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霓
翻譯模因論對商務翻譯教學的啟示
潘彩霓
切斯特曼的“翻譯模因論”為翻譯教學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主要討論翻譯模因論對商務翻譯教學起到的指導作用,旨在提高商務翻譯課程的教學質量。
翻譯模因論 商務翻譯 教學
模因(meme)這一概念源于社會生物學,首次出現在英國動物學家Dawkins(1976)的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中。他把模因定義為“文化傳播的單位,或模仿的單位”,也就是說模因能夠通過模仿和復制在人的大腦之間相互傳染而進行傳播(Dawkins,1976)。按照Dawkins的觀點,人類是模因賴以生存的載體,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模因傳播機器。模因在同一文化中通過模仿進行傳播,如果在跨文化中,則需要翻譯來傳播。所以,此時翻譯就是模因的生存載體,讓其得以跨越文化的領域進行傳播。
Chesterman(1996,1997)和J.Vermeer(1997)最先把模因引入翻譯理論研究。Chesterman(1997,1997)把翻譯研究看作是模因論的一個分支。他試圖用模因論來解釋翻譯提出的問題,探索翻譯理論的進化和形成規律。他詳細討論了翻譯模因庫中的五種超級模因(supermemes),包括源于-目標語模因、對等模因、不可譯模因、意譯-直譯模因、寫作即翻譯模因。(Chersterman,1997)這些模因為適應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以不同形態出現,不斷進行復制和傳播,以求生存和發展。在這過程中,一些模因逐漸消失,一些則頑固保留且慢慢繁榮。如“翻譯理論無用”,“不可譯”等模因阻礙了翻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所以最終必然消亡。
Chesterman把西方翻譯理論史分成八個階段:(1)詞語階段(Words),即翻譯中詞與詞之間的轉化階段;(2)神諭階段(TheWordofGod),此階段主要強調語法形式和直譯;(3)修辭階段Rhetoric),此階段的翻譯重心已由原語轉向譯入語,譯文要求自然流暢;(4)邏各斯階段(Logos),要求盡量保持原語的風格和特色,主要強調語言的創造力和文學翻譯;(5)語言學階段(LinguisticScience),主要強調語言學知識的重要性;(6)交際階段(Communication),重視翻譯過程中各個參與者的作用;(7)目標語階段(Target),以目標語為重心,優先考慮目標語及文化的相關因素;(8)認知階段(Cognition),強調翻譯是思考,探索譯者的決策過程。
商務翻譯課程一般設在英語專業商務方向或商務英語專業的高年級階段。近年來,不少學者已注意到商務文本的特殊性,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例如陳建平分析了經貿合同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張瑩和楊芳分析了商務合同翻譯中翻譯理論的指導作用;顧維勇討論了商務翻譯中的譯者應該具有文體意識;李明清提出了商務英語這種特殊的問題需要新的原則作為指導。以上學者的研究角度雖不同,但卻都提出一個共同點,即商務文本有別于其他文本,其翻譯常常出現很多問題。因此,商務文本的翻譯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項挑戰,需教師應引起重視,引導學生遵循特殊的翻譯規律。
商務文本主要包括商務信函、企事業宣傳介紹、商標商號、商務名片、廣告、商品說明書、商務合同協議、商務法律文獻等文本。這些文本大部分屬于實用文體。譯者在翻譯不同的文本時應根據文本差異和不同的翻譯目的做出選擇。因此,在商務翻譯課堂上,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接觸真實的翻譯材料,讓他們接受不同的翻譯模因。剛開始時,對新的翻譯模因有生疏感是正常現象,但一段時間的重復和練習后,他們就可以吸收和內化不同的翻譯模因,讓它變成自然的指導思想。
(一)商務翻譯教學中要重視翻譯理論
翻譯理論對于翻譯實踐具有指導作用。Chesterman認為翻譯理論知識非常重要,它是翻譯過程中思維和決策的基本工作,沒有理論的翻譯是盲目的翻譯。Chesterman把波普爾的科學哲學觀引入了他的翻譯模因論,認為翻譯模因處于波普爾的第三世界中。波普爾把世界分成三個,第一世界是客觀世界,包括椅子、樹木、蜘蛛等;第二世界是精神世界,包括意識、精神狀態等;第三世界是思想,包括客觀思想、尤其是科學、詩學、藝術等。這三個世界相互依存。Chesterman認為翻譯理論源于第二世界,但真正要成為系統的思想則要進入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理論要在第一世界才能發揮指導作用。(Chesterman,1997)由此可見,翻譯理定型于第三世界卻貫穿所有的三個世界。這也解釋了Chesterman的重要思想:“作為翻譯模因,翻譯理論不可避免地影響著譯者的思想和翻譯行為”。意味著翻譯實踐不能脫離翻譯理論的指導。中西翻譯史上翻譯家們提出了各自獨到的翻譯原則,商務翻譯教學雖然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適當的翻譯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在翻譯時有據可依。
(二)翻譯史教學
如上文所述,Chesterman把西方翻譯理論分為八個階段,即詞語階段、神諭階段、修辭學階段、邏各斯階段、語言學階段、交際階段、目標語階段和認知階段。每一階段代表學生個體發展的必經階段,故商務翻譯教學應遵循每一個階段的發展規律。
在第一階段詞語階段,教師應圍繞詞匯教學,培養學生的詞匯能力。在商務翻譯的文本中,有很多商務術語,比如在進出口實務中,會出現CIF、FOB、L/C等詞語,商務合同中whereas,hereby等法律詞匯也常出現。這些對于剛接觸商務翻譯的學習者來說具有一定難度,此時教師應先幫助學生了解背景知識,詳解這些術語和含義,并要求學生課外多查詢相關知識,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第二階段神諭階段強調的是直譯。很多學生處于善用直譯方法階段。中英商務文本在語言結構和風格上存在差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強調對原文的忠實,而不要硬譯或拘泥于原文。修辭階段強調的是譯文的流暢表達。此時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雙語語言能力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目標語的寫作練習,比如在漢英商務翻譯中,讓學生制作英文商務名片、設計英文商務廣告、撰寫英語商務信函、草擬英文商務合同等。通過這些練習,學生會對商務語篇和文化差異等宏觀因素有了把握,對商務詞匯和句法等也有了詳細的分析。邏各斯階段強調“雜合翻譯”。當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論家HomiK.Bhabha提出了雜合翻譯策略,認為翻譯過程會涉及語言和文化兩種形式,對譯者產生很大影響。語言階段的主要內容是語言學知識,包括符號學、語義學、語用學等方面的知識。交際階段強調譯文如何能被目標語讀者所接受。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該階段應講授交際理論。目標語階段側重目標語的文化層面。這一階段涉及的翻譯理論只是有翻譯的文化轉向、文化學派等內容。認知階段是最后階段,主要探索譯者的決策過程。在這一階段,教師可把翻譯教學與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
從以上論述可知,翻譯模因論對于商務翻譯教學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方法論指導,教師可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翻譯模因論的指導作用促進商務翻譯課程的教學。
[1]Chesterman,A.MemeticsandTranslationStrategies[J].Synapse,2000(5):1~17.
[2]Dawkins,R.TheselfishGen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 ss,1976.
[3]顧維勇,孫維林.商務英語翻譯的文體意識[J].中國翻譯,2010(5):67~70.
[4]李明清.基于“變通”原則的商務英語翻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9:(1):117~120.
[5]楊芳.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指導下的商務合同翻譯[J].對外經貿實務,2005(2):42~44.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本文系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立項項目《基于模因論的中文商務合同英譯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2015YB488。
潘彩霓(1986-),女,壯族,廣西南寧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和翻譯教學。