援助下游地區抗擊北魏與經略梁州防務之需。蕭嶷第二次出鎮荊州對于穩定建元初年政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蕭嶷 荊州 安撫 建元政局
《南齊書》卷二一《文惠太子傳》載:“會北虜南侵,上慮當出樊、沔。”[1]齊高帝擔心北魏將進犯雍州。荊州與雍州密邇相連,“建元元年,虜動,豫章王遣慧景三千人。頓方城,為司州聲援。”[1]蕭嶷派遣崔慧景屯方城,[2]一方面,防止了北魏入寇雍州,一旦雍州告急,荊州將面臨兵燹之災。那么上游諸方鎮局勢將不穩。另一方面,可以聲援司州抗擊北魏,以便于司、雍二州成為荊州戰略外圍支撐,確保荊州無虞。進而緩解下游建康承受的軍事壓力。齊建元二年(480)正月,“癸卯,詔索虜寇淮、泗,遣眾軍北伐,內外篡嚴。”[3]面對北魏咄咄逼人的態勢,齊高帝不得不令眾北伐。而坐鎮荊州的蕭嶷,援助下游地區抗擊北魏也頗有殊勛。尤以對于司州援助,可謂功不可沒。先是“義陽人謝天蓋與虜相構扇,景先言于督府,驃騎將軍豫章王遣輔國將軍中兵參軍蕭惠朗二千人助景先。”[3]蕭景先求救于蕭嶷,可見司州地區形勢已經岌岌可危,蕭嶷派遣蕭惠朗支援蕭景先共同對付謝天蓋,如此興師動眾,尤其謝天蓋的變亂,又得北魏支持,已不能為蕭嶷所容忍。謝天蓋叛亂不單單只是司州地區民變的問題,甚至牽扯到北魏勢力滲透。“蕭道成司州民謝天蓋自署司州刺史,規欲以州內附。事泄,為蕭道成將崔慧景攻圍,詔珍帥在鎮士馬渡淮援接。時道成聞珍將至,遣將茍元賓據淮,逆拒珍,珍腹背奮擊,破之。天蓋尋為左右所殺,降于慧景。珍乘勝馳進,又破慧景,擁降民七千余戶內徙,表置城陽、剛陵、義陽三郡以處之。”[4]謝天蓋的失敗使得北魏覬覦司州的計劃破產。建元二年二月,北魏大敗于壽春,無功而返。[3]隨之司州地區暫且得到安穩。建元二年十月,“丁未,魏以昌黎王馮熙道都督,與征南將軍桓誕出義陽,鎮南將軍賀羅出鐘離,同入寇。”[3]與此同時,“豫章王又遣寧朔將軍王僧炳、前將軍王應之、龍驤將軍莊明三千人屯義陽關外,為聲援。”[3]加之北魏淮北邊戍地區民變勢力迭起。[4]北魏再強行用兵,恐禍及其身,入寇司州最終未能得逞。
北魏的侵擾也使得荊州地區蠻族蟄伏勢力迭起。蕭嶷對此早有憂慮,“是時篡嚴,嶷以荊州臨接蠻、蜑,慮其生心。”[5]《南齊書》卷五八《蠻傳》載:
建元二年,虜侵豫、司,蠻中傳虜已近,又聞官盡發民丁,南襄城蠻秦遠以郡縣無備,寇潼陽,縣令焦文度戰死。司州蠻引虜攻平昌戍,戍主茍元賓擊破之。秦遠又出破臨沮百方砦,殺略百余人。北上黃蠻文勉德寇汶陽,太守戴元孫孤城力弱,慮不自保,棄戍歸江陵。荊州刺史豫章王遣中兵參軍劉伾緒領千人討勉德,至當陽,勉德請降,收其部落,使戍汶陽所治城子,令保持商旅,付其清通,遠遂逃竄。[3]
政府希冀通過征發蠻族來擴大徭役的來源,導致雍州地區蠻族反叛,荊、雍相鄰,而地方武裝又無法阻止,蠻族叛亂逐漸擴大。甚至蠻族勾結北魏,為禍邊防。蕭嶷派遣劉伾緒討伐文勉德,以武力逼降的方式迫使文勉德率領部眾歸降。蕭嶷采取“收其部落,使戍汶陽所治城子”措施。蕭嶷對于蠻族管理效果卓著。
蕭嶷兩次出鎮荊州,從而穩定了建元初政局。同時,蕭嶷作為宗室出鎮強藩,亦是齊高帝重用宗室的表現。南齊前期宗王出鎮對當時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鞏固蕭齊政權具有積極意義。
[1](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北齊)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北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5]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